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专科实用心理作业册及答案 1.docx
《行政专科实用心理作业册及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专科实用心理作业册及答案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专科实用心理作业册及答案1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实用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部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习专业: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感觉:
3、知觉:
4、知觉的恒常性:
5、记忆:
6、学习:
二、简答题
1、知觉有哪些心理特征?
:
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3、注意有哪些品质?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习分为哪几类?
怎样区分它们?
三、论述题
1、遗忘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怎样加强记忆、减少遗忘?
(76——78)
2、监控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请陈述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
(90)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二)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决策:
3、情绪:
4、情绪调节:
5、权力动机:
6、亲和动机:
二、简答题
1、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2、简述情绪的各种功能:
3、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哪两种成分?
测量成就动机的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什么是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并阐述如何使用该理论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150)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能力:
2、智商:
3、人格:
4、自我:
5、刻板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智力多元理论:
2、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怎样自我完善?
4、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应激:
2、心理发展:
3、依恋:
、
4、职业生涯规划: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2、家庭治疗有哪些基本观点?
3、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4、简述职业选择的原则。
三、论述题
结合自身情况说明生涯规划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好生涯规划。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感觉:
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的反映。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5、记忆:
由感觉刺激大脑的记库产生的储存叫记块。
它是外界信息在大脑里的一种转化。
6、学习:
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简答题
1、知觉有哪些心理特征?
:
知觉含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组织性
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
(1).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选择其中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刺激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时,总是根据以前获得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
时间知觉是对时间长短、快慢、顺序等变化的感受和判断。
(比方说,一棵树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经历着连续的变化;我们一天的生活,从起床、刷牙、吃早饭、上班、下班、回家休息到就寝,各种活动是依次进行的。
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影响时间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判断时间的精确性:
听觉>触觉>视觉。
例如,当两个声音相隔1/100秒时,人耳就能分辨出来;而触觉分辨两个刺激物间的最小时距为1/40秒,视觉为1/10—1/20秒。
⑵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时间短估;事件数量少,性质简单,倾向于时间长估.(一节课,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颇有兴趣,听课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相反,报告的内容贫乏、枯燥,听众就会把时间估计较长。
②回忆往事时,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越觉得时间长;反则反之.
⑶人的兴趣和情趣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短,期待某事时会觉得时间长;反则反之
3、注意有哪些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性质,把学习分为哪几类?
怎样区分它们?
答:
美国学者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学生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就是一种机械学习。
例如儿童能熟练地背出乘法九九表口诀,但背出“六八四十八”,未必能回答“八六是多少”的问题。
“八九”与“九八”都是数的相乘,与乘法法则相联系。
由于儿童没有清晰的数概念和没理解乘法法则,即不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好依靠字面上的联系,进行机械的联想来学习。
这就是机械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存在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分。
在理解基础上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反之是机械学习;动物通过某种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发明创造则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另外,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不截然对立,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与发现都是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的,而这些发明以后又变成经验,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传授给后来的人。
事实上,这四种学习即彼此独立,又存在联系。
三、论述题
1、遗忘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怎样加强记忆、减少遗忘?
(76——78)
答:
答:
遗忘的原因是:
1、消极 2、干扰
加强记忆,减少遗忘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
(2)复习次数(3)复习方法
2、记忆法:
(1)位置法
(2)字栓法(3)谐音法
2、监控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请陈述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
(90)
答:
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阅读和记笔记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
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策略监控。
1.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
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
领会策略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根据这个目标来监控学习。
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
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
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
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①变化阅读的速度。
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
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②容忍模糊。
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
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③猜测。
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
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④重读较难的段落。
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
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策略监控
策略监控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
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
比如一些问题:
(1)我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
(2)当遇到问题不容易解决时,我归纳总结了吗?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二)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
2、决策:
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时,根据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判断,达成最佳选择的心理历程
3、情绪: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4、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5、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6、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又称亲和动机、交往动机。
亲和这个词原意是亲近、接近的意思
二、简答题
1、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一)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散性思维更被心理学家所关注。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他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通过考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来测量创造性。
流畅性是在一定时间内思考的项目数量,数量越多,速度越快、流畅性越好。
变通性是指思考内容的范围,所涉及的范围或维度越大,变通性越佳。
(二)远距离联想:
远距离联想能力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梅德尼克(MedniCk)研究了大量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作家的相关文献,提出了远距离联想概念。
在一些距离非常遥远的观念之间看到联系,并用某种标准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思想。
(三)原型启发:
所谓原型启发是指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2、简述情绪的各种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
3、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哪两种成分?
