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616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 史.docx

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史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史2019.7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共45分)

1.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

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

2.《国风·卫风》中记载:

“氓(百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不)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说明在先秦时期

①丝织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市场②纺织品在生活中最重要

③布与丝作为不同商品进入市场④纺织业的分工比较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秦汉时期正式确立“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自给自足②男耕女织 ③注重农时④精耕细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中国古代的“耒耜”泛指各种农具,但唐朝陆龟蒙的《耒耜经》中将其特指为“耕犁”。

那么这一时期的“耕犁”应该是

ABCD

5.史料记载: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这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B.朝贡贸易C.互市贸易D.民间贸易

6.某课题小组研究“古代城市”,搜集了如下素材: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该小组研究的城市是

A.东汉洛阳B.唐都长安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

7.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这则史料说明松江地区

A.是全国棉纺织业最发达地区B.棉纺织业成为当地重要税源

C.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成为棉纺织业对外贸易中心

8.下面的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在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开始出现成熟的青瓷B.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越窑秘色瓷极为名贵D.彩瓷、珐琅彩制作技术高超

9.据史书记载,东汉人崔寔(shí)在父亲去世后,变卖田宅修坟墓,资产用尽后乃以酿酒贩卖为业,时人多以此讥笑他。

崔寔以此为业,只是“取足而已,不致盈余”。

此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

①农本商末的经济观念②宗法等级的政治观念

③尊亲尽孝的家族观念④自给自足的生活观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上书说: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禁商犹易,禁寇实难,此诚不可不亟为之虑。

”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

A.开放海禁B.闭关锁国C.平定倭寇D.盐铁官营

11.有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纵观中国历史,它经历了由内陆地区为中心,到运河为中心,再到以沿海为中心的时代变迁。

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内陆为中心的时代——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

②运河为中心的时代——大运河开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③沿海为中心的时代——受欧美工业文明冲击,近代经济兴起

④经济中心区域变迁——主要取决于对外贸易的便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该诗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后期B.清朝初期C.鸦片战争后D.甲午战争后

13.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出现官僚资本主义D.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14.李鸿章说: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B.发昌机器厂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

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

A.东南沿海B.中原地区C.长江沿岸D.东北地区

16.在1901~1911年的短短11年中,民族资本投资建成的工矿企业有650家,资本总额达到1.4亿多元。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良好发展契机B.义和团运动激发出了强烈反帝情绪

C.清政府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D.民国政府对发展实业的支持和奖励

17.右图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

③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④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介绍了民主的思想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9.1905年的北京,一个谭鑫培的戏迷来到前门大观楼看电影,他最有可能观看的是

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渔光曲》D.《马路天使》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

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

中国第一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20.右图中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C.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D.“大跃进”运动期间

21.1952年开始,我国开展了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的内容包括:

私立高校退出,仿照苏联模式,工科学院增长,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等。

以下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反映出了新中国发展工业化的需求②加强了新政权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③反映新中国在科技发展中自力更生④折射出两极格局下中国的外交倾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右图照片的横幅上写着“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4.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25.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从而打破了自1969年形成的

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这一改变发生的背景是

A.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B.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26.如右图所示,1992年后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均出现了迅速增长,其增长的背景因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进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

“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8.观察右侧的“三角贸易示意图”,能够推导出来的结论是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④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9.有学者指出:

“想要在世界市场背景下主导秩序的国家,应是内政与外交高度打通的,这样才能使得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都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为内政层面的调整。

”下列史实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西班牙王室大量购买奢侈品导致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B.荷兰政府鼓励国民外出从事商业活动赚取大量钱财

C.为了与荷兰争夺殖民霸主,英国颁布了《航海条例》

D.德国西门子电气控制生产经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30.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威力巨大的炮舰B.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31.下列表格中列举了世界博览会上出现的重要展品。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世博会名称

