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648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docx

东南大学信息工程数字电路与系统第3次实验报告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第3次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1位全加器设计

实验日期

2017.11.15

一、实验题目

1、完成1位全加器的设计,用逻辑门实现,完成输入输出真值表验证。

2、完成1位全加器的设计,用中规模逻辑器件(74138)实现,完成输入输出真值表验证。

二、实验原理

实验1:

用逻辑门实现一位全加器,其中的逻辑门包含与门,异或门,非门。

实验2:

用中规模逻辑器件(74138)实现,完成输入输出真值表验证

三、设计过程

实验1:

假设A代表被加数,B代表加数,C代表低位向本位的进位,S代表相加得到的和,C0代表相加向更高位的进位。

全加器真值表

输入

输出

A

B

C

S

C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由真值表写出S和C0的表达式

S=

C0=

由于没有或门,所以将C0化为C0=

异或门采用84HC68,与非门采用74HC00

Multisim仿真如下,开关A代表A,开关B代表B,开关C代表C,LED灯S亮代表S输出为1,灭代表输出0,LED灯C0亮代表C0输出1,灭代表输出0。

 

A=0,B=0,C=0,S=0,C0=0

A=1,B=0,C=0,S=1,C0=0

A=0,B=1,C=0,S=1,C0=0

 

A=1,B=1,C=0,S=0,C0=1

A=0,B=0,C=1,S=1,C0=0

A=1,B=0,C=1,S=0,C0=1

 

A=1,B=1,C=0,S=0,C0=1

A=1,B=1,C=1,S=1,C0=1

面包板实现如下

实验二:

假设A代表被加数,B代表加数,C代表低位向本位的进位,S代表相加得到的和,C0代表相加向更高位的进位。

全加器真值表

输入

输出

A

B

C

S

C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由真值表写出S和C0的表达式

S=

C0=

根据真值表画出卡洛图

S的卡洛图

ABC

0

1

00

0

1

01

1

0

11

0

1

10

1

0

C的卡洛图

ABC

0

1

00

0

0

01

0

1

11

1

1

10

0

1

74138为数据选择器,输出为最小项的非,将表达式化为

S=

C=

Multisim仿真如下:

开关A代表A,开关B代表B,开关C代表C,LED灯S亮代表S输出为1,灭代表输出0,LED灯C0亮代表C0输出1,灭代表输出0。

A=0,B=0,C=0,S=0,C0=0

A=0,B=0,C=1,S=1,C0=0

A=0,B=1,C=0,S=1,C0=0

A=0,B=1,C=1,S=0,C0=1

A=1,B=0,C=0,S=1,C0=0

A=1,B=0,C=1,S=0,C0=1

A=1,B=1,C=0,S=0,C0=1

A=1,B=1,C=1,S=1,C0=1

面包板实现电路如下,开关从右往左依次为A,B,C,绿色的二极管为S,红色的二极管为C0

四、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实验1:

面包板的开关从右往左依次是A,B,C,绿色二极管为S,红色二极管为C0,测试结果如下图

A=0,B=0,C=0,S=0,C0=0

A=0,B=0,C=1,S=1,C0=0

A=0,B=1,C=0,S=1,C0=0

A=0,B=1,C=1,S=0,C=1

A=1,B=0,C=0,S=1,C0=0\

A=1,B=0,C=1,S=0,C0=1

A=1,B=1,C=0,S=0,C0=1

A=1,B=1,C=1,S=1,C0=1

 

实验2:

A=0,B=0,C=0,S=0,C0=0

A=0,B=0,C=1,S=1,C0=0

A=0,B=1,C=0,S=1,C0=0

A=0,B=1,C=1,S=0,C0=1

A=1,B=0,C=0,S=1,C0=0

A=1,B=0,C=1,S=0,C0=1

A=1,B=1,C=0,S=0,C0=1

A=1,B=1,C=1,S=1,C0=1

五、实验结论

实验1需要用到与非门,异或门,电路实现相对复杂,实验2用到了74138译码器,直接能得到最小项的非,最后通过四输入与非门得到S与C0的输出。

经验总结:

在连接电路之前需要在Multisim上做好仿真,在仿真结果正确后,连接电路的正确率要高一些,在根据Multisim电路图实际连接时,要有条理地,根据每一个门的输入,输出,依此连接,同时,联通的导线尽量用同一种颜色,方便后期检查。

六、参考资料

《数字电路与系统》作者:

李文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