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844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  2009-09-1616:

40  阅读8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文本:

“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

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

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

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

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

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

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

1、 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答: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

特征如下:

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第三、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和一种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同时,又以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

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的面目的一种创作方法。

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较大的包容性,它的主要的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方法上利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理想化的对象。

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或:

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

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

现代主义文学否定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上都注重标新立异。

   ②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俄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

现代主义将自己的任务定为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并用“心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抗衡。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显著标志。

   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非英雄、反英雄、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卑微、孤独、无所作为的弱者。

   ④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形式是古怪的、时空是颠倒的、错乱的,情节是离奇的,结构是复杂的,语言是艰涩的。

4、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

非直观性使文学形象在清晰性和明确性上,永远无法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但它使文学形象摆脱了感官形象的束缚,而且有了更自由、更广阔、更深邃的表现力。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不受时空限制,使文学既可表现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情,也可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宏大的历史内容。

(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

其一,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其二,文学可直接展示思维活动过程,传达只有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在语言艺术家手中,可以通过种种技巧和手法,挖掘和开拓语言表现的潜能,使语言变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一朵妖红翠欲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答:

深层含义是指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下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它往往是含蓄的、不确定的、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同含义并存的,因而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

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义等多种。

上述种种深层含义的产生,都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

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亦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

在传统的理解中,语境主要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在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理论中,语境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

即在共时性上,扩大到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在历时性上,表示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

在瑞恰兹看来,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中缺失的部分”,而这缺失的、没有出现的部分,也就是隐藏在字面义之下或之外的深层含义。

例如,陈毅的师作: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从字面义来看,它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深层含义上,我们不仅将其看作身处逆境的作者革命精神和情操的自喻,更理解为对一种正直、高洁的人格,威武不屈的精神的赞颂,这种深层含义不只来自诗作的语言上下文本身,更来自言辞外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大雪”和“青松”都成了具有丰富寓意的象征。

“大雪压青松”的深层含义,可理解为任何邪恶势力、严酷环境对正直高洁之士或卓越特出人才的压制、诬陷和诋毁。

从接受主体来看,文学文本中缺失的、没有在字面上出现的深层含义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

如瑞恰兹所说,语境中有一种“节略形式”,因为一个词往往承担几个角色的职责,即它具有多重意义,而在文本中,这些角色可以不必再现,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缺失。

这缺失实际上是文学语言中的艺术间空,它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思维空间,而读者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便可生成语言的深层含义。

早有人指出《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多用“缩句法咽住”,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省略,是不写之写。

如黛玉临终前,只说了半句话:

“宝玉!

宝玉!

你好……”读者于此,便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黛玉此刻耿耿于心却始终未明言之意。

作者不写,反而胜过写出来的千言万语。

这里,语言的艺术间空提供了一个蕴涵着多种理解潜能的深层框架,而真正使深层含义现实化的动因,则是读者的积极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

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2.文学流派:

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主体。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又称叙述视角,是指作品中对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叙述者参与的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观察的即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全知即第三人称叙述。

5.典型性:

在文艺作品中,是指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

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愈鲜明、生动,揭示的社会本质愈深刻,个性与共性愈统一,典型性就愈高。

典型性要高于形象性,它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

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才能成为典型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

为何人所说?

答: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阳货》,为孔子所说。

2、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

诗(经),可以提高情感,可以扩大观察,可以促进人群相处,可以消除怨恨。

近则可以侍奉父辈,远则可以侍奉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3、解释“兴,观,群,怨”

答: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4、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

答: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回答问题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能之一。

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想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形象性。

艺术想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指向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

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

第二、创造性。

艺术想象是创造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第三、主观性。

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答:

(1)情节结构主要表现在故事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构线索,遵循自然时空顺序,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但插叙和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进展,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

在这种结构形式中,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空间总有其连续性,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

比如蒲松龄的《促织》从宣德年间宫中斗蟋蟀之风盛行,因此征蟋蟀开端,继而描写成名一家的遭遇,一步步地将得促织、死促织、再得促织、斗促织、贡促织等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层次分明地显示出来。

情节结构有单线式结构形式、复线式结构形式、单线式结构形式等多种。

(2)性格结构主要表现在性格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为结构线索,人物性格及性格的鲜明突出占据结构的中心地位,情节和环境一方面退居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情节成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则是表现和烘托人物性格的舞台。

