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9500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墨子》判断句研究.docx

《墨子》判断句研究

总目录

论文正文………………………………………………………………………2—20

一、墨子和《墨子》5

(一)墨子5

(二)《墨子》5

二、《墨子》判断句研究概况6

(一)判断句的界定6

(二)《墨子》的研究概况7

(三)《墨子》判断句研究价值7

三、《墨子》判断句类型7

(一)简单判断句7

(二)复杂判断句12

[参考文献]15

谢辞16

 

附录

开题报告17

结题报告18

答辩报告19

《墨子》判断句研究

摘要:

判断句是由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从而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物作出判断的句子,其主要作用是申辩事物的是非和解释事物的含义。

《墨子》中的判断句主要分为简单判断句和复杂判断句,简单判断句主要分为四类:

名词1+名词2,名词1+名词2+语气词,名词1+副词+名词2,名词1+名词2+动词;而复杂判断句则分为三类:

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名词1+名词2+副词+语气词,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语气词。

《墨子》中的判断句基本上遵循了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全貌。

关键词:

《墨子》;判断词;基本句型

 

AAnalysisofDefiningSentenceofMOzi

Abstract:

Judgmentsentenceiscomposedofnounoranounphraseasthepredicate,ortothesubjectonbehalfofthejudgesentence,itsmainroleistodefendthingswrong,explainthemeaningofthings.Moziinthejudgmentofthesentencearemainlysimplesentencesandcomplexsentences,simplesentencesaredividedintofourcategories:

noun1+noun2,noun1+noun2+modals,noun1+adverb+noun2,noun1+noun2+verb.Thecomplexsentencesaredividedintothreecategories:

noun1+noun2+adverb+verb,noun1+noun2+adverb+modals,noun1+noun2+adverb+verb+modals,MoziinthejudgmentofthesentencebasicallyfollowedtheancientChinesesentence.

Keywords:

Mozi;Judgmentsentence;Thebasicsentencepatterns

 

目录

一、墨子和《墨子》5

(一)墨子5

(二)《墨子》5

二、《墨子》判断句研究概况6

(一)判断句的界定6

(二)《墨子》研究概况7

(三)《墨子》判断句研究价值7

三、《墨子》判断句类型7

(一)简单判断句7

1.名词1+名词28

2.名词1+名词2+语气词10

3.名词1+副词+名词211

4.名词1+名词2+动词12

(二)复杂判断句12

1.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13

2.名词1+名词2+副词+语气词13

3.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语气词13

[参考文献]15

谢辞16

 

一、墨子与《墨子》

(一)墨子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实践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墨子的身世、里籍等问题现有史料记载很少,因此学者只能从关于他的著作中去推断。

据说墨子原来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手工工匠,他擅长制造各种守城器械,他也学过儒学,因此他不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

后来他创立了墨家学派,思想方面主要提倡平等、兼爱、非攻、尚贤,在当时主要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他所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一度被称为“显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来随着大一统社会的确立,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秦汉的时候,墨学因此也相继衰微,在随后千年的历史中,墨学也几乎被淹没。

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西学东渐的热潮兴起,再加上胡适和梁启超等人不断地著述,因此这个时候墨学才重新为世人所认识。

墨子的生卒时期大约为公元前479年-前381年。

根据史料的记载,墨子姓墨,名翟。

然而钱穆先生在著作《先秦诸子系年》中又说:

“因墨尚劳作,近于刑徒……墨者直称其为墨,曰人乎吾墨”。

[1]因此他认为墨是古代一种刑罚的名称,所以墨并不是墨子的姓;也有人称,墨子由于很黑所以人们称他为墨子;又有人讲,墨子做过木匠,由于他工作的时候经常使用绳墨,大家就不约而同将他称为墨子,其实这些都不足以有说服力。

现在我们就普遍认为墨子只是一个姓。

关于墨子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学术界也有很大的争议,从《墨子》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反对战争而到众多的国家游说。

首先是从鲁国出发的:

