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149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docx

山东省各地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11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三)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日‘何以利吾国?

’大夫日‘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日:

“无以异也。

”日: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

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

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

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

打击

D.汤放桀放:

流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⑤仁者无敌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分)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4分)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3分)

【答案】

9.B(学习)

10.A(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B.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被。

C.①连词,来。

②介词,把。

D.①副词,才。

②副词,乃至,甚至。

11.C(②⑥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

12.C(“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13.(10分。

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4分)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哪里呢?

(3)(3分)(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

【附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

“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

“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

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

’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

’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

’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

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

“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

’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

“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

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

“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齐宣王问孟子道:

“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

“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

“像这样狩猎场大吗?

”孟子说:

“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

“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

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廪鹿就像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齐宣王问: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说:

“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

“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

”孟子说:

“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做“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

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山东省烟台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

“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

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

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

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②《春秋》之义:

臣子为君亲讳,礼也。

③箕子之说:

周武王克商,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

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

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

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

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4分)

【答案】

9.A(得:

中意,适合。

10.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

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

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

11.C

12.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错。

13.(10分)

(1)(3分)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

(“信”、“匿”、句意各1分。

(2))(3分)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

(“毁”“胜”、句意各1分。

(3)(4分)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

(“耻”、“善”、“污”和句意各1分)

【2012德州一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

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王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

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

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

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入悉归之民。

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

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

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

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其实,而当以罪,民赖以安。

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覆问,尽出为民。

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

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

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

狱上,利用曰:

“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

”讯之,果冤也,卒雪其冤。

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

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

帝及太子嘉纳之。

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

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

“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

”遂卒,年七十七。

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

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

“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

”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辟为掾,辞不就辟:

征召

B.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籍:

登记,造册

C.未几,致仕,居汉中致仕:

退休

D.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敦:

奖励,发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恐为操所先

D.利用以老病不能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王利用“为国为民”的一组是

①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②利用承檄覆问,尽出为民

③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

④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

⑤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

⑥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③④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用在任职期间,一心为民,减轻百姓租额,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徭役,能为百姓做主伸冤,精神可贵。

B.王利用善于断案,在兴元任总管时曾巧断冤案,纠正一起狡吏背后作祟的妇人杀夫案,最终为妇人平反昭雪。

C.成宗时,王利用上政事疏十七事,恳切进言,忠怀激烈,得到皇帝和皇太子的褒奖,他的建议也都被采纳。

D.当时名相廉希宪为政慎重,不随意赞扬别人,却高度评价王利用“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足见王利用是难得的人才。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卒以所没人悉归之民。

(4分)

(2)狱上,利用曰:

“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

”(3分)

(3)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

(3分)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