重要展品

①费城世博会

电话、电报、缝纫机、克虏伯100吨重炮

②伦敦世博会

水晶宫、煤气灶、蒸汽机、火车头

③筑波世博会

机器人技术、超导磁悬浮列车、人工智能

④纽约世博会

计算机技术、传真、电视、磁带录音机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32.右侧照片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12英尺的战利品》。

照片中的伐木工人炫耀地站在即将被伐倒的巨树两侧,巨树轰然倒下。

这幅作品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A.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B.鼓励人类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证明人类彻底地征服了大自然

D.警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33.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55%,工人工资仅增长2%;占人口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超过全国总财富的33%,大批穷人没有消费能力。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①财富分配不均②生产消费出现矛盾③股票投机严重④信贷消费过度膨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4.罗斯福新政首先开始于

A.整顿财政金融B.加强工业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D.进行社会立法

35.罗斯福曾说:

“所有人民都应该享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罗斯福新政中与“免于匮乏的自由”相关的举措是

A.实行美元贬值B.推行“以工代赈”C.管制证券行业D.制定公平经营规章

36.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学习的网页。

如果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

37.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陆续颁布了《工资委员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保障法》。

这些法案的实施

①避免了经济危机发生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③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④保障了低收入者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8.1922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增长36.6%,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谷物产量仍然增加了20%。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D.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39.据美联社报道,曾经在某一历史时期,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门前每天都聚集着大量的美国人,要求移民苏联。

发生这一现象的历史时期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40.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A.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B.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C.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D.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41.右图漫画的背景是一片森林,漫画中间的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和美国财政官员摩根索手持切割刀,准备将“战前金砖”改造成“和平金融基础”台子上放着的“含金塑料”。

这块“含金塑料”指的是

A.英镑

B.美元

C.欧元

D.各国货币

42.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为此某机构批准了总额为280亿欧元的贷款进行援助。

该机构是

A.关贸总协定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使自己从中得益,而且也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下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促进国内商品出口②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平等

③推动全球贸易发展④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4.美国政治家恩斯特·哈斯认为,欧洲一体化应是首先从经贸领域展开,然后逐步涉入各国政治领域,成为对各成员国内政的影响超越一般国际条约、但并不否定其主权地位的超国家建制。

这里的“超国家建制”组织指的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

45.摩拜单车(mobike)是由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互联网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是一款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

摩拜单车出现的原因是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消费需求多样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共享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综合题(46题20分、47题16分、48题19分,共55分)

46.(20分)商品·货币·市场·国际组织

材料一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

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

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

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

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

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摘编自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4分)

材料二1971~1975年前后,福建泉州等地发现了多枚外国货币。

右侧泉州出土的货币用银片打制而成,呈不规则圆形,币面粗糙。

正面印有西班牙国徽、“十”字等。

诗山地区出土的银币上还打有汉字,可辨的有“正”(商号或商人的凭证)字等。

有的银币背面印有“8”字,即8个里尔(西班牙货币单位),有的打印“0MP”三个拉丁字母(OM为墨西哥制造,P为管理铸币官员名字缩写);还有的银币外缘印有“164X”(公元纪年)的阿拉伯数字。

 

(2)阅读材料二,说明这些外国货币所体现的研究价值。

(4分)结合所学,分析外国货币流通到泉州的历史背景。

(2分)

材料三

1870~1900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情况表

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展示意图

(3)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请运用材料三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6分)

材料四21世纪初中国主办的部分国际会议

时间

地点

会议

宗旨

2014年5月

上海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

2016年9月

杭州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018年9月

北京

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9年4月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共商、共建、共享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谈一谈这些国际会议召开的重要经济影响。

(4分)

47.(16分)节日·消费·休闲

材料一《事物纪原》记曰:

“假告已见于战国。

汉律,吏得五日一休沐(休假)。

”《唐会要》:

“永徽三年,每至旬(十日为一旬)假,许不视事,以与百僚休沐。

然则休沐始于汉,其以旬休,则始于唐也。

”《宋会要辑稿》亦载:

“国初休假之制,皆按令式,其后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非特殊情况‘皆令休务’(官署停止办公)”,逐渐形成休假亦休务之制。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休假之制与节假文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我国古代休假制度的发展历程。

(4分)

材料二20世纪40、80年代美国个人消费结构表

时间

内容

20世纪40年代后期

1982年

支出

(美元/年)

消费比重

支出

(美元/年)

消费比重

汽车、电器用品等

耐用消费品

79

8.4%

602

14.41%

食品、服装等

非耐用消费品

1124

52.84%

1569

37.54%

教育、医疗、旅游等劳务消费品

912

38.76%

2008

48.05%

——根据郑佩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整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美国个人消费结构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3分)

材料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3.1%。

2016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上海为2638.2元,北京2351.4元,浙江1209.2元,甘肃485.8元,广西411.7元。

2016年城乡旅游业总花费比重为城镇81.9%,乡村18.1%。

(3)请运用材料三中的信息,概括我国现阶段休闲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分)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分)

48.(19分)史料辨析·史实说明·观点论证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施复夫妇二人是苏州盛泽镇上的小户人家,他们有一张织机,靠养蚕织绸为生。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一些银子。

几年之后,隔壁一家因丝绸卖得不好,又急用钱,想卖房子,施复夫妇遂买下,并增买了三四张织机;又过几年,积累了几千两金,他们又买了附近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日子越过越红火。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依据这一说法,以上两则史料中,________属于直接史料,________属于间接史料。

它们可以共同用于研究的历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两则史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6分)。

材料三这场运动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主观目的范围……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中。

(2)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

(2分)请你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5分)

材料观点

史实说明

运动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主观目的范围,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中

运动主持者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只引进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材料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阅读材料四,选择其中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简单论证。

(6分)

 

2019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D

B

C

B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D

A

C

A

D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A

A

D

C

A

C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D

A

A

B

A

D

B

B

D

41

42

43

44

45

B

D

C

D

B

二、综合题(46题20分、47题16分、48题19分,共55分)

46.答案要点

(1)特点:

商品贸易范围广;贸易种类丰富;商品贸易通道海陆并举;进出口商品存在差

异,具有互补性;中国在贸易往来中占据优势地位;阿拉伯商人在中转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等。

(答出2点,给4分)

(2)研究价值:

可用于研究货币的铸造(材质、工艺、时间);相关的货币制度;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殖民统治;明末清初中国东南沿海与西班牙贸易往来的情况等。

(答出2点,给4分)

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向亚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并与这些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中国明朝一度开放海禁政策,泉州是重要的港口。

(2分)

(3)说明: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提高,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使用,使贸易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亚、非、拉美等粮食和原料产地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起来。

(6分)

(4)影响:

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共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分别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47.答案要点

(1)发展历程:

战国已经出现节日休假现象,汉代官员五日一休成为法律规定,至唐代改为十日一休,称“旬假”,宋代因革相承,发展创新,休假制度逐步完善。

(4分)

(2)变化:

整体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但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4分)

原因:

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有了更多消费能力;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为消费提供了基本保障;第三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消费途径增加且消费品种多样,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

(3)成就和问题:

休闲经济发展较快,但存在地区性差异和城乡消费不平衡的问题。

(3分)

启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关注城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问题等。

(言之成理即可,2分)

48.答案要点

(1)材料一属于直接史料,材料二属于间接史料。

(2分)

历史现象:

明朝纺织业生产中出现了新型的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芽)。

(2分)

使用价值:

材料一是明代官修史书,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客观性较高;材料二是小说,题材来自民间事实,但有作者的演绎,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两则史料在使用时,可以互相对照,互相印证,以了解事件全貌。

(2分)

(2)洋务运动(2分)

材料观点

史实说明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其创办近代企业、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措施,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3分)

因模仿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2分)

(3)示例1:

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分)

论证:

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英、法、美、德等国先后进行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