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26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docx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新片展览月”,检阅了三大国营厂起步阶段获得的可喜成果,周恩来总理特意题词予以高度赞誉。

    三副对联动员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电影局首任局长袁牧之从上任伊始,就将加快推进电影工业的国有化和制片生产的有序化,作为当务之急紧抓不放。

经过充分准备,1949年11月20日至12月14日,召开了电影局第一次行政会议,讨论通过多达87项决议,内容大至电影创作和制片、发行、审查等大政方针,小至器材调配、字幕排序等技术细节,几乎涵盖电影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

同时确定了1950年度生产任务为:

故事片26部,纪录片17部(包括与苏联合作拍摄的彩色片2部),新闻简报48号,译制片40部。

  会后不久,1950年元旦来临了,袁牧之向在京的北影厂、华北影片经理公司和中央电影局三个单位发表新年讲话。

他说,目前国家财经极度困难,国营电影事业不但不能自给,还要靠国家大量供给,仅电影局和北影厂1950年度的预算,就占文化部整个预算的近42%,如加上东影和上影,其所占比例将达70%至80%,这既说明政府对电影事业是何等重视,也说明电影事业的开支是如何浩大!

他说,目前国家主要收入仍然是依靠农民的公粮,一个农民每年收获约为400斤小米,20%交公粮(等于80斤小米)。

1万英尺底片约500美元,1美元折合2.3万元人民币(旧币),以750元一斤小米计算,500美元等于1.5万斤小米,就要187.5个农民供给。

  为了鼓励大家,袁牧之当场把1950年的奋斗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三副对联:

  第一副是给全体同志的,上联是:

争取进步片优势,保证工农兵电影主导;下联是:

试行企业化管理,扩大国内外城乡发行。

  第二副是给电影制片厂、特别是给电影创作人员的,上联是:

提高思想性艺术性,掌握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下联是:

不做市民观众俘虏,防止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

  第三副是给电影发行人员的,上联是:

缩小新片需要量,扩大放映网,争取城乡观众均衡;下联是:

先到基本群众去,后到电影院,改变发行宣传方法。

  三副对联的横批是:

团结学习。

  新老携手合作

  当时电影局能直接所赖的主导力量,仅有东影、北影、上影,为完成拍摄工农兵影片的生产任务,亦惟有三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得以承担,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否则不足以赢取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

  当时拍摄故事片的任务最为繁重紧迫,已属“老牌”的东影继出品了《桥》《中华女儿》等第一批国产故事片,又一马当先投拍了《白毛女》《在前进的道路上》等13部新片。

新成立的北影和上影也急起直追,分别组织了《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胜利重逢》《翠岗红旗》等十多部影片的拍摄。

此外,除东影已专事故事片生产,北影、上影还兼有摄制新闻纪录影片的任务。

  在组织影片生产中,从中央电影局到各制片厂,都非常注重团结和发挥每个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当时的电影队伍主要由来自解放区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和原国统区的电影艺术家构成,前者经历过革命战争炮火洗礼,熟悉劳动人民和战士的生活与情感;后者则有长期电影艺术实践,掌握电影的规律和特点,正好形成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条件。

上影投拍的8部故事片的摄制力量配备,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它们的剧本出自有一定战斗和生活经历的解放区作家之手,如冯雪峰、葛琴、杜谈、黄钢、孙谦等,导演则分别由张骏祥、徐韬、许幸之、汤晓丹、沙蒙、张客、赵明、冼群等经验丰富的电影人担任。

同时,支持并鼓励活跃于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饰演全新角色,如白杨扮演《团结起来到明天》中的女工彭阿妹,金焰扮演《大地重光》中的机枪手老沈,舒绣文扮演《女司机》中的火车司机孙桂兰……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对刚踏上电影岗位的老解放区新兵,如丁峤、王炎、葛鑫、潘文展、汤化达等人,也根据各自所长安排参加影片生产创作,有的担任影片副导演,有的担任摄制组党支部书记,一面保证拍摄工作顺利进行,一面在实践中学习电影技能。

  正是新老两支力量交融汇合,对任务完成起了有力促进作用。

最为典型的就是《胜利重逢》的拍摄,电影局下令上影由汤晓丹执导,指派王炎担任副导演。

时任电影局艺委会副主任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儿在与他们见面时,向王炎介绍说:

“老汤是拍过七八十部影片的老导演了,但不熟悉工农兵方面的生活,你去当副导演向他好好学习,并协助老汤完成拍摄任务。

”王炎惶恐不安地如实坦承:

“可……可我还不知道这副导演都干些什呢?

