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178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总结之细菌.docx

微生总结之细菌

微生物总结

球菌总结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肺炎球菌属

形状

球型

球型或卵圆型

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

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性递减!

(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两种均为凝固酶阴性)

下面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完全溶血,伴有绿色素产生)

(α-hemolyticstreptococcus)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完全溶血,致病力强)

(β-hemolyticstreptococcus)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溶血,不产生溶血素)

(γ-hemolyticstreptococcus)

下面均为A族链球菌的特点

排列

葡萄状

链状或成双

双球菌

革兰染色

G+

特殊结构

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

幼龄菌有透明质酸荚膜,培养时间延长由于细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将其降解后消失

有毒株有荚膜,普通染色荚膜不着色故表现为菌体周围透明环,无鞭毛和芽孢

营养

普通,CO2光线、牛乳有利于金黄色脂溶性色素产生

普通琼脂平板及肉汤培养基生长不好,需含溶血素,葡萄糖,血清,生长因子等

需提供血清或血液,α溶血

细菌自溶酶裂解细菌使菌落呈脐状,胆汁激活自溶酶

气体

需氧或兼性需氧,CO2利于产生色素

CO2促进生长及溶血作用

需氧或兼性需氧,需CO2

菌落

有色素,但脂溶性故培养基不着色,β溶血环

血琼脂平板上形成β溶血环

α溶血环

变异

耐药性

抗原

葡萄球菌抗原(SPA)

c抗原,表面抗原(含M,T,R,S四种蛋白质抗原,M致病)

抵抗力

1.在无芽孢菌中最强2.耐干燥3.耐盐4.耐药:

耐青霉素,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不耐热,对消毒剂敏感,对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敏感,首选青霉素,极少有耐药株发现

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有荚膜株抗干燥力较强。

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敏感

致病物质

凝固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抗吞噬)

葡萄球菌溶血素(5种,型毒性最强,1.溶血2.皮肤坏死)

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肠毒素(是蛋白质1.耐热2.对蛋白酶有耐性3.引起食物中毒4.以呕吐为主)

剥脱性毒素(又称表皮溶解毒素:

能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和真皮脱离,引起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有致热性,1.是超抗原2.能提高对内毒素敏感性,引起发热、中毒性休克及脱屑性皮炎-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菌毛:

其中的脂磷壁酸(LTA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性)

M蛋白(抗吞噬和抵抗细菌内的杀菌作用,与心肌成分、肾小球基膜有共同抗原,故诱导变态反应——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利于细菌扩散,链激酶—也称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散,链道酶—降解粘稠的DNA利于细菌的扩散)

链球菌溶血素s(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O——SLO:

对氧敏感,还原态可溶解红细胞,抗原性强;链球菌溶血素SstreptolysinS——SLS:

对氧稳定,产生β溶血环,无抗原性)

致热外毒素(也称为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化学本质为pr,1.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2.对兔有致热性和致死性3.具有超抗原特性)

夹膜(最主要,无荚膜的变异株无毒力)

溶血素

紫癫形成因子

疾病

(1).侵袭性疾病:

以脓肿形成为主1.皮肤化脓性感染2.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3.全身感染:

可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

2.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毒性休克综合症

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1.化脓性炎症:

丹毒,脓疱疮,淋巴腺炎,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

2.中毒性疾病:

主要指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变态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机制p94),急性肾小球肾炎(机制p94)

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其次是支气管炎

侵入其他部位:

中耳炎

脑膜炎

微生物学检测法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和鉴定:

3.药敏试验4.食物中毒:

检测肠毒素

致病性葡萄球菌特点:

1.产金黄色色素

2.血平皿上出现透明溶血环

3.凝固酶阳性

4.发酵甘露醇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Otest,ASOtest)

目的:

用于活动性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奈瑟菌总结

脑膜炎奈氏球菌

淋球奈瑟菌

形状

单个菌体肾形

圆形或卵圆形

排列

成双,两个凹面相对

成双,菌体相接触面略凹陷,形似一对咖啡豆

染色

G-

G-

特殊结构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菌毛,新分离株有荚膜

无鞭毛,有菌毛,分离初期有荚膜

营养

巧克力色血液琼脂平板

气体

初次分离培养需要提供5%-20%CO2

菌落

露滴状

光滑型菌落

半透明

抗原

1.荚膜多糖抗原

2外膜蛋白

3.脂多糖抗原

菌体表面抗原有:

