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94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docx

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第二讲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这一讲,我想花时间讲一讲学习问题。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

你会说,我都学这么多年了,都考上大学了,过去在班上我成绩名列前茅,当然连说也不必说,我是会学习的。

而我认为,大多数人可能只会狭义的学习,不会广义的学习,也就是并未养成终生学习能力。

因为,这需要一整套关于自己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多数人并不清晰,比如: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观念是什么?

学习目标又是什么,学习品质和原则是什么?

等等。

即使直观感觉也能做一个初步判断:

你是否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考试是一种快乐?

不学习就难受,缺点什么?

就像没吃饭那样受不了?

如果是,就是会学习,否则,就是不会学习,或不全会。

关于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名人说过发人深省的话:

1、《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

“想要学习却不知道学习策略的人,叫做文盲”。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加·富尔说:

“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第五项修炼》作者、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圣吉说: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谁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4、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原总裁、世界第一CEO杰克·威尔奇:

“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把学问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就是最终的竞争优势”。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同样适用于个体的人。

这一讲,我想把我上中小学的8年,大学以后的11年半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大家,供各位同学借鉴。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

一、大学专业学习与中学知识学习的不同点

二、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确立学习的目标,弄清学习的要求

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如何学好专业

 

一、大学专业学习与中学知识学习的不同点

各位的考上大学这一年是人生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你苦苦熬过了高考,很成功,幸运地走进了大学校门,完成了由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接下来经过4年的学习,你将提升为一个知识分子,成为13亿人中4%左右的成分。

中国目前2亿多学生,有三分之一只能读到小学,每年有上千万的儿童上不了学,全国有96%的人受不了高等教育,所以太值得珍惜啊!

那么,当各位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活时,与中学生活有什么不同点呢?

1.大学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地方

如果说中小学时代是父母、老师给你设定未成年的生活的话,大学时代应开始自己勾画、设计自己成年的人生。

这种设计正如平时做作业一样,有人用心认真做,有人照抄糊弄;有的人深刻领悟,有的人浮躁浅薄。

与中小学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不同,大学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那些方面,大家可以思考,我的看法后面讲。

总之,人的层次应全面提升,使你区别于一个没受到高等教育的人。

如何理解一个真正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差别?

我理解,不仅是知识、技能不同,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靠思想充实自己,扮演社会良心和人类最完善的代表,以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实现物质的追求与精神世界的协调发展。

即使外表和气质也会发生变化。

大家可以相互观察并记住对方的样子,也可以照张相片留个纪年,看4年后又多大的变化。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中学是学习一般性的知识,而大学则是围绕某一个专业的知识和方法的学习。

2.大学是专业人才的摇篮

中小学学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基础知识,而大学专业学习要和将来的职业相联系,学习掌握某个专门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一般会从事这个专业。

从学习的目标来看,中学培养一个公民的一般能力和考上大学,大学则培养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

3.大学期间内应自学为主,自我管理为主

已经是大人,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做准备。

同时,每一门课54或72课时,不过2-3天时间,光凭课堂上讲,是远远不够的,应自己扩展出去,深入下去学习,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不是上下午都有课,而没什么好学的,那样会使自己错过学习的大好时机,等一工作,后悔就来不及了。

4.大学重点不是学知识,而是内化智慧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智慧是人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发明、创造的能力。

----知识可以传授、模仿,智慧却只能训练、内化。

内化的途径是思考、训练。

如,迈克尔.乔丹。

从学习的方法来看,中学以理解、消化知识为主,大学则以掌握方法和内化智慧为主。

总之,核心思想是:

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有较大的不同,大家要从主要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向大学的学习方法转变,至少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从应对升学考试到造就综合技能的转变;

●从掌握基础知识到内化专业智慧的转变;

●从统一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

●从完成学习到享受学习的转变。

二、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学习的正确观念

1.学习的含义

学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现代汉语词典》

学习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通过书本、课堂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且应是:

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际学习;向别人学习,向自己学习;向感悟学习,来完成“智慧”的学习,储存未来的操作技能。

●理解:

(1)学习首先要有一种意识。

人生下来就开始了学习,学说话、学吃饭、学走路……..。

影响学习的首先是观念,有句话:

“你若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一种方法。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2)学习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只要对人有益,就应学习;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学。

(3)学习是获得知识、智慧、技能的捷径。

(4)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8个方面:

学习的观念;自己看书、预习;与同学交流;提问与被提问;思考与领悟;性格的磨练与提升;考试的督促与训练。

(5)学习有三种基本情况,有的学习是模仿、借鉴、练习,使自己获得经验、知识;有的学习是批判、总结、反思,使自己汲取教训;有的学习是超越、突破、创新,为未来开辟一条新路,使自己成为不可比的人才。

2.学习的目的

(1)不同的人,学习有不同的目的

①有的为了考学、争先、争名,

②有的为了提高能力、干事业

③有的为了赚钱、当官…

这不能强求,一般来说,只要不伤害别人,就不能算错。

(2)我理解的学习的直接目的:

认同专业、增长知识、内化智慧、提升道义

道义:

道德和正义。

义,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

(3)我理解学习的终极目的:

通过学习来提高生活的质量;

通过生活来增加学习的价值。

①“生活”----包括活人的生活,工作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物质的生活,仅和个人有关的生活,和别人有关的生活等。

②“质量”——不是简单的“有钱,有权,有名”,而是:

----每一天获得真实的感觉(体验):

很充实、很用心、很丰富、很潇洒、很快乐……

----每一件事都有收获:

有思想、有价值、有趣味、有意义、有成就……

----每一个行为都是负责的:

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现在负责、对未来负责……

----活着是要有信念的,精神是要有支柱的,充满了激情和斗志。

所谓“人生的进展,起始于心,也终止于心。

”……

现在流行一句新新人类的话:

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权力是近的,金钱是实的,所以应放弃远的,不要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

但是下面《还有一只苹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沙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

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了一只泛青的苹果。

他攥着那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

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阔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一齐涌了上来。

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有了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又继续艰难地在沙海里跋涉,已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

“我还有一只苹果,我还有一只苹果……”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

他手中那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此时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还宝贝似地久久地凝视着它。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

这时,请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

其实人生如沙漠,而信念就是那只泛青的苹果。

”(《今晚报》2001.11.7)

另外的一个故事,“一个人要去求佛,但发现拜佛的人是观音菩萨自己。

菩萨说:

“求人不如求己”。

这就是心境的魔力。

有时候,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

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箪食、一钵水足矣。

但要存活下来,并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仅活在物质里,也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能救得了你,上帝也不能。

3.学习的观念

(1)学习既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又是一种生活的内容

----作为形式,你得花时间看书、进课堂;作为内容,你不可缺少。

----人活着需要有两种“营养”---物质营养,通过吃喝来实现;精神营养,通过学习来完成。

两者要协调发展,就像走路的两条腿,不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2)学习的内在价值高于工具性价值

----内在价值指通过学习提高了生活质量

----工具性价值指取得各种证书,被某一单位录用,等等。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有个好的未来,但获取好的未来最好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创造未来。

(3)最有意义的学习是为了完满人生与关注自我成长的学习

圆满的、高品质的人生,需要有内涵、有知识、有智慧、有技能,学习就是获得这些的手段。

通过学习来使自己成长,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协调与自由。

否则没有必要学习,是无效学习。

(4)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

------过程是持续性的,结果是瞬间的完成,是过程的终结。

忽略了过程,就忽略了体验,忽略了人生的绝大部分。

(5)学习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和提升

----这种观念对各位可能更适用,学习不容易,可能会很苦,不咬牙坚持不可能有所得。

----我这个人别的优点不多,特别笨,优点是用功、努力。

不管干什么,都用心……

----不要为失败寻找理由,而应为成功寻找方法。

三、确立学习目标,弄清学习的要求

学习的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1.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珍惜生命,提高身体素质

人年轻时不觉得身体重要,因为身体正处于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但实际上好时候并不长。