“自鲁趋而往”、“自鲁往见荆王”、“自鲁即齐”等,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平常交往的人也多以“鲁人”、“鲁君”为主。

因此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墨子是鲁国人。

孙开泰在《春秋战国思想史》这本著作中也写道:

“墨子他的祖先原来是宋国的人,后来便来到鲁国,于是长期居住在鲁国,所以墨子应该是鲁国人”。

[2]

(二)《墨子》

《墨子》这本书,它并不是一个人所写的,也不是在一个时期所创作的。

它是由墨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墨家典籍,文本中主要记录了墨子的言行。

《墨子》成书大概在战国后期,其文本内容贯穿先秦两汉,它对于我们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我们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

料。

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

“《墨子》原本有71章,后来到了汉朝,由于统治者提倡儒家学说,而墨家的学说主要是反对儒学的,所以《墨子》在当时也遭到了打击,到了宋朝它只剩下61章,然而今天,我们仅存有53章。

”[3]

1、《墨子》判断句研究概况

(一)判断句的界定

在逻辑学中对判断的定义是这样的: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例如“四川在陕西以南。

”这个句子是逻辑上的判断句。

但是他却不是语法学中的判断。

其实语法学中判断句的界定范围要比逻辑学中的判断范围窄得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在语法学中,判断句则不同。

清代学者马建忠所著述的《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

他在文中写道:

“凡以表决断口气,概以‘是’、‘非’、‘即’、‘乃’诸字参与起、表两词之间,故诸字名断词,或无断词,则以助字煞之,或两者兼用亦可。

断词,一曰决词。

”他还写道:

“壮字先乎表词而有决断口气者,则断词、助字皆可删也。

不删者唯助字为常。

”[4]马建忠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断词”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判断词。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写道: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王力先生将判断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是否属一物。

例如:

“他是李明。

”第二类是指断定所指的人或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

例如:

“他是好人。

”[5]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写道: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表示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或者表示主语属于哪一类不属于哪一类。

”[6]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用判断词“是”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肯定判断。

如果表否定判断的话,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词“不”。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后面加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或者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表示复指,古代汉语表否定时,通常在谓语之前加上“非”字。

[7]

胡安顺和郭芹纳主编的《古代汉语》写道: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物作出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谓语多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充当,在先秦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

”[8]

周秉钧在《古汉语纲要》中写道“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而在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

而是在句末加助词“也”帮助判断。

”[9]

本文研究《墨子》中的判断句主要指的是按胡安顺所定义的判断句。

即由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语译时,我们都要添上判断动词“是”。

下面我们通过划分具体类型来具体了解《墨子》中的判断句。

(二)《墨子》研究概况

目前学术界研究《墨子》的文本也很多,角度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

徐希燕的《墨子思想管理研究》、刘帮凡《墨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这些文本主要是从《墨子》的思想方面着手研究。

也有众多关于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著作,比如:

孙卓彩的《<墨子>词汇研究》,陈克炯的《〈墨子〉词汇概谈》等,但是在语言学中单纯关于《墨子》判断句式研究的学术专著却是比较少见。

(三)《墨子》判断句研究价值

在这里我主要从古代汉语句式方面着手,来研究《墨子》中的判断句。

《墨子》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判断句,所以它是我们研究上古判断句式的重要材料。

在《墨子》中主要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口语色彩比较浓重,所以他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

第三,通过研究《墨子》中的的判断句,对于我们梳理汉语发展史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文中,主要是通过借鉴前人对判断句的相关研究,从而详尽地搜集《墨子》中的判断句,并对其系统分类和解释说明。

三、《墨子》中的判断句类型

(一)简单判断句

《墨子》中,部分判断句没有运用语法手段或者只运用了一种语法手段,我们把这样的判断句称为简单判断句。

1.名词1+名词2

这类判断句没有运用任何语法手段,主语之后不用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加“也”。

例如:

