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875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0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 1.docx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实训报告1

 

《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应用》

实训报告册

 

班级:

组号:

姓名:

教师:

 

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

实训安全

1、遇到设备故障,及时报告老师,禁止擅自更换位置,插拔设备。

2、将雨伞等雨具放在实训室门口,严禁带入实训室,以免造成漏电现象。

3、禁止携带食品和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卫生整洁。

4.不要戴着手套操作机器人示教盘,如需要手动控制机器人时,应确保机器人动作范围内无任何人员和障碍物,将速度由慢到快逐渐调整,避免速度突变造成人员或设备损害。

5,执行程序前应确保:

机器人工作区不得有无关的人员、工具或物品,工件夹紧可靠并确认。

6,机器人动作速度太快,存在危险性,操作人员应负责维护工作站正常运行秩序;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

7.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严禁操作人员离开现场,以确保发生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

8.机器人工作时,操作人员应注意查看线缆和气路线管状况,防止其缠绕在机器人上。

线缆和线管不能严重绕曲成麻花状或与硬物件摩擦,以避免内部线芯折断或裸露,引起线路故障。

9.机器人示教器和线缆不能放置在变位机上,应随手携带,或挂在操作位置上。

10.当机器人停止工作时,不要认为其已经完成工作了,因为机器人很可能是在等待让它继续移动的输入信号。

11.因故离开设备工作区前应按下急停开关,避免突然断电造成关机零位丢失,并将示教器放置在安全位置。

12.工作结束,应将机器人置于零位位置或安全位置。

13.严禁在控制柜内随便放置配件、工具、杂物和安全帽等,以免影响到部分线路,造成设备异常损坏。

14.实训任务完成后,先清理线缆、杂物和工具,应将设备恢复至初始位置,然后关断电源开关和气源开关,填写操作实训记录。

15.严格遵守机器人设备的日常维护制度。

 

实训项目一:

上下料机器人手爪的设计与安装

一、实训任务

了解实训安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系统的分类及构成,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中工业机器人的特点及选型。

依据实训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及加工零件,利用实训现场具有的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气动元件,设计出上下料机器人手爪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电路、控制气路后,组装机器人手爪,按原理图连接好控制电路和控制气路,并将手爪安装到工业机器人法兰上。

二、实训目标

1、掌握实训安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2、认识上下料工作站系统;

3、掌握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中工业机器人的手爪结构;

4、掌握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中工业机器人手爪的控制电路和控制气路;

5、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手爪的安装;

6、掌握工业机器人手爪控制电路和控制气路的连接。

三、实训步骤

1、认识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2、认识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的分类,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理解上下料机器人选型及安装方法。

3、依据实训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及加工零件,利用实训现场具有的零、部件,设计出上下料机器人手爪的机械结构。

4、按设计的手爪结构,组装手爪。

5、利用实训现场具有的电子元器件及气动元件,设计出上下料机器人手爪的控制电路和控制气路。

6、连接手爪的控制电路和控制气路。

7、将手爪安装到机器人法兰上。

注意:

手爪结构和连接线路的美观、整齐。

 

四、实训小结

1、总结上下料工作站系统的组成。

(20分)

机器人本体(示教器、控制柜、电源开关)

PLC:

西门子S7-1200

变频器:

三菱变频器FR-D720S-1.5K-CHT

光电传感器:

BR100-DDT-P

电机:

JW-6314

中间继电器:

MY4N-J

空气开关:

NXB-63

传送带:

CHM-3

气爪:

MHS3-40D

24V电源:

MATNOPN-306975

2、简述上下料工作站系统的分类。

(20分)

(1)机床上下料工作站

①数控机床上下料工作站

②加工中心上下料工作站

(2)生产线上下料工作站

①流水线上下料工作站

②柔性生产线上下料工作站

(3)专用机械上下料工作站

①锻造机器人上下料

②铸造上下料工作站

③冲压上下料工作站

④注塑上下料工作站

⑤焊接及折弯机上下料工作站

 

3、绘制手爪的气动原理图。

(30分)

三爪气缸的张开与闭合,主要由起源装置通气和断气控制张开和闭合,如下图所示,气源装置通气通过二位三通阀控制气爪1和气爪2的张开和闭合。

4、绘制手爪的电气控制原理图。

(30分)

机器人控制柜给定输入信号,线圈KA1得电,电磁阀KA1常开变常闭,电磁阀得电,控制气爪闭合

实训项目二:

机器人与机床的电气控制设计

一、实训任务

依据本次实训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手爪及机床元件,利用现有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气动元件,设计出上下料机器人的I/O通信线路和机床卡盘、主轴的控制电路后,按所设计的线路进行实际连接。

并在工业机器人示教器中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软件配置。

二、实训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I/O通信线路设计方法;