因为自己是世间的唯一,时间对每个人是唯一的,所以要珍惜。

咱们可以算一笔账,俗话说“人活70古来稀”,活80岁,也不过29220天,大约有1万天不是太小就是太老,余下2万天,一半在睡觉,只有1万天可自由支配。

西方统计学家资料,人生除去其它,只有8年285天来做事情,即3205天。

希望每个人经常算算这笔帐。

如果你对生命不珍惜、不在乎,觉得很无聊、很没劲,劝你做两件事:

去福利院或随便找个老人看看、谈谈,那就是明天的你的样子;去医院看看重症病人;到火葬厂看看死人。

没有一个人不生病、不会死,你将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珍惜。

生命的伟大、短暂、珍贵、唯一,如何能混日子、不在乎、不珍惜?

你想想看,自己是否在浪费生命?

(2)创新思考,提高智力素质

指人的分析、发现、综合及创新思维等能力,包括知识、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思维力、创新力等。

(3)修身养性,提高精神和心理素质

指人的性格、情绪、志趣、恒心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金钱观、成败观、幸福观、审美观等等观念。

-----这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指挥人的身体,决定人的智力发挥知否正常。

----大学生往往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精神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全。

表现为道德水平低,礼仪修养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不讲道理…….

----我认为,相比之下,精神和心理素质更重要,这方面没提高,学业上难有大成就、难有大出息。

(4)勤学苦练,提高技能素质

动手、操作、实践等能力。

自己要想办法,多接触实际。

社会对大学生反映不好,因为不能从小事做起,眼高手低,要从天上落到地下,脚踏实地。

(5)设身处地,提高人际素质

与人共处,与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在集体中生活,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包容人,容忍每个人的个性,善意的帮助别人改正缺点,要设身处地的处理人际关系,修炼自己内心世界,尽可能减少见不得人的小把戏,使内心坦荡、自然,这样,也不会去想着算计别人,人活得就会轻松。

若是算计别人、耍小聪明,实则早晚要让人认清你,最大的聪明就是诚实。

-----想赚小便宜,最终吃大亏。

很多中国人毛病:

过于精明,失之于高明。

很多同学认为人际关系非常难处,实际上根源在于自己的欲望太盛,不能容忍别人的好处,总觉得自己得到很正当,别人得到就不应该,心生不满,认为不公平!

我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很简单,不可以去处理、自然相处就可以了。

关键是3点:

一是修炼平和自己的欲望,不要想得到得太多;二是把自己修炼的足够的好,是个好人,人人都会尊重;三是做任何事情都能设身处地。

怎样才能设身处地?

例如倒杯水、开门、评优,等等。

2.着重培养三个能力

(1)终生学习的能力----不仅要有学习能力,而且是终生的。

因为社会变化快

(2)创新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把思考变成习惯,把思考进行到底。

正确思维是前提,用心思考是关键。

什么是正确思维?

例如:

要考研究生了,就要找关系,说没有关系考不上。

其实是因为自己不行,优秀了根本不需要。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以个别的现象代替全部,来替自己不行辩护。

这种想法就使得一个人不在正常的路子上修功夫,想走捷径。

----大学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很多不定论,有各种观点,从而也就使得工作有不同的干法。

有的观点当时正确,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正确或过时,所以,不能简单地接受知识,要让自己学会想,学会独立思考。

----创新:

从批判、抵触、比较、综合开始,创新就是打破教条,突破传统的框框,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才有生命力。

-----科学的精神:

指探索、怀疑、实践、创新。

看书,要以质疑的态度才能深入;听讲,要以批判的态度才能听懂。

(3)人际能力

3.把学习(将来的工作)看作是“三子”的修炼

---宝剑锋从磨砺出

(1)性子-----人的性格、意志、热情、恒心、志趣等基本品行。

我觉得一个人能否干成大事,和这一点有绝对的关系,性格决定了命运。

意志强弱、恒心和毅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能否坚持做好一件事。

一幅漫画的寓意:

人往高处走,一步难上高山;但是,一步能下深渊。

(2)路子---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金钱观、成败观、幸福观、审美观等等观念。

