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920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docx

中级人力精讲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二节就业与失业

第二节就业与失业

 

【本节考点】

【考点】就业与就业统计

【考点】失业与失业统计

【考点】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考点】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

 

【考点】就业与就业统计

(一)就业与就业统计的国际标准

1.就业实际上有三层基本含义

从理论上来说,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因此,就业实际上有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二是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三是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

2.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

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实际上包括在规定年龄之内的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正在工作的人,即在规定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

其中包括私营企业员工以及政府雇员。

第二种人是虽然有工作,但是却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脱离了工作状态的人。

比如,因疾病、工伤、休假、劳资争议、旷工或者因气候不良、机器损坏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第三种人是雇主与雇用人员,或者是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但是却并不领取劳动报酬的人。

【例题:

单选】从理论上来说,就业说法不合适的是()

A.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B.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

C.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

D.劳动者参加义务性的劳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就业的三层基本含义。

就业实际上有三层基本含义:

一是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二是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三是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

(二)中国的就业统计

1.实际操作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

实际操作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有三条:

这三条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统计为不充分就业人员。

一是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不到20小时;

二是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

三是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

2.就业人口类别

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16岁及以上城镇人口被定义为就业人口,其中包括两类人:

第一类是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在调查周内从事了1小时以上(含1小时)的劳动的人;

第二类是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的人。

【例题:

多选】实际操作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有()

A.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

B.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1/3;

C.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

D.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

E.工作时间短是个人原因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实际操作中不充分就业人员的标准。

包括三条:

一是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不到20小时;

二是工作时间短是非个人原因;

三是愿意从事更多的工作。

 

【考点】失业与失业统计(中国对失业的界定与失业统计)

1.2003年相关说法 

(1)在我国关于失业人员的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2)很重要的规定: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业。

2.2005年后相关说法 

“失业”的具体标准:

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内,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小时,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这种关于失业的定义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国际开始接轨。

【考点】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一)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模型

1.总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非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2.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失业率的表达含义:

失业率实际上反映了在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口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想工作却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

统计失业率的时候,往往是在某个时点上来完成的。

【例题:

单选】失业人口属于()。

A.就业人口

B.非劳动力

C.劳动力人口

D.非经济活动人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总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非劳动力)

=(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3.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存在流动方向相对的三对流量

注:

就业者(E);失业者(U);非劳动力(N)

第一,就业者很可能因为被解雇,又没有马上找到工作而变成失业者(EU);而失业者也可能因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而变成就业者(UE)。

即:

就业者→失业者(EU);失业者→就业者((UE)

第二,非劳动力(比如,那些原来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会在某个时点上(比如大学毕业时)到劳动力市场上开始供给自己的劳动力,这时如果他们能够找到工作,则他们就从非劳动力变成了就业者(NE);如果他们一时找不到工作,则他们就变成了失业者(NU)。

即:

非劳动力→就业者(NE);非劳动力→失业者(NU)

第三,就业者由于退休等原因而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则他们就从就业者变成了非劳动力(EN);同时,那些总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也有可能决定不再找工作,停止劳动力供给,则他们就会从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UN)。

即:

就业者→非劳动力(EN);失业者→非劳动力(UN)。

 

【例题:

2015年单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形是()。

A.因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增加

B.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

C.绝大部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找了到工作

D.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失业率及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之间的转换。

1.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2.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1)大中专毕业生即失业率的分母加大而分子不变,故失业率下降。

(如选项C)

(2)就业者由于退休等原因而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即失业率的分母减小而分子不变,故失业率上升。

(如选项A,符合题意,选此)。

(3)失业者也可能因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而变成就业者,即失业率的分子减小而分母不变,故失业率下降。

(如选项B)

(4)总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也有可能决定不再找工作,停止劳动力供给,则他们就会从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即失业率为零。

(如选项D)

【例题:

单选】就业者很可能因为被解雇,又没有马上找到工作而变成失业者的是()。

A.EU

B.UE

C.NE

D.NU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的三对流量。

其中,就业者很可能因为被解雇,又没有马上找到工作而变成失业者(EU)。

 