2、掌握工业机器人I/O通信的软件配置;

3、掌握机床各部件的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

4、掌握工业机器人I/O通信的硬件线路连接;

5、掌握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连接;

三、实训步骤

1、查阅工业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的相关知识,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的工作流程。

2、列出工业机器人与外围设备通信所需要的I/O信号。

3、设计工业机器人I/O通信的电气控制线路。

4、进行工业机器人I/O通信的软件配置与控制线路连接。

5、设计机床主轴和卡盘的电气控制线路。

6、进行机床主轴和卡盘的电气控制线路连接。

四、实训小结

1、列出上下料机器人的I/O通信信号。

(15分)

输入信号分配

信号接口

信号名

信号内容

DI9

D652_15_IN9

传感器

输出信号分配

信号接口

信号名

信号内容

DO1

D652_15_OUT4

正转启动

DO2

D652_15_OUT14

低速

DO3

D652_15_OUT13

中速

DO4

D652_15_OUT12

高速

DO5

D652_15_OUTUN

反转启动

DO6

D652_15_OUT8

气爪1

DO7

D652_15_OUT9

气爪2

2、绘制上下料机器人的输入信号接线图。

(15分)

三爪气缸的张开,需要对机器人进行信号的反馈。

采用磁性开关作为检测元件,反馈信号连接到工业机器人输入接口的信号,如下图所示。

3、绘制上下料机器人的输出信号接线图。

(15分)

三爪气缸的闭合,需要对机器人进行信号的反馈。

采用磁性开关作为检测元件,反馈信号连接到工业机器人输出接口的信号,如下图所示。

 

4、绘制机床主轴的控制电路接线图。

(15分)

本次用电动机来模拟机床主轴的正转反转(加工),用变频器来实现电动机的调速,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5、绘制机床卡盘的控制电路接线图。

(20分)

通过传感器的信号来判断工件是否到位,到位则卡盘闭合夹紧工件,工件进行加工,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6、

绘制机床主轴的控制气路接线图。

(20分)

本次由固定在桌上的气爪来模拟机床卡盘,通过PLC传递信号控制电磁阀通气或断气来实现机床卡盘的张开和闭合,控制气路图如下图所示。

实训项目三:

上下料机器人参数设置与程序编制

一、实训任务

按照上下料工作站系统的工作需求,设置工业机器人控制所必须的参数,设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流程,编写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最后将程序录入工业机器人示教器,并调试程序,保证控制程序的正确性和控制功能的实现。

二、实训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机床上下料工作站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原理;

2、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程序的编写方法;

3、掌握工业机器人程序录入的方法和步骤;

4、掌握工业机器人程序调试的方法;

5、具有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实训步骤

1、查阅工业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的相关知识,了解上下料工作站的工作流程。

2、绘制工业机器人控制流程图。

3、列出工业机器人控制所需点位、变量及例行程序。

4、设置工业机器人参数,包括:

工具坐标系、有效载荷、新建变量等。

5、编写工业机器人程序。

6、将编写的工业机器人程序录入示教器。

7、调试工业机器人程序,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控制功能的实现。

四、实训小结

1、简要说明上下料机器人工具坐标系设置方法。

(15分)

ABB菜单——>手动操纵——>线性、基座标系、默认工件wobj0——>工具坐标系中新建工具——>选中新建工具编辑定义——>TCP默认法和4点——>手动操作机器人以尽量不同四种姿态使得工具TCP和外部固定尖点重合并记录点位——>确定得到计算结果不大于3毫米——>确定结果

2、绘制机器人工作流程图。

(15分)

3、列出上下料机器人控制程序所需变量。

(15分)

序号

变量名

变量类型

变量功能

初始值

1

variate-gjdw

Bool

检测工件是否到位

True

2

variate-ql

Bool

检测是否夹取到工件

False

3

variate-sl

Bool

检测工件是否在卡盘上

False

4

variate-jg

Bool

检测工件是否加工完成

False

4、列出上下料机器人控制程序所需点位。

(15分)

点位名

点位功能说明

位置说明

p_get_home

安全点

抓取安全点

p_get

抓取点

抓取点

phome

安全点

机器人安全点

p_get_fang

加工的点

放置加工的点

5、列出上下料机器人控制程序所需例行程序(将所有程序打印附后页)。

(40分)

序号

例行程序名

程序功能

程序类型

1

PROCshang()

上料例行程序

Module

2

PROCxia()

下料例行程序

Module

3

PROCjg()

加工例行程序

Module

4

PROCmain()

连接各个例行程序

User

实训项目四:

上下料工作站的调试与运行

一、实训任务

按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中工业机器人的运行轨迹需求,精确的调试并保存工业机器人控制点位,保证个位置的准确性。

