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833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docx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

某幼师第一学期教师培训资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我校教师已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进入到教学实践层面的探索。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变、教师在变、课堂在变、学校在变,但教师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有对新理念学习认识有偏差不到位的问题,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新旧教学行为矛盾交织中产生的难以突破的问题;有来自教师学习适应、实现专业成长面临的挑战。

本资料旨在增强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工作方式。

让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在合作的状态中成长,在不断超越中发展。

第1专题   课堂教学改革与重建

    ☆第八次课程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全面创新,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重建。

它培植的是一种充满创新气息、体现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大众、开放的新文化。

☆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才能避免教育教学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现状。

☆缺乏理论支持的教学是随意的;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

缺乏理论体系支撑的教学及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理论的价值不只在操作层面,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人精神和气质的熏陶。

1.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明确指出:

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与组织,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

一、学会认知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占有、分配与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作为第一资源而成为人最大的资本,掌握和运用知识是人最大的追求和满足。

积极主动的学习以获取能创造价值的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责任已经不是教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即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如何灵活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怎样做人。

将知识、能力内化升华为人的素质。

教育的责任更在于形成学生“全面+专长”的知识新体系,教会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会做事

    知识经济又称智力经济,它是以人的智力为根本,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

智力的开发和应用显得尤其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二是表现在推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归根到底就是人要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情。

    教育要造就新人就必须打造过窄、过深的学科界限,加强综合渗透性,加强知识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搜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知识的有效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随机应变能力,协调各种复杂人际关系能力。

注重发现和舒展个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以提高适应能力。

三、学会共同生活

    知识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开放型、国际化运作的经济方式。

以知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互联网”,不仅使得知识的创造、生产和消费将世界连为一体,而且对人的协作工作、活动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生产销售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合作,这甚至高于个人的业务能力。

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并积极修正自己,更好地与人共处、合作、生活。

四、学会生存

   知识经济也是一种多样化的经济,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经济。

人在知识的社会,首先要谋求生存,其次才是谋求发展。

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判断力,不断地提高和改变自己、适应一切变化,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现实,改变你所能够改变的、接受你所改变不了的,积极适应社会。

    教育的责任就是引导人面对现实,面向发展,发挥个人的天赋,挖掘人的潜能,使之张扬广大。

同时注重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变化中求生存、谋发展。

课程改革就是在进一步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创建以做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性选择。

1.2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重建

    新课程改革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常从制度的层面开始展开。

    课改的本质是对课程系统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改造,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重新建构与改造社会。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评价等方面。

改革不仅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还要尊重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改革不是仅仅调整课程内容,而是一次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的课程重建。

一、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转化”而不是“强制”

   国家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强制”,这种“强制”是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整体要求,也是科技、文化发展,学生发展成长的要求,而且以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支柱来进行实施。

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课程改革的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改变。

   课程目标是否能真正达到,就不是所能“强制”和“强制”得了的。

因为要达到目标,真正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技巧和投入行动的程度。

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技能的转变。

特别是灵活处理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是课程能否深入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

二、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全员参与

    教育家富兰(加拿大)指出:

“每一个都有责任参与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使个人和集体都能不断地探究与发展,只有每一个人都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环境,才能导致真正的改革。

1、校长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改的动力源泉

    在学校小环境中,校长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正确与否是课改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是积极倡导支持课改,积极投身课改,深入课堂研究课改;还是思想保守、心胸狭窄、不学习更新、浮于世事,甚至“不务正业”。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必然会导致一个学校课改是走向生机勃勃,还是走向毁灭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此,每一位校长都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营造课改的新校园文化。

2、教师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中坚力量

    课改实施的关键在第一线的教师。

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在课改和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很大。

教师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给自己重新定位,积极投身改革,积极进行反思、探索课改新路,不断把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善于与同伴合作,吸取同伴的优势,让自己在课改中成长。

3、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人和动力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三维目标”,其核心是人的发展。

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当作主人翁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尝试,激励学生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应扎根在一定的组织中——学校·课堂·社会

    课程改革必须同时改革所实施它的组织,否则只会流于表面,只会以失败告终。

    学校的内涵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为每一位成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成长的组织。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者,拥有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批判思维和反省能力。

在这个学习组织中,每一个人可以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与人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同伴对话、沟通,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室是建构知识的基地,社会是教学的大课堂。

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关注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独特,形成平等对话的舞台,重建新的教学规范和秩序。

关心弱势的学生群体,走进他们的世界,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空间和组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去争论、修正、共享各科知识以及求知的方法。

四、课程改革呼唤新的工作方式——合作文化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即联合起来做事,合作之目的在于迅速、有效达成预期目标,完成预定的任务。

现代社会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高于他们的个人业务能力。

课程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课程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施组织的完善性、实施人员的认同性,更取决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多层的有效合作。

重建新的工作方式——合作文化,需要重塑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平等、诚信、互赖的新规范,增加同事间的交往与对话,加强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

同伴之间的互助是教学灵感的最大源泉。

   合作文化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平等对话中完成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

1.3 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重建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学改革应树立以下六个新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是教化——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文化本身具有双重价值,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

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

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丰厚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

二、教学是“诊断”——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

    教学是什么?

教学首先应该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

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想学什么?

学生在怎样学习?