性格结构在结构上少有故事体小说那种情节线索,特别注意横断面的写法,即使采用纵剖面的写法,也注意向横断面扩展。

不仅写人物做什么,而且更加重视用充裕的笔墨写人物怎么做,从而使得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显得具体生动、细致入微,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心理显得更加荡人心灵、摄人心魄。

性格结构有戏剧式和非戏剧式(或反戏剧式)两种。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答: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

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在对人生的表现上,文学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让人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把握的另一层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人生意蕴,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

文学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而对人的愿望和期盼的表现及对现实的超越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

因此,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

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

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答:

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作为媒介或材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或桥梁。

造型艺术的形象主要是指视觉形象,是用线条、色彩、体积等媒介塑造出来的,如绘画、雕塑,它具有视觉性、直观性、清晰性、明确性等特点。

造型艺术的形象是一种感官形象,经常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作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文学形象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塑造的形象。

文学形象与审美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审美和语言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某个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

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与观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形象不同,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接受者通过视觉或触觉即可感知它们。

在形象的表现形态上,在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方式上,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而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接受者必须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

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

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被画成图画,情况就不同了。

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地存在;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1.情节和故事:

故事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延续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而偶然性的、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并不具有故事性;没有时间绵延和持续的瞬间场面、静态存在同样很难具有故事性。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

情节与故事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故事作为经过选择的、有因果关系的、顺时序发展的一组生活事件,为叙述提供了材料;而情节作为对故事的“叙述”,作为通过“叙述”呈现出来的故事,则必须对故事本事进行艺术的加工,使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

因此,情节与故事不同。

一方面,情节要叙述故事本身,否则就不能构成故事,另一方面,情节并不是故事所包括的全部事件的讲述和“如实”呈现,而必然有所突出,有所强调,亦有所舍弃和忽略,以便对故事进行加工和重构,获取某种艺术效果。

情节依据叙事主题、叙事意图、读者期待等多种因素,能够使同一个故事呈现多种文本风貌。

2.文本和作品:

文本是指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语言艺术作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了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文本和作品的区别源于文学观念的变化。

提到作品时,通常以作者为中心视之为一个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创造并赋予其生命的产品,作者的原意被视为至高的权威;提文本概念时,意在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本源性,可被再创造性,而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都被放到了一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一定是圆形人物。

'}(k4e;c6R(m;{典型人物强调的是社会因素对性格和人性形成的作用,而圆形人物则着眼于性格和素质构成的复杂程度,至于这种复杂与否的原因不一定与社会因素相关。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是指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特定的组织,有一定的纲领,有固定的作家群体和作品,有的还有固定的出版刊物和出版社。

而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思想趋向。

它们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但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也存在着差异。

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着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而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文学鉴赏主要还是感性活动,是以自己的趣味的满足为目的的接受活动,运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文学批评是文学欣赏的进一步深化它必须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判断,它更强调客观性、公正性。

文学批评以对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并上升到理论、科学层面。

文学批评从对作品的鉴赏开始,总把文学鉴赏包括在自身的过程之内。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

请予以分析和评价。

(10分)

歌德说:

“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产生出了比喻的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

答:

这段话提出了文学创造中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问题。

这有两种方式:

“探索个别以求一般”和“在个别中显出一般”。

“探索个别以求一般”就是为一般而找特殊,用这种方式,就是从一般概念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例证和说明,因此,这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过程,特殊只能表现一般,无言外之意,一般受到局限而不能发挥作用。

“在个别中显出一般”就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用这种方式,就是从生活出发,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整,其中必然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即使诗人“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而这个个别形象也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一个富有特征的典型。

因此,“在个别中显出一般”这种方式能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很显然,其间“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后者“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符合诗歌的特征。

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著作都是用“在个别中显出一般”这种艺术概括方式是来成就其辉煌的。

典型的如《红楼梦》,通过对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故事及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悲剧的叙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风俗的等等,几乎成为人们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而也有一些作品,因主题先行,结果思想大于形象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如20世纪30年代初时一些“革命+恋爱”式的作品。

总之,歌德这段话简明地分析了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问题,对我们理解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以及典型问题等都具有启迪作用。

三、简答题

1、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答: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模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与生活的依赖关系。

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