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901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docx

精编完整版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可研报告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综合区分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配套功能区三大功能区块。

规划面积6.85万亩,总投资10.7859亿元。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集中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建设一批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的粮食功能区。

通过集成技术的综合运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基本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通过3年努力,形成若干个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带动能力强,有一定影响的农业主导产业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造就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铸造农业产业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项目背景

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2010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扶持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同时农业部出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09),以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

文件提出“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综合区要达到“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等5个目标,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时期常山现代农业发展途径,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意见》等的文件精神,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在省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经过反复考察、筛选与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同弓乡、何家乡、球川镇和天马镇,择地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期望通过综合区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向高产、优质、低耗、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项目区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情况

综合区隶属同弓乡、何家乡、天马镇、球川镇四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规划面积6.85万亩,8120户,总人口2.5万。

综合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属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4℃,极端最高气温40.7(1725.3)毫米,3-7月上旬雨量占全年61.8%。

综合区内地形地貌多样,丘谷相间,起伏缓和。

属低山丘陵区,中山、低山、高丘、岗地、河谷平原、平畈和山间盆地等7个地貌类型反复出现,地形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破碎性。

土壤成土母质为志留系各种砂岩、粉砂岩、泥岩等非钙质沉积岩类风化物、紫砂岩类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洪积物、洪冲积物、冲积物风化物,上述各种成土母质按所处地貌类型及岩性分别发育成的黄红壤土、红壤土和水稻土。

植被有果树林(柑橘、板栗、杨梅等)、经济林(油茶、茶叶等)、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为主。

区内常山港由西往东北流径斜贯,龙绕溪自西南向东北横穿。

何家片有九源、白塘、八里弄、西弄、石塘、和大坞弄水库,总库容266万立方米;同弓片有神塘后、神塘、古塘、里弄、马家塘、大坞、胡村等水库,总库容484万立方米;球川区块有老鼠坞、西源、五亩塘、乌石壳下、十亩塘等水库,总库容135万立方米;千家排水库、红旗岗水库北干渠贯穿全区。

水质基本为Ⅰ-Ⅱ类水,区域范围内工业企业极少,土壤、空气、水环境质量良好,十分适宜于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综合区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柑橘(胡柚)、瓜果蔬菜、食用菌、食用竹为主。

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始终注重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做强效益农业、做优特色三产、创建环保乡村”的目标,综合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胡柚、食用菌、畜禽、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小水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中药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一批块状、带状农业经济的亮点和增长点,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现,绿色特色农业发展迅猛,生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009年,区内粮食播种面积42236亩,总产量17269.1吨,均占全县的22%;蔬菜瓜果种植面积6150亩,总产量9225吨;胡柚面积12152亩,产量11790吨;食用菌产量8000吨;生猪全年饲养量74492头,年末存栏36240头。

已培育了有机胡柚、精品西瓜、绿化草坪、大田养殖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

建立了同弓乡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并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长风电站、天马电站的建成,形成了两大库区,为鱼类和虾蟹的生长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条件,是进行河蟹以及斑鳜、花骨鱼、倒刺鱼巴等溪流性鱼类增殖的绝佳场所。

与此同时,综合区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综合区内现有农业经营主体159个,其中:

种养殖专业大户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4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

农家乐带动效益不断显现,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45家,直接从业人员220余人,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个,17家被认定为三星级。

多年来,综合区十分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和低产畈改造等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沟渠路连成一体,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的格局,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特别是近三年来,综合区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现代农业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基地灌溉能力得到加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综合区内的各乡镇针对各自的实际特点,开始逐步规划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开展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设施农业、产后加工储藏等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四、总体目标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节约资源、控制污染、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态、品牌、规模、效益”的要求,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品创新升级,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为突破口,提升发展胡柚、食用菌、蔬菜瓜果等3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最终建成具有品牌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生态、绿色、科技、高效、休闲”现代农业综合区,实现农业产业向特色型、高效型、加工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从2010年起,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1个集中连片、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中、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生态高效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综合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浙江西部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保障供给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区。

建成后,综合区每个优势产业都有1-2个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40元,良种覆盖率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

能使农业劳动者素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有职业证书的从业农民比率达20%,农机总动力达1.10千瓦/亩,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努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全县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农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

五、项目现状、方案、内容

1、主导产业示范区

(1)胡柚产业示范区

①发展现状

胡柚产业示范区由大宝山胡柚场、金川源、过坑、下东山、湖石头等胡柚标准化基地等组成,现有种植面积1万多亩,其中规模连片面积4000亩;有大宝山胡柚专业合作社、利卿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占地面积11000亩。