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

如果说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观念,那么教学就是发现学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学生的观念得到发展。

三、教学是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

    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人们是根据事件对于他的意义而行动,事件的意义源于社会相互作用,每一个人都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检验、重组或改变这些意义。

意义是从探究分析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室”就变成了“学室”,“课堂”就变成了“学堂”。

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

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四、教学是发问——由提问到发问

    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久地发展下去。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激发学生、唤起和组织学生一方面产生问题,一方面与教学内容实现有效对接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动。

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的、错的,标准的、不标准的,都要能够使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提问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不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过的内容巩固的程度,也不是调查对以后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互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会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证明他深入思考了,二是证明他具备初步的问题意识。

由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共同组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提问。

五、教学是求异——寻找不同的声音

    传统教学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教学旨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寻找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差异就是特色。

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会这样问:

“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吗?

”可是当学生回答的“意见”与教师预定的“标准”不相符时,处理“意见”的态度是教师是否尊重差异的“分水岭”。

是重视和采纳学生的“意见”,促进课堂的“生成”,还是一味地的提问直到寻求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为止,这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通过学习不断改变着每一个学生,学生思考的越多、越深入,就会变得越独特,这就是特色。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就是要尊重这种“偏爱”,在“求异”中,寻找不同的声音。

当教师本着求异的精神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发展才会“五彩缤纷”,教学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

六、教学是交往——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互动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就生活在与人交往之中。

教学过程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情况如何,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截然不同。

人格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彼此进行良好的交流,以促进教学活动得以维持和顺利进行。

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一门课学的比较好。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

教育之所以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感情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洒向孩子心田的一缕阳光,爱也是滋润孩子心灵的一丝春雨,让我们的教师去做阳光的使者,爱的使者吧。

1.4 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基本理念的重建

一、教学的重新定位

   教学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沟通”指的是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充分“沟通”,“合作”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关系上的“对话”和“交流”,师生关系的营建是保证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

二、“有效教学”理念的重建

    有效教学的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已发生“质”的变化。

它是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有无进不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用以分析和衡量教师在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

因此,要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达到设定学习目标的情况来评价教学。

教师的行为应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高效学习等等。

三、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尽相同,从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多元智能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语言智能与逻辑智能、数理智能、音乐、运动等智能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任何智力因素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交叉与融合的关系。

每一个人身上都蕴含着这些智能因素,差异在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表现出的情况有别。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和发展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没有学不好的孩子。

只是没有找到适合教育他的方法。

教育就是不断地去寻找,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舒展和张扬,因此“尺子要多几把,方法要多几种”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重建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

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发现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价值导向。

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的组织行为和指导方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得,教师要把教学方式的转变定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上来,值得一提的是:

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来说都是必要的,不能偏废,不是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的关系,而是一种“兼容”的关系。

从学习内容上来讲有些需要让学生接受学习,有些需要让学生发现学习。

1.5 新课程的四个新教学观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

教学观念转变到什么深度,教学行为就能转变到什么程度。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课程观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观的解放。

新课程的课程观是:

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此时的课程就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更对内容进行不断变革和创新,从而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课程。

教师和学生都是构成课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就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课程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

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生长的文化。

课程层面的这种变革,必须引发教学层面的彻底解放,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个性化创造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学发生。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中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双方相互交流、启发、沟通、补充、完善、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师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互教互学,在双方不断平等对话中,同时教与被教,在交往中实现角色置换、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和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显现,个性才能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与学生一起去感悟和理解、交流与分享,个人的专业在交往对话中成长,生命的活动不断得以提升。

师生多向交往、互动、互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形成,维系教学正常进行的情感纽带不断结成。

三、教学不只是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结论显现是学科探究的结果,过程展现的是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方法。

教学结论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指达到这个目的或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

对二者的任何一方偏废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是不容质疑的。

同时注重学生是怎样获得这个结论的,如果这个结论是通过记忆和背诵取得的,它的价值是有限的。

而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选择、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不仅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体现。

    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列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生矛盾,学生认知产生困难和障碍,打破学生原来的认知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尝试解决新问题重建认知平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败,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这种成长的经历和体验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智慧乃至性格、习惯逐步走向成熟。

四、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科教学不能凌驾于教育之上。

传统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教学生读书、写作、计算,而不教学生如何快乐地生活,教学过程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发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

新课程强调:

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关注学生:

1、关注每一个成长的生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发展的人。

尽管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特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表现,充满爱心地去赏识每一个学生。

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教学方法的不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蕴藏着丰富智慧的知识被教师教的那样枯燥、乏味,失去了知识的活力。

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学生就会发展成你眼中的“定型”。

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份,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

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应该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有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要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第2专题  教师的适应与专业成长

     ☆中国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而是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专家的引领,专家需要科学的点拨。

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中工作。

     ☆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阅读是学习的中心,读书是教师永葆激情的源泉,激情是教育的灵魂,热爱阅读才会拥有激情。

教师应带着学识与激情走进课堂。

     ☆教师要学会把自己教学的经验、理解、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梳理”,并融入到下一次的教学中去,只有当教学水平达到一定境界时,才会达到一种随处生景,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运用自如的状态。

2.1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第八次课程改革将促使教师素质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裂变”,每位教师都需要学习、更新、适应。

它需要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方面重新适应。

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是非常艰难的过程,老师们发生这样的感叹!

“教了几十年到头来真的不会教了”。

新课程对教师的全面更新和适应提出五个方面的新挑战:

新挑战之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定位: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转变

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由唯师独尊向师生平等学习的合作者转变

新挑战之二——更新工作方式

在不断学习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在不断与同事合作中学会与人合作、指导学生合作

在参与课程研究中学会课程的开发和有效开发使用课程资源

新挑战之三——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和能力

在实施课程中开发课程的能力

对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处理能力

新挑战之四——由教学方式转变引发学习方式转变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去体验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

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现从“倾诉”到“倾听”的改变

新挑战之五——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变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

由统一要求向尊重差异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更新。

为此教师要打破心理坚冰,树立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更新、不断修正自我,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2.2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