最终调试整个上下料工作站系统,使其正确运行,实现自动上下料动作,并录制工作视频。

二、实训目标

1、掌握工业机器人手动操纵的方法;

2、掌握工业机器人精确点位的调试方法;

3、掌握工业机器人点位的保存与修改方法;

4、掌握上下料工作站系统的调试方法;

5、具有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实训步骤

1、按照列出的工业机器人点位列表,逐一调试并保存各点位;注意点位的精确性和机器人姿态的优美。

2、调试上下料工作站系统。

3、运行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多次,保证正确性。

4、录制上下料工作站系统工作视频并上交。

五、实训小结

1、总结上下料工作站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30分)

板卡没有信号解决方法:

重启电源

变频器故障解决方法:

更换变频器

程序编写错误解决方法:

根据要求编程

气爪松动,导致无法抓取物料解决方法:

加固气爪,保持足够抓力

颜色传感器损坏,无法感应物料解决方法:

更换颜色传感器

信号指令错误解决方法:

调试程序,修改错误指令

接线错误,气爪无法自动控制解决方法:

检测错误电路,更换接线思路2、录制上下料工作站的运行过程,制作视频并上交。

(70分)

MODULEMainModule

CONSTjointtargetphome:

=[[-92.0322,-2.04021,3.18428,-0.521795,-6.35966,-38.4866],[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robtargetp_get:

=[[658.09,16.17,492.66],[0.692468,-0.21001,0.657082,-0.211252],[0,0,-1,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robtargetp_get_home:

=[[658.09,16.17,692.66],[0.692467,-0.21001,0.657083,-0.211252],[0,0,-1,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robtargetp_put:

=[[43.59,-554.13,562.06],[0.683179,0.655748,0.242139,-0.211256],[-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robtargetp_put_home:

=[[43.14,-557.26,562.33],[0.683923,0.655053,0.242255,-0.210872],[-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robtargetp_get_fang{6}:

=[[[43.59,-554.13,562.06],[0.683178,0.655749,0.242138,-0.211258],[-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82.89,-620.83,383.57],[0.293828,0.304519,0.624929,-0.656047],[-2,-1,-1,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43.59,-554.13,562.06],[0.683179,0.655748,0.242139,-0.211256],[-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43.59,-554.13,562.06],[0.683179,0.655748,0.242139,-0.211256],[-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43.59,-554.13,562.06],[0.683179,0.655748,0.242139,-0.211256],[-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43.59,-554.13,562.06],[0.683179,0.655748,0.242139,-0.211256],[-1,0,0,1],[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jointtargetphome10:

=[[-97.3366,26.6343,5.61476,-18.3948,-34.9664,68.0307],[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CONSTjointtargetphome20:

=[[-98.4698,54.6026,-5.01125,-7.89326,-55.0913,-33.8827],[9E+09,9E+09,9E+09,9E+09,9E+09,9E+09]];

PROCmain()

WaitDID652_15_IN9,0;

shang;

jg;

WaitTime2;

xia;

ENDPROC

PROCshang()

MoveAbsJphome\NoEOffs,v1000,fine,tool0;

MoveLp_get_home,v1000,fine,tool0;

MoveLp_get,v1000,fine,tool0;

WaitTime0.5;

SetD652_15_OUT8;

WaitTime0.5;

MoveLp_get_home,v1000,fine,tool0;

MoveAbsJphome\NoEOffs,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1},-100,0,0),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1},0,0,0),v1000,fine,tool0;

WaitTime0.5;

SetD652_15_OUT9;

WaitTime0.5;

ResetD652_15_OUT8;

WaitTime0.5;

MoveLOffs(p_get_fang{1},-100,0,0),v1000,fine,tool0;

MoveAbsJphome\NoEOffs,v1000,fine,tool0;

ENDPROC

PROCxia()

MoveAbsJphome\NoEOffs,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1},-100,0,0),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1},0,0,0),v1000,fine,tool0;

WaitTime1;

SetD652_15_OUT8;

WaitTime1;

ResetD652_15_OUT9;

WaitTime1;

MoveLOffs(p_get_fang{1},-100,0,0),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2},0,0,100),v1000,fine,tool0;

MoveLOffs(p_get_fang{2},0,0,0),v1000,fine,tool0;

WaitTime1;

ResetD652_15_OUT8;

WaitTime1;

MoveAbsJphome\NoEOffs,v1000,fine,tool0;

ENDPROC

PROCjg()

SetD652_15_OUT4;

SetD652_15_OUT13;

WaitTime5;

ResetD652_15_OUT13;

SetD652_15_OUT12;

WaitTime5;

ResetD652_15_OUT12;

SetGripper_Enable_OUT;

WaitTime1;

ResetGripper_Enable_OUT;

ENDPROC

ENDMODU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