【例题:

多选】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失业者找到工作变成就业者,即(UE);

B.非劳动力找到工作变成了就业者,即(NE);

C.非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变成了失业者,即(NU);

D.就业者变成了非劳动力,即(EN);

E.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即(UE)。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的三对流量。

第一,就业者→失业者(EU);失业者→就业者((UE)

第二,非劳动力→就业者(NE);非劳动力→失业者(NU)

第三,就业者→非劳动力(EN);失业者→非劳动力(UN)。

 

4.非常关注的失业率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率在一段时期中是如何变化的;

二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等的劳动者之间的失业率存在什么差异。

比如,国际上通常会对女性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等目标人群的失业率水平给予关注。

5.长期失业率

(1)概念

即失业时间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表达含义

长期失业率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问题严重程度,如果劳动者一年以上无法实现就业,则将来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例题:

多选】人们非常关注失业率问题说法合适的有()

A.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率在一段时期中是如何变化的;

B.不同地区劳动者之间的失业率存在什么差异;

C.国际上通常会对男性失业率这一目标人群的失业率水平给予关注;

D.长期失业率是失业时间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E.如果劳动者一年以上无法实现就业,则将来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答案】ABDE

【解析】本题考查失业率。

非常关注的失业率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率在一段时期中是如何变化的;

二是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性别、民族等的劳动者之间的失业率存在什么差异。

比如,国际上通常会对女性失业率、青年失业率等目标人群的失业率水平给予关注。

 

(二)中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

1.城镇登记失业率

(1)概念:

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2)计算公式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考点】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

失业的类型总表

正常性失业

即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完全属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较低水平的失业,即是正常性的失业。

这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大约在4%-6%左右,它的存在并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周期性失业

——————

(一)摩擦性失业

1.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即便劳动力市场处在均衡状态,即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也总会有些人处于“工作之间”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工作或与雇主洽谈而一时又未确定工作;或因企业

之间需且的随机波动而造成一些工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变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

这些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形成的失业,即为摩擦性失业。

2.形成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这是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一个基本原因。

(2)信息不完善性。

从获知信息到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就业合同这之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也会造成一些暂时性的失业现象。

3.性质 

(1)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缺乏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所引起的。

(2)它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4.对策

(1)注意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2)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加大其扩散范围,疏通信息渠道。

【例题:

2015年单选】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以及信息不完善而形成的()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

A.结构性

B.摩擦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摩擦性失业。

其形成原因包括: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这是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一个基本原因。

(2)信息不完善性。

【例题:

单选】关于摩擦性失业说法错误的是()。

A.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B.它不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所引起的

C.它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D.即便劳动力市场处在均衡状态,也会存在摩擦性失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摩擦性失业。

性质

(1)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缺乏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所引起的。

(2)它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二)结构性失业

1.技术性失业概念

结构性失业中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失业,即由于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技术和劳动力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技术之间存在差异或错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技术性失业通常是由于生产技术变化引起的,即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的形成原因 

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方法)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取代了一部分劳动力,从而造成了技术性失业。

一般来说,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产业结构不断改变,新兴的行业大量涌现,传统的行业被淘汰,这就要求劳动力重新加以配置,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动,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出现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3.结构性失业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1)概念

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2)原因

国际竞争、消费习惯的改变、因原材料缺乏而不得不削减某些产品的生产等,都有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非熟练工人由于缺乏培训,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又有限,因此,在经济结构变化时常常沦为失业者。

(3)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区别

●从都有足够数量的工作岗位可以容纳全部劳动者的意义上说,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是一致的。

然而,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的技能不相符,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一样,结构性失业也可以由劳动为市场的信息不完善或获得信息需要一定的代价而引起。

但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或此过程较长,短斯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4.决定结构性失业严重程度的因素

(1)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

(2)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的变化。

(3)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

(4)人们重新学会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

(5)地理状况的差异。

 

5.缓和结构性失业的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

(2)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

(3)制定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

(4)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例题:

2015年多选】关于失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结构性失业容易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得到缓解