《史记·孝文本纪》中的“农,天下之本。

这类的判断句在《墨子》比较少见,一共8例。

例如:

(1)使,谓、故。

《经上》

(2)久,古今旦莫。

《经说上》

(3)五合,水、土、火、火离然。

《经说下》

(4)义,利。

《大取》

2.名词1+名词2+语气词

在《墨子》中,利用语气词来表示判断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

名词1+者+名词2

“者”,在《说文解字》注曰:

“者者,明为下出也,此别事之例。

”即别事词也,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这”,是代词。

在《康熙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玉篇》语助也,因此“者”它也是一个语气助词。

名词1+者+名词2,这类判断句主要是在名词的后面加上语气词“者”,表示停顿;然而当主语是“者”的话,这里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它是主语的一部分,但它也有“提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史记·晋世家》中的:

“地者,先君之地。

”然而在墨子中只出现了一例这样的判断句。

例如:

(5)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

《备城门》

第二种类型是:

名词1+名词2+也

“也”字出现在春秋后期与战国时期,并且爆炸性地使用,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也”是一个语气词,然而宋金兰、洪波认为“也”具有判断动词的语法属性,它是一个与判断词“唯”相对立的语法要素,洪波先生认为:

“我们时常在判断句的句末用“也”字,因此也我们可以将它看成是具有判断的语气,而不是语气词,应该把它视为助词。

洪波先生还认为如果联系原始汉藏语的形成和分化,“也”字可能来源于周人的母语,最初很可能是一个系词。

其实“也”它在上古原本属于字母歌部字,这个字似乎可以和藏语中的判断词red(今拉萨话为re)相比较,而且在功能上也可与藏语拉萨话中的re比较,它们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

因而在学术界的多数观点认为“也”是一个位于句尾的判断词。

“也”字我们也可以在句子中间使用,同时也具有舒缓判断句语气和表示停顿的作用。

例如《诗经》中的“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在《墨子》中“也”字表判断,出现在判断句末也是比较普遍。

例如:

(6)白马,马也。

《小取》

(7)船,木也。

《小取》

(8)盗人,人也。

《小取》

(9)兄之鬼,兄也。

《小取》

(10)一马,马也。

《小取》

(11)城大人少,一不守也。

《杂守》

(12)所爱所利,彼也。

《经说下》

第三种类型是:

名词2+名词1+是+也

王力说:

“上古汉语也会经常用‘是也’,我们一般认为这里的‘是’字是形容词,即‘是非’的‘是’,它和现代汉语中我们所说的‘对’或者‘不错’大概是一个意思,有时候他也可以用来做指示代词,我们也可以用来指示上文中的内容,他可以被翻译成‘就是这个’的意思。

”在《墨子》中这类的判断句也比较常见,例如:

(13)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

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所染》

(14)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

《法仪》

(15)曰:

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天志中》

第四种类型是:

名词1+也+名词2+也

《墨子》中“主语+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这类的判断句仅2例,在这里两个也同时使用,具有加强判断句语气的作用。

例如:

(16)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

《非命下》

(17)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

《非命下》

第五种类型是:

名词1+者+名词2+也

先秦时候的这种判断句比较常见,判断句中“者”在这里表示停顿,也在这里表示判断。

有人说,名词1+者+名词2+也,名词1+名词2+也。

这两种形式是判断句的标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可以看到判断句的类型不只有这两种。

有些句子他表面上是这种形式,但从句子层面的内部组件分析,他们都不是判断句。

例如:

《劝学》中的“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在这里它句式虽然同判断句的外形相同,但是它不是判断句,而是陈述句。

据周玉秀先生考证,认为这类的判断句大概产生于春秋中期,直到战国时期为人们所使用。

根据《墨子》成书于春秋中期以后,因此这类的判断句在文中很常见,例如:

(18)备者国之重也。

《七患》

(19)食者国之宝也。

《七患》

(20)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三辩》

(21)始我所事者,富贵也。

《尚贤上》

(22)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尚贤上》

(23)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尚贤上》

(24)是故里长着,里之仁也。

《尚同上》

(25)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天志下》

(26)蛾傅者,将之忿者也。

《备蛾传》

(27)羊坽者,攻之拙者也。

《杂守》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来判断,也可以通过句中的“为”“乃”“即”“则”等标志词词来进行判断。

3.名词1+副词+名词2

在上古汉语,语气副词“乃、即、维、则、亦”等都可以用来形成判断。

然而在《墨子》中,可用来形成判断的语气副词主要有有“乃、即、维。

”下面我们一一来列举分析。

第一种类型是:

名词1+乃+名词2

“乃”在《康熙词典》中它的解释为:

“语辞。

”然而当“乃”用在上古的判断句中,它是一个语气副词,他起到了强调、加强判断语气的作用。

《墨子》中这类句子比较少见,例如:

(28)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亲士》

(29)持出不操填章,从人非亓故人乃亓稹章也。

《备城门》

第二种类型是:

名词1+即+名词2

“即”,《说文解字》:

“‘即’,食也。

”“即”在这里充当语气副词,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墨子》中的这类判断句如下:

(30)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

《节葬下》

(31)又曰:

“我马维骐,六辔若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即此语也。

《尚同中》

(32)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

《兼爱下》

第三种类型是:

名词1+维(惟、唯)+名词2

“惟(维、唯)”,作为判断词,在春秋以前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判断句中使用频繁,具有加强判断句语气的作用。

在这种判断句式中,只有当“维”处于两名词之间时它的判断作用最强。

例如:

《诗经》中的“我马维驹。

”然而在《墨子》中这类的判断句相对比较少。

例如:

(33)德威维威,德明维明。

《尚贤中》

第四种类型是:

名词1+非+名词2

“非”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成为否定判断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词,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语法成分。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尽管“非”字我们可以翻译成“不是”,但是从语法意义上看“是”和“不是”是不相同的,在这里“不是”是判断词“是”加上否定副词“不”组成的,而“非”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否定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在《墨子》中这样的例子也比较少见,例如:

(34)凡牛枢非牛。

《经说上》

第五种类型是:

名词1+非+名词2+也

这类的例子在《墨子》中比较常见。

例如:

(35)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

《亲士》

(36)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亲士》

(37)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

《节葬下》

(38)举不重不与箴,非力之任也。

《经说下》

(39)为握者之倍,非智之任也。

《经说下》

(40)今也谓多诽者不可,是犹以长论短不诽,非己之诽也。

《经说下》

(41)昔者之虑也,非今取日之虑也。

《大取》

(42)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耕柱》

第六种类型是:

名词+语气词+非+语气词

此类判断句《墨子》中仅有3例,例如:

(43)其害也,非是也。

《经说上》

4.名词1+名词2+动词

第一种类型是:

名词1+为+名词2

“为”,当及物动词,甲骨文作“总”,本义为“役象以助劳”,其动词义当由此滋乳。

“为”字可以当判断动词,王力先生认为:

“为”字可以翻译称为现代汉语中的“是”,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当成古代汉语中的系词。

郭锡良先生认为在古汉语中经常我们一般不用判断词来表示判断,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有少数句子中的“为”可以作为判断词。

”杨伯峻先生则认为“维(惟)为、等”可以作为古代汉语中的系词,但是到了春秋之后则多用“为”来表示判断。

杨伯峻先生还认为我们可以把“为”和判断词“是”替换,但是句子的意思却不会发生改变。

[10]例如:

“不知为不知”同今天我们所说的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一样的。

再者我们可以用反证法。

假如“为”不是判断词,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为”的词性,有学者认为是普通动词,可是普通动词“为”的宾语通常是说明主语变成了什么或做成了什么,例如: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这里显然没有动作或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将它看成是普通动词。

这里的“为”应该是判断词。

《墨子》中此类的判断句列举如下:

(44)天为贵。

《天志中》

(45)天为知而已矣。

《天志中》

(46)谁为知?

