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51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x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

第一章 陇南金石题壁概况(参考答案)

 

1、古代金石、题壁的是如何分类的?

(一)古代金石类别

  A.金

  金,又称吉金,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符玺、钱币、镜鉴等物,凡古金属器有铭识或无铭识者,均属此类。

钟鼎彝器以青铜器为主,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

马衡先生“约分六目”:

“一曰礼乐器,二曰度量衡,三曰钱币,四曰符玺,五曰服御器,六曰古兵。

”朱心剑先生分类略有小异,分为乐器、礼器、兵器、度量衡器及杂器五大类。

1、礼乐器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宴会等,以体现奴隶主之权势与威严。

礼器又可分为:

炊煮器,如鼎、鬲、甗等;食器,如敦、簠、簋、豆等;酒器,如尊、罍、壶、卣、觥、盉、觚、爵、彝等;盥洗器,如盘、匜、鉴等。

与礼器并重者有乐器,“乐之八音,金居其首。

”传世乐器,种类不多,今所见者有钟、鼓、鐜、铎等数种而已。

2、度量衡器,古度量衡出于律。

“度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本起于黄钟之龠,衡本起于黄钟之重”度量衡器有铜尺、斛、升、权等。

3、钱币有贝、布、刀、钱、钞板、银定、钱范等。

4、符玺,郑玄《周礼》,掌节注曰:

“符节者,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

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符,为判合之器,如虎符。

玺印,又称玺、印、章。

玺印质材丰富,有陶、金、银、铜、玉、玛瑙、石、木、骨等等。

作为官印,它是历代官爵等级制度的标识;作为玺节,它是货物流通和职掌关邑者收取赋税之凭证;作为私印,它是古代“物勒工名”之工具和个人身份之象征;作为泥封,则是物品封检之信物。

5、服御器,秦汉以后,服御器渐多,范围至广,品类尤繁。

如镜、钩、镫、锭、尉斗、刻漏、车马饰等。

6、兵器,如戈、戟、矛、刀、剑、斧、箭、弩等。

B.石

石,又称石刻,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经幢、石阙等物,凡古石刻有文字者,皆属此类。

对古代石刻的分类,不同学者划分标准不同,故类别各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叶昌炽《语石》列三十九类:

石经、封禅、诏敕、符牒、书札、格论、典章、谱系、界至、诗文、墓志、塔铭、浮图、经幢、刻经、造像、画像、地图、桥柱、井阑、柱础、石阙、题名、摩崖、买地蓟、投龙纪、神位题字、食堂题字、医方、书目、吉语、诅盟、符篆、玺押、题膀、石人题字、石狮子题字、石香炉题字、石盆题字等。

2、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历代石刻》分为七类二十八种:

(1)刻石(碣、摩崖);

(2)碑;(3)画像;(4)造像;(5)经典刻石(太学石经、释道石经);(6)纪事刻石(医方、格言、书目、文书、墓志、墓蓟、谱系、地图、界至、题咏题名);(7)建筑附属石刻(桥、井、阙、柱、浮图、食堂、神位、墓黄肠、石人、石兽、器物)。

3、朱剑心《金石学•说金》有两种分类形式。

(1)按名义制度分为十一种:

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经幢、造像、石阙、摩崖、买地蓟、杂类(井栏、桥柱、柱础、神位、食堂、石人、石狮、石炉、石盆)。

(2)按文字图像分为二十六种:

儒家六经、佛经、道经、封禅、诅盟、诏敕、符牒、投龙、典章、谱系、界至、医方、书目、题名、诗文、书札、字书、格言、吉语、题榜、楹联、符录、玺押、图像(画像、地图、礼图)。

4、秦公《秦说碑帖》分为十类:

碑、碣石、墓志、摩崖、墓志、石阙、造像、浮图、石幢、石经。

5、黄永年《碑刻学》分为八类:

(1)碣;

(2)碑(墓碑、功德碑、寺观祠庙碑、其他杂刻之碑:

诏敕文牒、地图、界至、医方);(3)墓志(附塔铭、买地券);(4)画像;(5)造像;(6)石经;(7)题咏题名;(8)建筑物器物刻字(建筑物刻字:

阙、柱、黄肠、石人石兽、桥,石制器物刻字:

幡竿石、石灯台、石香炉、石盆、石铠)。

(二)题壁墨迹类别

从目前幸存的古代题壁书实物遗存及文献记载看,根据其书写目的的不同,题壁书可分为以实用性为主传媒型题壁和以艺术性为主的表现型题壁两大类。

按其书写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律令题壁、款识题壁、记事题壁、诗文题壁和书艺题壁等五种类型。

创作主体

(书写者)

传媒型

(实用)

律令题壁

传媒型

(实用)

观赏主体

(观赏者)

款识题壁

记事题壁

表现型

(艺术)

诗文题壁

观赏型

(艺术)

书艺题壁

2、陇南金石题壁主要有哪几类?

A.陇南吉金

陇南吉金主要集中于礼县秦西垂陵园。

《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一书收录约150余件。

此外,陇南其它县区如西和、成县、文县等地亦有古器出土。

陇南吉金铭器主要类别有:

1、礼器:

(1)炊煮器:

如《亚父辛鼎》(礼县)、《秦公鼎》(礼县)、《卷云纹阔流匜》(礼县)

(2)食器:

如《秦公簋》(礼县)、《蟠虺纹附耳盘》(礼县)、《敦》(98LDM3,礼县)

(3)酒器:

如《秦公壶》(礼县)、《蟠虺纹扁圆盉》(礼县)、《勾云纹椭杯》(礼县)、《蟠虺纹尊》(礼县)

(4)盥洗器:

如《永元十五年铜洗》(文县)、《双鱼铜洗》(成县)

2、乐器:

如《对凤纹编钟》(礼县)、铃(98LDM2,礼县)、《龙纹繁纽秦公镈》(礼县)

3、度量衡器:

如《天水家马鼎》(礼县)

4、钱币:

如《半两钱》(礼县)、《圆孔圜钱》(礼县)

5、玺印:

如《下辨令印》(成县)、《魏归义氐侯印》(西和)

6、服御器:

如《金饰片》(礼县)、《四轮车形器》(礼县)、《规矩铜镜》(成县)

7、兵器:

如《右库工师戈》(礼县)、《狭叶刃长矛》(礼县)、《羊侯剑》(礼县)

B.陇南石刻

黄永年先生认为:

“前人或本石刻形制,或视文字性质,互有得失,迄无定式。

窃以为形制与文字性质实不能分离,某种文字必用某种形制之石刻。

其中惟造像、题名本多摩崖,而碑、石经亦间有改用摩崖形式者,故前人所列摩崖一类似可省却,以免抵牾重复。

”根据陇南石刻遗存及形制特点,为叙述方便,简要别类如下。

1、纪事类石刻

(1)交通类:

摩崖——如《西狭颂》(成县)、《新修白水路记》(徽县)

            碑碣——如《兴州江运记》(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徽县)

(2)政治类:

摩崖——如《耿勋表》(成县)、《王子直甘露颂》(成县)

碑碣——如《程俊札子碑》(徽县)、《田公刺虎碑》(武都)

(3)宗教类:

摩崖——如《重修北极宫记》(成县)、《重修佛祠丰碑记》(成县)

碑碣——如《重修慈霈庙记》(文县)、《新修广严院记》(武都)

(4)教育类:

如《成州重建学记》(成县)、《创建水南书院碑记》(西和)

2、题记、题名:

如《汉将题刻》(成县)、成县西狭题记题名、武都万象洞题记题名

3、诗文题刻:

如成县杜甫草堂诗文题刻、武都万象洞诗文题刻、礼县武侯祠诗文题刻

4、神道碑、墓志铭、祠堂记:

如《芦苌墓志砖》(礼县)、《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礼县)、《宋忠烈吴公祠记》(徽县)

5、经幢、塔铭、画像:

如《佛顶尊胜陁罗尼经》(成县、西和、礼县)、《广福塔石刻》(西和)、《五瑞图画像》(成县)

6、敕牒刻石:

如《广严院赐额牒》(武都)、《惠应殿赐额牒》(礼县)、《孚泽庙赐额牒》(成县)

C.陇南题壁墨迹

陇南题壁主要其中在武都万象洞,另外成县宕昌、文县等地也有遗存。

陇南题壁类别主要表现为“记事题壁”、“诗文题壁”和“款识题壁”三类。

记事题壁,如《贺娄慈题壁》(武都)、《李叔政题壁》(成县);诗文题壁,如《刘暄题诗》(武都)、《卢江子题诗》(武都);款识题壁,如《张果老洞隆庆三年题壁》(成县)、《三教寺悬梁题字》(文县)。

3、陇南金石题壁有何价值?

金石、墨迹遗存,是对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

陇南境内留存的金石、墨迹形式多样、时间久远、地域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保留了大量的书画艺术精品,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特别是“题壁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史学研究价值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与相关青铜器的出土(大堡子山M2、M3两座并列大墓所出青铜器有“秦公”铭文),证实了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从而填补了先秦历史研究空白。

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在甘肃礼县境内)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等,了解秦人如何由偏居西垂的牧马族到建国立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使秦人四大陵园区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与礼县《天水家马鼎》、《南山妙胜廨院碑》等金石的遗存,证实了“‘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

”“‘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

‘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1980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

《西狭颂》“十二行题名”第十一行云:

“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

《后汉书•百官》(卷三十八)云:

“凡县主蛮夷曰道”。

而《后汉书•地理志》(卷三十三)载:

武都郡辖七县——下辨、武都道、上禄、故道、河池、沮、羌道。

由“题名”悉知,东汉时“下辨”仍称“下辨道”,《后汉书》脱一“道”字。

对此,南宋洪适《隶续·武都丞吕国巳(以)下题名》(卷十一)虽误将《西狭颂》“十二行题名”归到“天井摩崖之后”,但对汉志脱字已作辨正:

《汉志》武都郡七城,一曰“下辨”,二曰:

“武都道”。

此有“下辨道长任诗”,则《汉志》阙一“道”字。

此外,西和的《汉源县令壁厅记》(于邵作)、《仇池碑记》和成县《卑牧残碑》、《刘埘刘墫诗碑》等是考查杜甫在陇南生活重要史料。

(二)文学、艺术研究价值

武都万象洞、成县杜甫草堂、礼县武侯祠等地保留着大量的古代诗文题刻与题壁墨迹。

这些诗文题刻与墨迹,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陇南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而且其本身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唐《刘暄题诗》(武都)、宋《柴元瑾题诗摩崖》(成县)、明《胡明善题诗》(武都、成县、礼县)等。

陇南金石题壁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优秀书画作品。

成县西狭新发现的《汉将题刻》摩崖,是迄今甘肃境内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

故其字法简古严正,字形广狭不拘,小大随意,率性而为;笔画细劲,质朴味醇,字随石势,散逸自然。

成县《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

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它与《郙阁颂》(时属武都郡)、《石门颂》并称“汉三颂”。

康有为称其“疏宕”,杨守敬赞其“方整雄伟”,梁启超《碑帖跋》评其:

“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耿勋表》摩崖:

“碑字径一寸五分,虽与《郙阁》大小相埒,而疎泐之中仍具劲逸之势。

”武都万象洞书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的《贺娄慈题壁》,墨迹清新如初,书写随意,平淡天真;结字平中寓奇,饶有隶意。