测量成就动机的方法有哪些?
答: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教师应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指责或批评他们
三、论述题
什么是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并阐述如何使用该理论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150)
答: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他认为: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人的内部,员工从事的工作本身可以调动他的内在积极性。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赫茨伯格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
他把引起职工不满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如果员工的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
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
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主权,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
基于这种观点,在员工管理中,应该采取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和弹性工时来提高职工的生产效率。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对于工作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实施那些措施时,要有的放矢,大致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因素。
。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6、能力:
能力是人类顺利实现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7、智商: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
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自我: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对自己所有身心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地位、动机、情绪状态、能力以及其他许多方面。
10、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智力多元理论:
答:
智力多元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Gardner,1983)提出的。
加德纳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第一种,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第二种,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第三种,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第四种,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比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第五种,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
第六种,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第七种,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生理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童年经历、学校教育、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等都对人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而言之,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虽然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却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二)、家庭环境因素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
"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
"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话不无道理。
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三)、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童年经验的确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
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
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四)、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总值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
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
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欺骗减少。
3、怎样自我完善?
答:
人们都希望快乐长寿,而不再感叹"人生苦短"。
健康的自我能让人们快乐而充实地生活与工作。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一)认识自我
因此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讲要做到这点有四种方法:
一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了解自己;二是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三是借助社会评价或个人成就来了解自己;四是在与过去自己的比较中了解自己。
(二)悦纳自我
如何掘弃自卑、悦纳自己呢?
一般来讲可以从下面三点入手:
二是要客观地分析不足,认识不可能完美无缺,要以正确的态度接纳自己的不足;二是要以平和之心对待自己,不因优秀而自傲,不因缺陷而自卑,要不断地自我激励;三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即使在面临挫折时也不自弃。
(三)延伸自我
延伸自我需要做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并且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当一个人在接近他人,走入社会时,他才能真正延伸自我。
(四)创造自我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创造性地工作。
健康的人要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工作与学习。
创造的本质是变革,创造自我就是改善自己,塑造自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将自己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类。
要不断地更新与创造自我,需要建立获取成功的信念,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并且不断变革对自我的期望。
人的自我塑造是伴随一生的任务,需要不懈地努力。
4、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
(1)情境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环境条件;噪音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时间压力
(2)助人者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助人或利他行为有关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助人者的心情;助人者的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3)求助者的特点:
人们的助人行为也受求助者特点的影响。
斯洛科沃(Slochower1980)发现人们对慈善事业捐款的行为就与接受捐款的人有关,如果募捐者是一个非残疾人的话,大学生不大会捐款。
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受他人喜爱?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性别的影响
三、论述题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刀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不仅仅表现在人格特质上,在能力上同样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能力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其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形式。
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80%的人智商在80到12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
能力表现早晚的个体差异有三种模式:
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
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
如古代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
三是大器晚成,前期发展很慢,但后来居二,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这样的例子很多,此如著名画家齐白石锲而不舍,大器晚成,40多岁成名,70多岁也的画虾技能达到顶峰。
(三)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具有相当复杂的结构,而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
例如,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数字计算,但缺乏音乐才能;也有人很擅长体育运动,却在逻辑推理方面表现得无能为力。
因此,前面提到的IQ的个体差异,只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小部分。
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异水平多种多样,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差异来比较个体的能力水平似乎并不可取,从前面提到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也可以获得同样的观点。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而总体智商上存在的差异则比较小,甚至可以说没有。
几个主要的差异有:
1.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差异加大。
另外,2.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后,这种优势被男生所占有,并且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老年。
3.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相比女性,有更多的男性被诊断为具有阅读障碍。
实用心理学(心理学)平时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4、应激:
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5、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6、依恋:
、“依恋”用在名词前面多表示“留恋”、“舍不得走开”等意思;用在名词后面则表示“依靠”、“依赖”、“珍惜”等;用于爱情,表示“爱恋”、“亲密得难舍难分。
4、职业生涯规划:
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简答题
5、简述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答:
(1)适应性障碍。
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
通常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2)焦虑性障碍。
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冲冲;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
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4)恐怖性障碍。
患有恐怖性障碍的人,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
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众人而前脸红,面部表情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5)强迫性障碍。
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
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
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
强近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