即前述人的精神素质。

(3)脑子---指一个人感悟、分析、思考、创新、等能力。

平时专业素质训练即是指此。

4.对自己提出“1、2、3、4、5”的学习要求

清华大学98年120多个本科班级举行了关于提高全面素质的主题班会,这个全面素质的大讨论,使很多同学达成共识,有了紧迫感:

他们把清华毕业生须具备的素质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

(1)一个目标:

努力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首先要有目标,其次是什么目标。

这样说,许多同学会抵触,说这是政治说教,我就是要当官、赚钱、享受、快乐,实际上,越是这样追求,越实现不了,因为这种太直接的目的,往往导致一个人不择手段,结果会受到社会、他人的排斥,反而实现不了。

相反,通过“努力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这种正当途径,这种间接的手段,却被社会、他人所认可。

因为社会崇尚按贡献大小来分配,按能力大小来提拔,所以最终这个人得到了高回报。

平常说“傻人有个傻福气”,“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道理。

我参加一个台湾公司的董事会,一个拥有十几亿资产的老板说:

办企业的目的,一是永续经营,二是承担社会责任。

…..没有这种观念,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长久不了,不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不尊重你的顾客,顾客就不买账,你如何有钱赚?

(2)二种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重点讲心理健康。

人都有喜怒哀乐,情绪有周期波动,但是一过度就是心理障碍。

99%的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常见的症状如:

①没有目标

②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

③没有朝气、没有兴趣

④精神消极、思想迟钝

⑤看问题片面、偏激、自以为是

⑥以自我为中心

⑦不能与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⑧不懂礼貌、修养差

⑨没有上进心

⑩没有恒心、毅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最近这一、二年,情商培养成为热点。

哈佛大学曾提出情商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只重视智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是个大的冲击。

哈佛研究结果表明:

人生的成就只有20%归属IQ(智商),80%受其他因素影响,能控制、利用、把握住这80%其他因素的,是人的情商(EQ—EmotionalQuotient)。

情商实际上就是我讲的“三子”中的“性子和路子”。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高分低能”的现象。

高分的人是智商高,但情商如果不匹配,则会出现能力发挥障碍。

有的人虽然智商低,如没上什么学,但情商高,所以也会成功。

但总的来说,两方面都要注重,尤其要注重情商训练,不能仅仅注重智商教育。

(3)三颗心:

事业心、责任心、平常心

-----事业心是一个人干成事,有成就的推动力、发动机;

-----责任心是对行为的规范约束,干什么事情,考虑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对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对他人对自己责任的大小,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现在任何大小的事情上。

比如大事:

当你拥有权时,是否自重;做一项决算时是否慎重考虑后果。

小事:

你现在学习花了父母的钱,是否珍惜了时间,是否对得起省吃俭用的父母;你现在不努力,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将来;将来是否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平常心是一个人要对金钱、名誉、享受、地位、权力适度追求,善于节制欲望,本着“得失随缘”的心态,来平和、削减欲望。

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快乐,横比竖比怕吃亏。

越想占便宜,最终吃大亏。

例如,两个人出去玩,一个人玩小聪明,不想付钱却表现出要争着付钱的样子,横竖怎么也掏不出钱包来,直到别人把钱付了了事。

从这件事上来看,他占了便宜,既未付款,又让人以为他想付。

其实这是小手段,人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今后不愿与你深交,不愿帮你了。

(4)四种能力:

专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人际能力

(5)五种需求:

会管理、懂技术(理科,文科:

专业)、通外语、善交流、能创新。

三、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学习的三个阶段

(1)初学

(2)思考(3)顿悟

→→→→→明白Ⅰ→→→→→糊涂(混乱)→→→→→明白Ⅱ

皮毛知识必然的过程真正明白的,量少

生活中,达到明白Ⅱ的是少数人,但明白只是明白Ⅰ,取自以为达到明白Ⅱ的是多数,所以为人才狂妄,“出生牛犊不怕虎”,为什么有人会谦虚?