成县大云寺的唐《李叔政题壁》其书体由楷而行,时带草意,率性而为,线条优雅,节奏鲜明,通篇布白井然有序。

南宋隶书向来不为世人所重,但陇南所存的南宋隶书刻石面目繁多,风格各异。

直接师法“汉三颂”及当地摩崖汉刻,或宽博静穆、或奇逸恣肆、或古拙质朴、或庄重典雅,充分反映了南宋隶书实践的觉醒。

《五瑞图摩崖画像》是汉代中国画题款滥觞的典型体现,其造形准确,布局合理,疏朗、明晰;线条简劲质朴,骨法用笔,游刃有余,是我摩崖汉画的杰出代表。

成县广化寺有《吴道子画观音像碑》(碑已毁,有拓本流传),观音像神态安详,面有胡须。

用线自然错落,疏密有度,以“莼菜描”法画成,充分体现了“吴带当风”的绘画特点。

(三)民族、宗教研究价值

自秦以来,陇南便是氐、羌民族活动的中心。

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起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四个氐人政权和宕昌国羌人政权,这几个政权前后持续近三百年,与南北朝相始终。

氐、羌二族虽然没有反映自己通用语言的文字,但陇南遗存金石、墨迹有些铭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氐、羌部族在陇南的活动情况。

如东汉《西狭颂》、《耿勋表》摩崖,北魏《杨大眼造像》及西和仇池山境内出土的“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魏归义氐侯”金印,还有宕昌化马乡出土的“魏率善羌仟长”铜印等,都是反映了氐、羌民族在陇南的活动情况及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宗教类金石、题壁主要集中在佛教与道教方面。

如武都洞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的《沙州僧题壁》云:

“天成四年二月五日,四人同行,沙州僧定遏、僧俗□知□杨。

”这帧题壁记载了敦煌僧侣在陇南的活动,从而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的交流。

还有武都万象洞和成县金莲洞的张三丰、胡滢题诗与相关碑刻,则反映了明代道教在陇南的发展与影响。

(四)古代经济、社会研究价值

1119年出土于礼县红河境内的《秦公簋》,器盖各有秦汉间凿字一行,器云:

“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敦(簋)”,盖云:

“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

这说明,《秦公簋》本为秦故都西垂陵庙祭器,秦亡后遂成西汉之官物,常用作容器。

1971年,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的《天水家马鼎》,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

”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盖表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

”这些器物的出土,不仅是秦人地望的重要实物见证,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度量衡的重要容器。

东汉《西狭颂》摩崖载:

“年谷屡登,仓庾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汉《耿勋表》摩崖言:

“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西北边陲的经济、社会状况。

(五)军事、交通研究价值

陇南地处秦、陇、蜀三地之交通要冲,襟秦陇而望巴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礼县为秦人之发祥地。

东汉初年,虞诩、李翕两任太守致力于陇南交通建设,使下辨(成县)至汉中,下辨至武都、阴平(文县)的道路形成规模,《西狭颂》和《郙阁颂》便是其历史见证。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一说“五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的大部分军事活动就在这里进行。

晚唐时期,陇南境内唐蕃战事屡见不鲜,“清水和约”后陇南成了李唐王朝与土蕃人的交界地带。

其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云:

“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踰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乃出军府之币,以备器用,即山僦功,由是转巨石,仆大木……疏导江涛……淡为安流。

烝徒讴歌,枕卧而至;戍人无虞,专力待寇。

”[13]

 南宋时期,陇南、陕南被视为巴蜀门户,是南宋西部防线的战略要地,宋金长期在大散关一带进行拉锯战。

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吴挺的抗金事迹在陇南广为流传。

吴氏家族世居陇右,三世为将,威震西蜀,给南宋历史造成了深刻影响。

陇南徽县、成县、西和、礼县等留存众多西北抗金相关的摩崖、碑碣。

如徽县《宋忠烈吴公祠记》、《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吴玠碑》)、成县《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等。