其中新建胡柚新品系脱毒苗基地1000亩;出口、标准化基地4000亩,改造提升6000亩,品牌使用率达80%以上。

建设成为高品质、深加工、强品牌为特征的胡柚产业精品园。

胡柚出口、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三疏二改”、增施有机肥、使用反光膜技术、肥水同灌、无公害(包括欧盟出口残留标准技术控制等)以及完熟栽培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实施,全面提升基地胡柚品质。

建立胡柚脱毒苗基地:

加大胡柚优良单株(品系)的选育,建立繁育中心与脱毒苗基地。

改造提升: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胡柚基地建设成具备开展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和培训基地,提高胡柚优质果率与精品果率。

培育强势品牌:

充分发挥“一标志双商标”胡柚品牌整合办法,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打响胡柚证明商标地域品牌,争创全国驰名商标。

产业结合,柚园养殖:

利用胡柚种植基地资源,引进优质品种,采用全天然食物饲养,发展生态虫草鸡,提高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后,基地胡柚亩产量增加20%,优质果率增加15%,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亩均增收1200元;无公害产品比例达到100%;存栏鸡16.5万只,年出栏优质土鸡20万只。

③建设内容

胡柚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株系脱毒营养钵胡柚苗,着力建设胡柚引繁种基地,带动综合区的胡柚生产及品牌上一个台阶。

技术改造。

实施“三疏二改”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增施有机肥,推广银色反光地膜覆盖技术,以增加柚园光照,并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通过增加内外膛果实的光照和加快果实成熟期营养成分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胡柚果实品质的目的;采用完熟栽培技术,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晚采,使果实充分成熟;引进微滴灌(肥水同灌技术)技术与设备,实施胡柚基地的节水和控水工程;应用猪沼果生态模式,使种养殖有机结合,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果园硬化机耕路4000米,操作道7000米;提升电力线路容量及配套设施5000米;新建肥水同灌、滴灌设施面积1300亩,新建蓄水(肥)池3300立方米,购置机埠设施6台套及其机埠房2座90平方米,水源(塘)约4500立方米。

生产设施建设。

新购置1-2台套4-6吨/小时鲜果加工设备。

购置沼液沼渣输送灌溉设备18台套、6台旋耕机、12台割草机。

新建3000平方米禽舍和1500米铁制围栏。

柚园养殖虫草鸡基地。

引进优质种鸡3000只,鸡舍建造按10只/平方米,育雏舍按35只/平方米建造。

(2)食用菌产业示范区

①发展现状

食用菌精品园位于朱家坞205国道旁侧。

目前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规模已达到250亩,建有秀珍菇标准化菇房30000平方米、金针菇工厂化周年栽培菇房13922平方米、实验大楼1600平方米。

入驻企业10家,栽培量2000万袋,示范区产供销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初具雏型。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以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走食用菌产业化聚集之路,有利于加快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改造传统食用菌运作方式,发展现代设施化农业。

通过新建现代化菇房,投入科研、生产和检测等相关设备,努力建设一个集科研开发、菌种生产、设施栽培、技术培训、产品加工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优质高效食用菌生产基地,并以示范区为核心,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广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转化新成果,以示范区为平台,集聚栽培加工企业,形成特色农业块状经济。

项目实施后,食用菌产量增加3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25%,深度加工率提高到10%。

③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提升一期的21660平方米标准化菇房;以规模化、集约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标准,新建工厂化生产冷库,拌料室、装袋室、灭菌房,冷却室、接种室,仓库,办公室等设施,完善供水、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二期转型建立100亩工厂化栽培车间、以及食用菌种苗生产中心、菌包代加工基地;三期建立食用菌深度加工为主的加工基地与食用菌专业市场扩建等。

生产设备配备。

新增粉碎切片机、空气消毒器、机械化生产设备拌料机、装袋机,添置灭菌设备高压灭菌锅、蒸汽锅炉、灭菌框等,新添接种箱、周转框、小推车等设备,添置栽培架,冷冻系统、喷雾加湿器、变压器等设施、设备。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

引进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开展食用菌优质菌种的提纯复壮,开展金针菇工厂化周年栽培、秀珍菇设施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

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

实施“企业+基地+菇农”的运作机制,通过创建品牌、无公害食用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产品参展,进一步发挥产品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

(3)蔬菜瓜果产业示范区

①发展现状

蔬菜瓜果示范区位于九都畈、黄泥畈、大坞畈和璞石畈等地,目前以种大田蔬菜、大棚西瓜、设施蔬菜、水稻等为主。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面积32000亩。

在综合区的标准农田中,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三新技术推广工程等,推广应用“千斤粮万元钱”、水旱轮作等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2万亩稻菜瓜轮作区。