2、学习的过程

第一过程:

第二过程:

 

许多人学习只到第一过程,所以不会学习;完成第二过程,加之明白学习的目的、目标,求的是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3、学习的误区

(1)以一本教材、一个老师能将给你知识的范围

--------大学教材,只是一本参考书,能找取的书都应该看

-------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一定全是对的。

(2)以是否听懂来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与否

-------知识有深浅、难易之分,一听就懂了,说明老师没讲深。

(3)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判断自己学习的好坏

(4)过于强调客观外在的条件

-------说没有资料,师资不好,实际上环境条件是次要的,只有对那些平庸的人才显得重要。

(5)轻理论重实践的误区

-------理论就是实践的总结

------学习要分阶段,学理论就是人在成长,加强营养,实践就是体育锻炼。

(6)以高分低能来欺骗自己

--------高分低能可能因为考试方法不妥;

--------高分低能是把书本知识学死了,完全可以学活它。

--------调查显示,68%的用人单位愿意选择平均学习成绩在81---90分的学生,71—80分和90分以上各占16%,无一单位选择60—70分及以下的学生。

为什么?

学习成绩反映一个人是否能把握住自己,是否是一个敬业、负责任的人。

(7)学的知识将来用不上(没用)

------知识是相互贯通的,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历史是有继承性的,有些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必须做好储备,犹如旅行带伞,有备无患,不能像医生把肚子割开,再去翻书,也不能到了美国,回来查资料。

4、学习的品质修炼

法国学者法希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考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学习品质,指为了完成学业所应具备的内在的基本特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0项品质)

(1)志向-----有将来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人的意图和决心,即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决心。

既有目标,又有这决心,两者缺一不可。

有了决心,才不至于稍遇挫折就改变目标,放弃追求。

墨子说: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上进------有向上的追求,日益进步的心理意向(指向目标的心劲)。

(3)恒心-----长久不变的心态。

这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持续不变的心理,水滴石穿。

(4)毅力------坚强的自制力。

这是一个时点概念,就一时点一件事咬牙坚持、克制。

想玩了,不舒服了,同学都在玩……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秘密吧,我唯一的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华罗庚说: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5)认真------严肃对待、不马虎、很仔细、很踏实,脚踏实地,情绪稳定、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掌握。

(6)刻苦-----能吃苦,忍受学习相应的痛苦,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坚持一下。

“学海无涯苦作舟”。

(7)惜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不要等大时间,要把小时间利用起来。

(8)兴趣------培养爱好。

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①培养,从内容、方法上改进,好争论②学习进去了,自然就会有兴趣。

美国人彼德.克莱恩说,铭记在心,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方法。

(9)勤奋------不懈地努力,克服懒惰,尽可能多做或不断地做,同时振作精神,又使不完的劲。

马克思说,“天才就是勤奋。

”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将伦敦大英图书馆阅览室书桌下的地,都踏出两个大坑来,可见勤奋的程度!

(10)用心------不需要特别的智商、特别的聪明。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看书而看书,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溶入到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去。

因为只是死板的去看而不是用“心”去领会、去运用,即使能取得一点效果也只是表面上的。

这就是“用心”与不“用心”的区别所在。

那么,怎样才是“用心”呢?

“用心”就是用脑筋去思考,用思想去领导,用观念去武装,用行动去落实。

只做表面文章而不能深入到实质,不算“用心”。

5、学习的一般要求(10个原则)

(1)多看

广泛的阅读。

任何书都可以看,知识积累的多了,思路就能打开,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跟多个师傅学习,一个师傅再厉害,也有限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重复、琢磨,否则只是记住了一个句子,不会用。

(2)多听

“三人行,必有吾师”,二人行必有吾师,不要简单地否定一个人,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

多看多听,才能把自己的视野半径扩大,才知自己的不足。

看一千本书、一万本书和看1、2本书,十几本书感觉是不同的。

同一本书,看1、2遍和10遍100遍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学识和他的视野半径成正比,和他的自我感觉好坏成反比”。

(3)多记

①多记录②多记忆

------记录是借助于纸笔等工具记忆,过去说,“好记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