”汤晓丹站起身来,紧紧握着王炎的双手诚挚而坦率地表示:

“我欢迎你,咱俩互相学习,你向我传授解放区生活方面的知识,我帮你学习电影知识,你看行吗?

  后来的拍摄中,汤晓丹不仅悉心传带,而且十分放手。

在河南洛阳外景地因连续不断刮风下雨,拍摄工作不得不中断。

为确保任务如期完成,汤晓丹果断作出“兵分两路,同步推进”决策,对王炎说:

“老天爷不帮忙怎么办?

你是副导演,又是支部书记,现在只好分成两组,我带主要人员回上海抢拍摄影棚里的戏,你和副摄影鞠蔚及其他有关人员留下,带领部队把有关战争场面的镜头全部拍完。

”王炎顿觉有点紧张和为难,提出主角冯又不在,自己“能行么?

”汤晓丹充满信任地坚定回答:

“怎么不行,真打仗你见过,分镜头你又参加过,冯不在找个像他的人拍他的后影,重要衔接镜头我给你画几幅画面,我知道你能行!

”王炎点头应允后,美工出身的汤晓丹连夜给他画了七幅画面。

在大队离去的第五天,太阳终于时隐时现从云层里钻了出来,王炎独当一面指挥协拍的两营部队,冒着寒冷起早赶黑整整奋战4天,拍完了汤晓丹交给他的那些镜头。

当返回厂里试映检验拍摄效果,样片刚放完灯还未亮,汤晓丹就率先鼓起掌来,并连连说:

“蛮好的!

蛮好的!

”王炎心里明白:

“这是我师傅对我的支持鼓励,要我在单独干时胆子更大些。

”几天以后,王炎又独自带人在松江拍摄了部队大行军的场景,而汤晓丹则紧张开始后期工作,最后亲自进剪辑室动手剪片,连续突击七天七夜未合眼,赶在12月31日最后一天完成制作任务。

王炎晚年回顾时说:

“是《胜利重逢》使我真正爱上了电影。

到了什么时候我都要说:

‘汤晓丹是大师,是他把我领进了电影导演这行的大门,是吾辈的真师傅也。

’”

  实现“优势”转化

  在各方一致努力下,新中国电影事业胜利跨出蓬勃发展的第一步,东影、北影、上影三个国营厂原计划拍摄故事片26部,结果完成了29部(26部长片,3部短片),产量大幅度增长,思想和艺术质量明显提高,还出品了大量苏联译制片和新闻纪录片。

发行放映方面经过奋战,拓宽了城乡电影市场,使工农观众看到电影。

1951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专讯《中国人民电影事业一年来的光辉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面对这可喜局面,袁牧之认为应该乘胜前进,通过集中展示丰硕成果,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提出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的倡议。

经过精心筹备,1951年3月8日至4月30日,“国产新片展览月”在北京、上海等全国20个城市隆重举行,以每日一片连续上映方式,映出1950年国营电影厂出品尚未上映的26部新片,其中故事片19部,新闻纪录片7部,即东影的《高歌猛进》《红旗歌》《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刘胡兰》《人民的战士》《白毛女》;北影的《新儿女英雄传》《陕北牧歌》《儿女亲事》《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新中国》《中国民族大团结》《世界青年访华记》《胜利之路》《生产战线》《打击侵略者》《黄海渔民》;上影的《女司机》《大地重光》《胜利重逢》《团结起来到明天》《上饶集中营》《海上风暴》《翠岗红旗》《新人村》。

  因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国产新片展览月”,集中汇映的影片虽出自国营厂起步阶段,题材、主题、艺术风格等却迥异于过去时代的电影,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焕然一新面貌。

它们以昂扬的激情、质朴的手法、感人的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生活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多侧面塑造了工农兵银幕形象,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在各方面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

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

“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代表党和政府予以高度赞誉。

展映期间共放映3370场,观众人数近500万,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随后这批展映影片被送往国外放映,苏联于同一年在30多个大城市为之举办了展映,《白毛女》等片的观众都达到1200万以上。

在英国的全国青年联欢节上,《白毛女》等曾使得近千名英国年轻的绅士站立几个小时,错过吃饭时间,坚持看完影片。

印度尼西亚半年之内放映了2000多场,观众超过100万。

  责任编辑/翟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