特别是《吴玠碑》,碑文长达7680字,碑阳有吴曦撰写的《感恩表》,凡854字。

此碑详细记载了吴氏家族(主要是吴挺)西北抗金的丰功伟业。

为研究吴氏西北抗金提供了重要军事史料。

成县西狭《厍彦威题记》云:

“时金人方盗有两河及秦陇,成纪在北,同谷在南,每为战场。

”礼县盐关镇刻于乾道八年的《重修真武殿记》载:

“乾道乙酉(元年,1165)……敌人判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

”真实记录了宋高宗绍兴末年第三次宋金战争西北战况,也为研究王子直等抗金名将提供了重要线索。

礼县石桥乡《嘉定题刻》(南宋嘉定元年四月有十九日)称:

“丙寅开禧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有金贼侵犯关外四州。

至丁卯开禧三年三月十八日复收了当。

”《题刻》记载了“开禧北伐”失利后,金人入侵“关外四州”及“吴曦之乱”平定,收复关外四州的准确时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陇南境内与交通相关的石刻碑铭非常丰富。

除上述东汉《西狭颂》、《郙阁颂》摩崖外,还有徽县有《兴州江运记》(唐贞元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间,799-805年)、《新修白水路记》(宋至和二年,1055年)、《虞关修路摩崖》(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河店修路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西和的《新路颂》摩崖(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重修郡路摩崖》(明万历十三,1585年);文县的《重修火烧关栈道摩崖》(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宕昌的《邓桥摩崖》(明崇祯九年,1636年)等等。

(六)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题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壁作为一种传媒手段和通俗书写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尤其在印刷、造纸等传媒手段尚不完备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了社会传播的主要功能。

其突出的展观效果、独特艺术魅力以及书写的便捷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书法)重要的承载形式。

由于题壁常年裸露,其承载面又容十分脆弱,常因屋倒壁毁及风雨浸蚀而湮灭无存,因此,题壁书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及书法表现形式被史学家和书法研究者忽略。

陇南地处西秦岭与岷山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使得“题壁”这一易逝的古代文化传媒形式,在陇南地区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陇南题壁遗迹年代久远、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不仅是研究题壁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也是考察古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宗教、军事、民俗、旅游、生态环境等发展状况的综合史料。

第二章 礼县大堡山与秦西垂陵园(参考答案)

1、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是在礼县西垂陵园境内出土的吗?

有何史料价值?

至目前为止,甘肃出土青铜器在文化领域影响最大者。

当首推1919年出土于“天水西南乡的”《秦公簋》。

《秦公簋》,曾称《秦公敦》。

器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23厘米。

弇口,盖呈圆弧状,盖顶突起小圆握,鼓腹、圈足、兽耳。

盖坡与腹上部蟠虺纹,盖面与腹下饰瓦垅纹,圈足饰波带纹。

器、盖联铭,合105字。

器铭:

秦公曰:

丕显朕皇祖受天命。

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夏。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桓桓,万民是敕。

盖铭:

咸畜胤士,  文武,镇静丕廷,虔敬朕祀,作□宗彝,以邵皇祖,其严□

格。

以受纯鲁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庆,竈囿四方,宜。

《秦公簋》的流传颇具戏剧性,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载:

民国八年(1119),天水西南乡出土铜器颇多,旋即散失。

今传世《秦公簋》初流传至兰州商肆,置府中盛残浆。

有贾客以数百金购之,其名乃大著。

后为合肥张氏(张广建)所得,携往北平。

十二年(1923),王静安先生即为之跋矣,于是,举世皆知。

冯氏称出土于“天水西南乡”。

可当时天水没西南乡的实际建制,“西南乡”只能理解为天水西南某乡村。

礼县学者赵文汇先生撰文记述《秦公簋》出土于礼县红河王家东台。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先生当出自礼县红河的岳费家庄和六八图一带。