其中大棚西瓜面积3000亩,设施蔬菜面积1000亩,常年蔬菜基地7000亩,菜瓜稻轮作基地20000亩,稻田养殖基地1000亩。

建设成为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以球川黄泥畈、衣永设施蔬菜基地为核心,建设设施蔬菜基地。

引进和培育蔬菜栽培新品种,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有机生物肥。

严格执行农药禁令,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实行设施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提高大棚设施利用率。

实施和规范绿色无公害配套技术,实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提高设施蔬菜瓜果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加强蔬菜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绿色有机农产品。

发展果蔬的贮藏、保鲜、加工业,延伸果蔬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项目实施后,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达到1000亩,年产优质蔬菜瓜果0.6万吨以上。

菜瓜稻轮作基地建设。

以生产适销对路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发展优质蔬菜、瓜果、稻米等为基础,积极推进多品种瓜菜类为重点的周年粮经结合的复种轮作方式,增加种植效益。

通过利用间作套种和立体的支架栽培,配置不同科属作物,利用生育的季节差、土地利用的时间差、集约育苗的时空差,达到作物种群优势互补,各取所需。

项目实施后,粮食达到单产450公斤/亩以上,水稻良种覆盖率100%,农机作业率达到80%,其中机耕率80%,机收率60%,机械防治病虫害率50%。

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建立2个以上管理规范、作用明显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形成1个以上粮食加工品牌,培育规范蔬菜产销协作良好的服务组织5家以上,创建蔬菜、大棚西瓜、鲜食毛豆等绿色、无公害品牌3个以上。

主要蔬菜瓜果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90%,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基地认证3000亩以上,产品销售实现品牌化,培育1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

稻田养殖基地建设。

规划稻鱼共育基地面积1000亩,小龙虾养殖面积300亩。

开展无公害稻田养鱼,以综合利用水田中水稻的有害生物、虫类等发展生产,丰产水稻,提高生产效益。

核50-75公斤,农药、化肥等种稻成本降低40%,每亩净增收入1000元;小龙虾平均单产达到400斤;项目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无公害健康养殖率100%。

③建设内容

设施蔬菜。

建设大型连栋温室、钢骨架塑料大棚、微喷微灌面积1000亩以上。

积极稳妥地发展反季节、高档珍稀蔬菜,加强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施栽培的蔬菜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实施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温室灌溉、滴灌、微灌和与之相配套的设备。

实施鲜食毛豆、小西瓜等品牌建设,培育发展产、供、销紧密协作,服务功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紧密衔接的服务体系。

建设形成设施蔬菜从育苗到栽培及产后分级、包装等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

工厂化育苗15亩,沟渠配套改造20000米、道路改造5000米等。

菜瓜稻轮作。

集成水稻编织布隔层旱育秧、免耕抛秧栽培、垄作栽培、秋冬菜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为一体,充分发挥各项技术措施的综合增产能力。

推广性引诱剂和有机肥使用,减少农药和无机肥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加大对优势稻瓜菜资金投入和技改力度,通过绿色认证,争取达到市级或省级著名商标,促使“基地上规模,产品上档次,销售上轨道,产值上台阶”。

建设大棚西瓜栽培轮作面积3000亩,蔬菜轮作面积4000亩。

稻田养殖。

养殖品种以田鲤、草鱼等与稻共生的杂食、草食刮食性等品种为主,适当开展稻田河蟹、小龙虾养殖试验,以成鱼养殖和鱼种养殖相结合。

田埂加高到1米左右,顶面宽60-80厘米,以利于割稻淹茬时灌入深水养殖成鱼。

开挖鱼溜深度应为1.8-2米;鱼沟是鱼类进退鱼坑的重要通道,鱼沟宽30-40厘米、深50-60厘米,分布成“井“字形或“田”字形;开设鱼溜、鱼沟及暂养塘,鱼溜、鱼沟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10%。

推广小龙虾“虾稻连作”、“虾蟹混养”“鱼虾套养”等模式;加强黑鳃病和烂肢病等病害防治。

2、特色农业精品园

(1)柴家畈特色种养精品园

①发展现状

柴家畈特色种养精品园位于同弓乡柴家畈。

目前以种植美国提子、吊瓜、甘蔗以及甲鱼养殖等为主,其中美国提子300亩,其它作物800亩;甲鱼养殖面积247亩,为省级水产养殖无公害基地,2006年开始养殖,到2009年底,商品鳖产量达到8万公斤,产值500万元,利润180万元。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占地面积3300亩。