天为知。

《天志下》

(47)公旦为天下之圣人。

《公孟》

第二种类型是:

名词1+曰+名词2

“曰”,《说文解字》:

“曰,词也。

从口乙声。

亦象口气出也。

凡曰之属皆从曰。

”所有与曰相关的字,都采用“曰”作边旁。

《古书虚字集释》:

“曰,犹‘是’也。

”《盘庚》篇:

“卜稽曰其如台?

”这种形式多出现在对话中,来加强判断。

”《墨子》中“曰”表示判断的一共有4例,例如:

(48)杀不辜者谁也?

曰人也。

《天志中》

(49)予之不祥者谁也?

曰天也。

《天志中》

(50)曰:

“谁杀不辜?

”曰人也。

《天志下》

(51)“孰予之不辜?

”曰天也。

《天志下》

(二)复杂判断句

在《墨子》中,部分判断句运用的不止一种语法手段,我们把运用了两种以上语法手段的判断句称为复杂判断句。

1.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

这种格式运用了判断副词和判断动词,《墨子》中这类的例子相对比较少,例如:

(52)且不唯《禹誓》为然。

《兼爱下》

2.名词1+名词2+副词+语气词

这种格式主要运用了判断副词和语气词。

《墨子》中的这类判断句比较多,例如:

(53)而爱臧之爱人也,乃爱获之爱人也。

《大取》

(54)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

即此文、武兼也。

《兼爱下》

3.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语气词

这种格式主要运用了判断副词和判断动词以及语气词。

然而在《墨子》中的这类句式相对比较少。

例如:

(55)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

《明鬼下》

(56)非惟武王之事为然也,故圣王其赏也必于祖,其僇也必于社。

《明鬼下》

在这种形式下也有一种特殊的类型,有时候也会用:

名词1+是+名词2+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是”在上占句中的基本用法有四种:

名词、形容词、指示代同以及判断动词。

然而在现秦时,“是”就有作为判断动词的用法,它被用在主语与宾语中间,所表示的是其同一或者从属的关系。

这种用法数量很少,可是,它作为判断动词的语法特点很明显。

对于上古汉语中“是”是否为判断词,也存在很大的争论。

王力先生认为:

“在西汉末年的时候,我们汉语中才有了系词,然而在上古以前在判断句中一般不用系词”。

周秉钧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有判断词“是”,而且认为秦汉时期也有的,它可以用作代词,也可以用作判断词。

现在我们一般来判断古代汉语中的“是”到底为为判断词或者为指示代词,有两种检测方法,第一种是替换法。

我们可以用用指示代词“此”和“是”来相互替换,看看替换后句子的意思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句子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则“是”就是指示代词。

第二种是转换法。

如果替换后句意发生改变,并且我们可以将句子转换为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是……”,因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是”就是判断词。

在《墨子》中这类的例子例如比较少见,例如:

(57)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

《经说上》

文本中主要主要分析了《墨子》中的判断句,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句中多以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

判断句也经常会用一些副词、语气词、动词来加强判断。

但是并不一定用了相关的词语的都是判断句,我们必须根据其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充当的成分来综合分析。

在这里主要将判断句划分为简单判断句和复杂判断句两大类。

简单判断句主要是分为四类:

名词1+名词2,名词1+名词2+语气词,名词1+副词+名词2,名词1+名词2+动词。

而复杂判断句则分为三类:

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名词1+名词2+副词+语气词,名词1+名词2+副词+动词+语气词。

文中根据这种标准划分的判断句,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由于判断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判断句在语义和语法上也有不同的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这样划分:

“陈述句中的判断句、感叹句中的判断句、疑问句中的判断句”等。

多角度的研究,这对我们更加深入学习和了解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P105-P112.

[2]孙开泰.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P36.

[3]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

中华书局.1962P184.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P325.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P244.

[6]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P129.

[7]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P296.

[8]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

中华书局.2012:

P542.

[9]周秉钧.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