天水学者马汉江先生认定今天水市秦州区的秦岭、杨家寺二乡与礼县红河乡交界处的庙山是秦公簋的真正出土地。

其实,赵文汇先生的记述与马汉江先生的考证结果是一致的。

王家东台正好就是红河乡六八图与秦岭、杨家寺二乡的梨树坡、董集寨交界的庙山一带,是同一个地方两个相邻地域的不同称谓。

这一带正好位于天水的正西南方向,地理方位与冯国瑞先生记述完全吻合。

《秦公簋》本为秦故都西垂陵庙祭器,秦亡后遂成西汉之官物,常用作容器,其器外另两处凿字。

器铭:

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簋。

盖铭:

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

王国维指出,“西”指汉代西县,即“西犬邱”,故址在“今秦州东南百廿里”。

器外凿字系秦汉间所为:

器盖又各有秦汉间凿字一行,器云:

“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敦(簋)”,盖云“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

西者,汉陇西县名,即《史记·秦本记》之西垂乃西犬丘。

秦自非子至文公,陵庙皆在西垂。

此敦之作,虽在徙雍以后,然实以奉西垂陵庙,乃直至秦汉犹为西县官物,乃凿款于其上。

 《秦公簋》铭文有“十有二公”,对“十有二公”所指,古今极不统一。

关于《秦公簋》铭文字体及铸造方式,各家也多论及。

王国维云:

“字迹雅近石鼓文。

金文中与石鼓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盘及此敦耳。

”商承祚《秦公簋跋》载:

“其制尤异它器,铭文刻于一版,然后施范。

此则逐字单刻,个别印之范上,故行款倚斜不整,印迹显露,为活字版之鼻祖。

”郭沫若指出,“东周以后,书史之性质变为文饰”。

铭文字体已改西周后期多见的圆浑丰满、用笔随意不求规整的风格,字体整饬严谨,方整瘦劲,笔画匀称,清丽潇洒。

第三章 西狭摩崖石刻及“汉三颂”(参考答案)

 

1、《西狭颂》摩崖石刻由哪几部分组成?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正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

摩崖刻石,八分书,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南侧,距谷底约10米)。

摩崖面宽约500厘米(含正文后题名及“五瑞图”),高315厘米(含篆额),总面积约15.75平方米,共计隶书阴刻608字,图像单线阴刻6幅。

《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

1、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385字,字径约6厘米。

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

2、《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2厘米(“惠”字略长),宽约9厘米。

3、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

“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

4、《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白鹿”、“木连理”、“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15字。

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字:

“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4行小字题名34字(漫泐7字):

“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记’字较大,系后人增刻)”。

2、《西狭颂》书法艺术有何独到之处?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

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

1、历代名家对《西狭颂》书法品评:

历代名家

著作

评述

方 朔

《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

“宽博遒古”

康有为

《广艺舟双辑》

“疏宕”

杨守敬

《评碑记》

“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

徐树钧

《保鸭斋题跋》

“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梁启超

《碑帖跋》

“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牛丸好一

《西狭颂研究在日本》

“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2、笔者对《西狭颂》的理解:

(1)《西狭颂》的方正

 杨守敬《评碑记》:

“方整雄伟”。

《西狭颂》正文二十行,满行二十字,纵145厘米,横145厘米,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而正文中绝大多数字形是正方,这在汉隶中极为少见。

相同周长的确矩形有无数,而正方形只有一个。

早在商代,人们就对方形、圆形有着亲切的知觉把握和热烈的关注。

《孙子·势篇》写道:

“木石之性……方则止,圆则行。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云:

“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

”作为为基本形,“圆”在人们的视觉中有着转动之势;“方”在人们的视觉中有着安静之势。

这是人们在视知觉经验历史积淀的结果。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方用顿笔,圆用提笔。

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

(2)《西狭颂》的宽博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

“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疏宕”。

宽博,是在书艺结体领域里与“紧结”相反相形的美学范畴。

“宽博”在唐代已成为常用的书艺品评标准之一。

李嗣真《书品后》说“钱氏小篆、飞白,宽博敏丽,太宗贵之。

”张怀灌《书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