B.季节性失业主要源自一些行业或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具

有季节性

C.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劳动者受到周期性失业打击的可能

性更大

D.政府通过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有助于

缓解结构性失业

E.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都是技术性

失业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失业。

季节性失业形成原因

(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

(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B正确)

耐用消费品制造业

对于耐用消费品制造业而言:

由于其产品可以延期购买,所以周期性的波动较大。

(C正确)

缓解结构性失业对策

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会出现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E错误)

缓解结构性失业对策(与本题相关的)包括:

(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A错误)

(2)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D正确)

【例题:

单选】不属于缓和结构性失业的对策是()。

A.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

B.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

C.规定一个合理的失业补助期限

D.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结构性失业。

缓和结构性失业的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

(2)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

(3)制定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

(4)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三)季节性失业

1.概念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形成原因 

(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

(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3.性质及不良影响 

(1)性质:

它是一种正常的失业

(2)不良影响:

一是季节工人由于就业时间短,因而收入受到影响,不利于劳动者生活的稳定;

二是工人的季节性失业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一定的人力浪费。

4.对策 

(1)政府加强对季节性失业期的预测工作,以利于季节性工人尽早做出就业淡季的安排。

(2)规定一个合理的失业补助期限,以减少季节工人的生活困难。

 

【例题:

单选】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是()。

A.隐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摩擦失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四)周期性失业

1.概念

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2.形成的基本原因:

总量需求不足

3.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概念

一个产业经受周期性波动的程度主要依赖于其产生需求的收入弹性。

所谓收入弹性是指居民收入变动百分比所导致的需求变动百分比。

越是可以延期购买的产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大。

经济周期对投资性商品生产行业的影响最重。

建筑行业对周期性波动也十分敏感。

(2)消费品生产类别:

消费品生产可划分为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和非耐用消费品制造业。

●对于耐用消费品制造业:

由于其产品可以延期购买,所以周期性的波动较大。

●对非耐用消费品:

购买时间不太可能推迟,其需求收入弹性不大,因此非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较小。

●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特别是食品生产,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仍然接近正常水平。

●周期性失业在不同行业的工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不能得到克服的情况下,周期性失业就在所难免。

【本章案例分析题】

小钱大学毕业后换了几次工作,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这样一些情况:

第一,有些工作很辛苦或者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从事这种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往往比从事其他相对轻松工作的同类劳动者工资更高:

第二,有些企业明显比大部分其他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都高,到这种企业去求职的人很多,求职者被录用的比例较小,并且一旦进入企业,员工的自愿离职率很低,但是这种企业的效益往往也较好;

第三,通常情况下,在同类企业中,规模越大,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也越高。

根据以上案例背景,回答以下问题。

1.小钱发现的第一种情况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工资差别。

A.补偿性

B.技能性

C.竞争性

D.垄断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补偿性工资差别。

所谓补偿性工资差别是指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2.小钱发现的第二种情况表明()。

A.支付明显超过市场水平的高工资的企业是在实行效率工资

B.支付较高工资的企业在吸引和留住员工方面有优势

C.支付较高工资的企业往往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监督

D.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工资水平与生产率。

高工资往往能够带来高生产率。

(1)一般认为,较高的工资能够吸引较好的员工,这是因为高工资扩大了企业的求职者人才库,从而使得企业在挑选员工时能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2)大都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很大的关系。

(3)员工十分关注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

 

3.在同类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会支付更高的工资,其主要原因包括()。

A.大企业通常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B.大企业中的工作相互依赖性强、纪律要求较高,高工资是对员工提供的一种补偿

C.大企业往往不需要控制成本

D.大企业出现岗位空缺所产生的相关损失往往更大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工资水平与企业规模。

(1)大企业比小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特殊培训机会

(2)高工资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即由于要求员工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从而导致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较差,于是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一种补偿。

(3)大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在职业性“工作阶梯”中得到多层次晋升的机会,因此员工和企业之间保持长期雇佣关系的做法在大企业中比在小企业中更富有吸引力。

(4)较大的企业可能会发现,岗位空缺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是成本很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