规划建设成为品牌突出、技术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区。

美国提子等特色种植区。

规划占地1000亩。

加强美国提子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果蔬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推广果实套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微滴灌等栽培技术,改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为常山县果蔬生产提供技术示范。

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走专业化、集体化经营道路,形成较大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果农的经营效益。

柴家畈甲鱼养殖区。

以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为优先,大力发展无公害生态甲鱼。

形成种苗培育、商品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合理结构,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使甲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甲鱼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到2013年,计划放养幼鳖50万只,预计产量达到150吨,产值1200万元,利润350万元。

新品种试验基地。

规划占地500亩。

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新品种,加快种子种苗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提高综合区优质品种覆盖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引进变量施肥、精准灌溉等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查理,推进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现代农业发展。

③建设内容

美国提子特色种植区。

引进优质、高产、抗病的葡萄品种3-5个,进行试种。

1000亩美人提子避雨、早熟促成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

面积50亩的试验基地、9000米灌溉沟渠、3000米道路;2000平方米管理、临时仓储房、1000立方米采后冷藏库建设;1000亩大棚搭建与滴灌系统工程;2400立方米沼液沼渣池等有机肥储备及发酵设施建设等。

柴家畈甲鱼养殖区。

推广甲鱼标准化养殖技术,建立标准化池塘247亩,建设苗种孵化室。

建设围墙10000平方米,道路1000米,休闲管理房15间。

投放幼鳖苗种50万只。

引进优质中华鳖日本系,实施鳖蟹混养,改良养殖品种。

新品种试验基地。

配套完善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引进、试种和繁育优质水稻、蔬菜、瓜类等新品种。

建设GPS农田信息采集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智能化监控温室、变量施肥和精准灌溉平台;安装GIS的农田决策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施肥推荐系统、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等相关软件,开展科学试验和产品技术中试工作。

其它特色品种种植区。

引进吊瓜、甘蔗、优质蔬菜等优良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种植技术。

(2)同弓大坞常山胡柚精品园

①发展现状

同弓大坞常山胡柚产业示范区处常山胡柚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属于以同弓、球川为代表的西部紫砂岩桔区,是常山县胡柚柑桔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场地势为低丘缓坡,非常适宜胡柚的高品质栽培技术和规模化建设的要求。

精品园以大宝山胡柚场和金川源标准化基地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目前以种植常山胡柚为主。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弓大坞常山胡柚精品园规划占地面积1100亩,争创1-2个浙江省著名品牌或农业名牌产品;规划建设成为高品质、深加工、强品牌为特征的常山胡柚产业主导区。

同弓大坞常山胡柚产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完成后,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鲜果20000吨,胡柚生产成本由实施前0.52元/kg降至0.44元/kg,降低15%,胡柚平均销售价格由实施前1.2元/kg提高至1.5元/kg,销售价格提高25%,胡柚基地平均亩产量达到2500kg,亩均产值达到4500元,因而项目实施后农民亩均增收950元,农民年增收760万元。

③建设内容

田间工程建设。

修建果园宽3.5-4米的硬化机耕路,2-2.5米宽的果园硬化操作道12公里;新扩建提升电力线路容量及配套设施5公里;新建肥水同灌滴灌设施面积1300亩,新建蓄水(肥)池3300立方米和水源(塘)约4500立方米;新建5亩脱毒苗苗圃和1000亩脱毒苗基地;建设肥水同灌机埠房2座90平方米,;新建1000平方米禽舍和1500米铁制围栏。

生产设施建设。

安装鲜果加工设备4-6小时/吨2台套,加工包装厂房500平方米,专业保鲜设施2套以及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1个,种鸡采购3000只。

农机设备。

购置沼液沼渣输送灌溉设备18台套,旋耕机6台以及割草机12台。

科技推广。

建设常山胡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设施以及培训网络,购置电脑及多媒体设备2台套;开展设备使用保养、常山胡柚新技术应用、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等培训2000多人次;引进并推广新品种2个,引进推广新技术3项。

品牌建设。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包括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在省内外开展常山胡柚品牌宣传,2家企业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1-2家浙江省著名商标认定。

市场营销。

建立以省内市场、北方市场、南方市场和西北市场以及边贸、出口市场为结构的全国经销网络和出口渠道。

新培育胡柚大户、经纪人5个。

(3)上安设施蔬菜精品园

①发展现状

该区域位于我县西部球川镇,处于我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内,长期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单位面积产值低,比较效益差。

近几年来,种植订单鲜食玉米200亩、鲜食毛豆、蚕豌豆等季节性蔬菜作物500亩,为蔬菜基地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②发展方向和目标

蔬菜瓜果精品园以上安畈为中心,包括黄泥畈、上安畈以及九都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