1.菌毛,2.脂多糖蛋白,3.外膜蛋白

抵抗力

极弱,干燥,阳光,湿热及一般消毒剂很快将细菌杀死

极弱,不耐干燥和寒冷。

一般消毒剂敏感。

对青霉素,磺胺药物,金霉素均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制病物质

1.荚膜:

抗吞噬,依抗原性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型

2.菌毛:

黏附(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3.内毒素:

自溶性释放,作用于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引起血栓、出血。

作用于肾上腺可以引起肾上腺出血。

大量内毒素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导致休克,预后不良

1.荚膜:

抗吞噬

2.菌毛pili:

粘附(人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精子、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实验证明只有有菌毛的淋病奈瑟菌才有毒力。

3.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

两种:

PIandPII粘附

4.(脂多糖)内毒素:

自溶释放,引起炎症反应

5.IgA1酶:

破坏粘膜表面IgA1

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炎:

人类是脑膜炎奈瑟菌唯一的易感宿主。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通过飞沫和接触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血清A群为主要致病菌,B群感染常致带菌状态!

侵入机体是首先在鼻咽腔繁殖

1.淋病: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主要通过性传播。

无症状携带者:

女性>男性

发病:

男性>女性

2.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性结膜炎,俗称脓漏眼

肠道杆菌总结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

形状

中等大小杆菌

较大肠埃希菌稍大的杆菌

短小杆菌

染色

G-

G-

G-

特殊结构

有周鞭毛(故能运动),有普通菌毛,性菌毛,有些有微荚膜(多糖包膜)和致病性菌毛

有周鞭毛,有菌毛。

无荚膜,无芽孢。

有菌毛,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

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

营养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繁殖较快形成S型菌落,肠道内较慢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S型菌落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

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菌落

S型菌落,有些有β溶血环

S型菌落

粗糙菌落

抗原

O抗原主要引起IgM抗体,H抗原主要引起IgG抗体,大肠埃希菌有k抗原;沙门菌属有vi抗原,且抗原性弱,当细菌存在时,可刺激机体产生vi抗体,若细菌消失,则抗体也随之消失

有O和k抗原

分类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EIE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EPEC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

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EAEC

1.痢疾志贺菌,唯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志贺菌

2.福氏志贺菌

3.鲍氏志贺菌

4.宋内志贺菌抗原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

抵抗力

较其他肠道杆菌强,

对于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差,对于一般消毒剂敏感。

水、粪便中存活时间较长

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对酸敏感。

故粪便标本要立即送检,以免其他菌产酸使本菌死亡。

蔬菜瓜果上课存活较长

致病物质

见附录2

侵袭力(粘附、侵袭、胞内繁殖、进入血流;Vi抗原抗吞噬)

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以使得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中毒休克)

肠毒素(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与ETEC产生的肠毒素性质类似)

侵袭力(菌毛菌毛粘附、侵袭、胞内繁殖、胞间扩散、病灶形成)

外毒素(志贺毒素,A群的I和II型产生Shigatoxin(ST;又叫Verotoxin,VT),与EHEC的毒素类似,具有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

内毒素:

肠功能紊乱,引起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疾病

见附录2

1、肠热症:

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和丙型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感染伤寒、副伤寒

2、无症状带菌者:

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时间内仍可从粪便中排菌

3.胃肠炎(foodpoisoning):

摄入>108个细菌致食物中毒

4.败血症: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成年人,败血症状严重,但肠道症状常常缺少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典型症状:

发热、痛腹、里急后重、腹泻(水泻→脓血→粘液便),没有呕恶现象

血症

败血症

肠热症反复引起菌血症

局限于肠粘膜层

生化反应

发酵葡萄糖,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乳糖发酵试验是鉴别肠道非致病菌和肠道致病菌的重要生化实验)

IMViC试验++--

IMViC试验见附录1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不发酵乳糖或蔗糖

克氏双糖管中,斜面不发酵和底层产酸产气(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IMViC试验:

--++或--+-

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

IMViC试验:

++--或

-+--

微生物学检查法

沙门菌属:

(一):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伤寒病人按病程不同取不同标本:

第一周取血;第二周取粪便、尿;第1~3周取骨髓液

2.食物中毒者取排泄物、呕吐物、可疑食物

3.败血症患者取血液

(二)血清学诊断

肥达试验(重点):

一种O抗原,四种H抗原

(1).正常效价

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

80,H凝集效价≥1:

160;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

80

(2).动态观察

有时单次血清抗体效价增高不能定论,若效价逐次增高或恢复期比初期≥4倍则有诊断有意义

(3).O、H抗体的诊断意义

O高H高很可能是肠热症

O低H低很可能不是肠热症

O低H高预防接种或者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O高H低感染早期或与其他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三)带菌者检查

最可靠的方法是从粪便,胆汁等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

一般检测Vi抗原

附录:

1.IMViC试验:

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

凡IMViC试验示++——的判断为正常的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有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大肠埃希菌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阳性。

可同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

2.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菌株

易感

人群

感染

部位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腹泻类型

ETEC

<5岁

旅游者

小肠

不耐热肠毒素(LT)

耐热肠毒素(ST)

定居因子(菌毛粘附素K88、K99等)

婴幼儿腹泻

旅游者腹泻

水泻(轻度霍乱样腹泻)

EIEC

较大儿童、成人

大肠

侵袭力(粘附、细胞内吞、胞内繁殖、胞间扩散)

较大儿童腹泻

成人腹泻

痢疾样腹泻;水样便,继以少量脓血便

EPEC

婴儿

小肠

定居因子(bundleformingpili和intimin)

细胞信号传导

婴儿腹泻

水泻;常为自限性,也可变成慢性

EHEC

<5岁

大肠

Vero毒素(VT;Shiga-liketoxin,SLT)

定居因子(intimin)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水泻血性腹泻

EAggEC

婴儿

小肠

毒素(肠集聚耐热毒素、溶血素样毒素)

定居因子(集聚性粘附菌毛I)

婴儿持续性腹泻

持续性水泻

3.卫生细菌学检查

卫生细菌学中常以大肠菌群数(总大肠菌群)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1).总大肠菌群:

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并在24h内产酸产气的G-无芽胞杆菌(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

(2).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总大肠菌群:

≤3个/L;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

≤100个/ml

5.E.coliO157:

H7

EHEC的重要血清型

牛是主要的储存宿主

产生Vero毒素(VT),亦称志贺样毒素(Shiga-liketoxin,SLT)

弧菌总结

霍乱弧菌

性状

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型或逗点状,运动活泼(单鞭毛),呈穿梭样或流星样,人工培养后呈杆状而不宜与肠道杆菌相区分

染色

G-

特殊结构

一端有单鞭毛(比周鞭毛运动强,运动极为活泼)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死细菌为鱼群样排列,有菌毛,无芽胞。

有些菌株如霍乱弧菌O139有荚膜

营养

营养要求低,耐碱不耐酸特别是在PH8.8-9.0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而其他致病性弧菌则不能

气体

兼性厌氧,氧气充足更好

菌落

突起、光滑、圆型的无色菌落

抗原

有H和O抗原,其中01群和0139群与霍乱流行有关

抵抗力

ElTor和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型强。

淡水、咸水中可生存,与浮游生物和藻类等结合,夏季可大量繁殖,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耐低温和碱性环境

致病物质

鞭毛:

细菌进入小肠后,依靠活泼的鞭毛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通过菌毛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微绒毛上,并在其上繁殖。

菌毛:

细菌定居于小肠的必须因子,只有黏附定居后方可致病。

霍乱肠毒素:

LT=1个A亚基+5个B亚基;

导致肠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水和电解质在肠腔堆积,引起剧烈腹泻。

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

疾病

霍乱:

米泔水样粪便

1、人类是惟一易感者;

2、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3、传染源:

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

4、典型症状:

无痛性腹泻,先泄后吐,不伴里急后重,米泔水样便,脱水明显,腓肠肌痉挛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米泔水样粪便、肛拭或呕吐物

镜检:

悬滴法检查有无“鱼群”样穿梭运动的弧菌

革兰染色观察细菌形态

培养:

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选择培养基TCBS(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

霍乱弧菌形成较大菌落,发酵蔗糖产酸使菌落呈黄色

传染源

人是唯一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PS:

副溶血性弧菌

1、是嗜盐菌:

3.5%NaCl最适

2、不耐热,不耐酸

4、引起食物中毒

5、传播途径:

烹饪不当的海产品、盐腌制品或生熟不分所传播

梭菌总结: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杆菌)

肉毒梭菌

形状

菌体细长

粗大杆菌

粗大杆菌

排列

散在排列

染色

G+

特殊结构

有周鞭毛、芽孢(呈棒槌状),无荚膜

有荚膜,芽孢,无鞭毛

有周鞭毛,无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近侧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

气体

专性厌氧

专性厌氧

专性厌氧

菌落

不规则菌落,β溶血环

双层溶血环

菌落不规则,血平板上有β溶血环

抵抗力

与一般细菌相似,芽孢则很强,对青霉素敏感

对所有消毒剂和煮沸有抵抗力,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特别是氨基葡萄糖甙类

芽孢抵抗力较强,耐热!

肉毒毒素耐酸不耐热,胃液中稳定故被肠道吸收而致病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机制,特点P134-135)

由细菌质粒编码产生,毒性极强,有免疫原性

1.多种毒素

2.侵袭性酶

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嗜神经性,机制:

作用与周围神经末梢的神经接头处,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疾病

破伤风(机制,特点P134-135)

 

气性坏疽又称梭状

芽胞性肌肉坏死症

食物中毒:

肠毒素引起,1-2天自愈

厌氧性蜂窝组织炎,子宫内膜炎

食物中毒:

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该菌芽孢造成。

症状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

婴儿肉毒病:

污染的蜂蜜和其他污染食物感染,症状:

便闭,拒乳,哭啼无力

创伤肉毒病

防治

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1.伤口的正确处理:

3%双氧水冲洗,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是防治破伤风的重要措施

2.人工主动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

4.抗生素的运用

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

破伤风梭菌及其芽孢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经创伤感染侵入机体,伤口厌氧环境是细菌生长的条件,深而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异物和坏死物质较多,局部组织缺血以及伴有需氧菌感染,有利于芽孢发芽及细菌生长繁殖;肉毒梭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活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动物的排泄物内。

通过食物污染传播致病

分枝杆菌总结

结核杆菌

形状

细长弯曲,主要呈单个或分枝状散在分布

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阳性红色

特殊结构

无芽孢、鞭毛,有荚膜。

在结核性脓疡和痰标本中有时可见非抗酸性革兰阳性颗粒,亦为L型

营养

营养要求高,细胞壁脂质含量高,不利于营养的吸收,生长缓慢,在罗氏培养基(含马铃薯,蛋黄,甘油等)上缓慢生长

气体

专性需氧(肺部!

菌落

在罗氏培养基上缓慢生长,3-4周形成“菜花”样菌落

变异

在溶菌酶,青霉素和某些抗结核药物作用下,变为L型细菌。

形态:

丝状、球状、串珠状等。

卡介苗(BCG)就是毒力变异株

抵抗力

四不怕:

抗干燥、酸碱、碱性染料(含脂类,不易染色,一般不用革兰染色法)、青霉素等抗生素;四怕:

乙醇、湿热、紫外线、抗痨药物

致病物质

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主要为胞壁中的大量脂质有关:

1.分支菌酸:

游离的分支菌酸本身具有抗酸性染色特性,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有关。

2.索状因子:

分支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糖脂,具有破坏线粒体膜和酶类,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等作用,具有佐剂活性

3.磷脂:

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对组织分解作用,使病灶生成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

4.蜡质Dwax-D: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并用佐剂作用

5.硫酸脑苷脂蛋白质:

有毒菌株细胞壁的成分,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使得结合分枝杆菌易于胞内寄生

蛋白质protein: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

多糖:

多糖常与类脂结合存在于细胞壁中,有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疾病

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

常见于小儿,初次感染并在肺内发生病变称为原发型肺结核,菌体所含类脂抵抗巨噬细胞裂解破坏,释出的结核杆菌再次重复以上过程引起肺泡渗出型炎性炎症,称为原发灶。

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称为原发综合症。

自愈后成为结核杆菌携带者

2.继发感染:

多见于成人,多由原发病灶内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空洞,称为开放型肺结核。

肺外感染

免疫

感染、免疫和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备注

结核菌素试验:

利用结核菌素测定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试验。

1.结核菌素试剂:

结核菌素=结核杆菌蛋白制剂PPD。

两种PPD=PPD-C+BCG-PPD

2.试验方法和结果:

两种PPD各5单位注入两侧前臂皮内。

48-72小时后红肿硬节

≥5mm,阳性;≥15mm,强阳性,

PPD-C>BCG-PPD,感染

PPD-C

<5mm,阴性(感染早期、老人、严重疾病、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

传染源

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种属

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属的一类。

棒状杆菌属于放线菌,含有短链分枝菌酸。

白喉棒状杆菌是致病菌。

而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bacilli)=假白喉棒状杆菌(C.pseudodiphtheriticum)多为条件致病菌

形态

染色

细长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

不规则的栅栏状和散在的Y,V,L状,G+,亚甲蓝或奈瑟染色出现深色颗粒,称为异染颗粒

营养

气体

菌落

较高,需含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Löefflermedium)或凝固鸡蛋培养基

需氧或兼性需氧,吕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形成细小、灰白色、湿润、圆形突起的菌落。

在含0.03%-0.04%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上能使其呈还原为元素碲,使得菌落呈黑色

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菌落和毒力均可发生变异。

当无毒株白喉棒状杆菌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时便可称为产生白喉毒素的产毒株并能随细胞分裂遗传下去

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较强,对湿热和消毒剂较弱。

致病

物质

白喉毒素:

β棒状杆菌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C.diphtheriae染色体上即可产生外毒素

疾病

白喉.

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炎

传染源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

动物源性细菌总结:

布鲁杆菌

耶尔森鼠疫杆菌

炭疽芽孢菌

形状

染色

杆状,散在分布G-

两端钝园并浓染的短粗杆菌,散在分布,偶尔成双或呈短链状G-

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两端平切,单个散在或短链状或竹节状G+

特殊结构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毒株有薄荚膜

无鞭毛,可与本属其他菌区别,有荚膜

有芽孢,不膨出,有毒菌株产生荚膜。

无鞭毛,无动力

营养

营养复杂,需少量血液,肝浸液,生长缓慢

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

普通培养基生长旺盛,形成灰白色

气体

专性需氧,初分离需5%~10%CO2

兼性厌氧

专性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

初代菌生长较慢,一周后可见微小无色透明凸起的光滑型(S型)菌落,传代培养,48小时形成菌落,多次传代后菌落变为粗糙型(R型)

肉汤培养基中,有絮状沉淀,48小时后形成菌膜,摇后成钟乳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普通培养基中形成形成灰白色、无光泽、不透明、扁平、边缘不整齐的粗糙型菌落。

明胶培养管中可以液化明胶,呈倒杉树状。

菌落周围不溶血或轻度溶血

抗原

M,A抗原:

M是羊布鲁菌的主要抗原,M:

A=20:

1;A是牛布鲁菌的主要抗原:

A:

M=20:

1;

猪布鲁菌的A:

M=2:

1。

通过抗A、M因子血清凝集试验可以做三种布鲁菌的鉴别

F1抗原、V与W抗原、鼠毒素(murinetoxin,MT)

1.炭疽毒素:

有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三种蛋白组成的复合物

2.荚膜多肽抗原

3.菌体多糖抗原

4.芽孢抗原

分类

布鲁杆菌的分类:

羊布氏杆菌、牛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

抵抗力

炭疽芽孢菌:

芽孢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存活数年至20年

致病物质

内毒素(LPS):

对机体致热,激活补体等

透明质酸酶和微荚膜:

增强布鲁菌的侵袭力,使得本菌可以通过完整的皮肤和粘膜进入宿主体内

鼠毒素(裂解后才释放的外毒素):

主要对鼠类致病;

内毒素:

致机体发热

F1:

抗吞噬

VW:

具有抑制吞噬作用和增强细菌的毒力的功能

荚膜:

可抵抗机体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