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38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docx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战略途径研究

一、对课题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两江新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继开发深圳、浦东、滨海的3次战略举措掀起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3次大发展浪潮后,中国政府采取的第四个战略举措。

两江新区承担了带动内陆开发开放,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中国战略转型,为中国解决科学发展问题作有力探索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标志着中国大开放进程从东到西的战略大转移,重心将逐步由主要依赖外需转向以内需为主导。

两江新区堪称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开篇之作,必将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

两江新区的定位中,其中之一是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这凸显了金融业所特有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金融业拥有先试先行的政策,无疑将为金融创新服务西部开发提供了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金融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国家赋予重庆两江新区金融制度特有的灵活以及富于创新力的突出优势,大胆创新金融服务,助力“两江新区”的腾飞。

(一)背景分析

1、重庆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重庆市金融业蓬勃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为各金融指标快速增长、金融机构门类齐全,数量不断增多、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目前,两江新区的江北嘴金融集聚度已初具规模,在渝金融机构中,大多数银行已在两江新区内设有网点,部分金融机构拟将总部直接迁入两江新区,两江新区已成为重庆金融机构新一轮发展建设的新高地。

金融机构云集重庆。

截止到2009年末,全年金融业增加值389.9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

其中:

全市中资银行市级分行23家,外资银行分行8家,租赁公司2家,担保公司126家,小额贷款公司71家,村镇银行1家。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084.8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8856.56亿元。

全市证券经营机构82家,其中证券公司总部1家。

境内上市公司31家,总股本153.01亿股,股票总市值1900.07亿元。

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33家,保险法人机构3家,保险区域总部8家,保险从业人员7.48万人,保费总收入244.70亿元。

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监管,确保了金融安全和高效、稳健运行。

进一步发挥了重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功能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使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文明窗口建设,改善金融服务,市场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2009年重庆的金融业增加值达3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第一次跃升为支柱产业。

2010年1~5月,重庆金融业GDP占比达8%左右,超过了广东的5%,天津的6%。

截止2010年8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2870.60亿元,同比增长22.5%;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0278.81亿元,增长20.3%。

截止2010年8月,本外币存款新增额1787.66亿元,同比下降25.8%;本外币贷款新增额1422.24亿元,下降37.9%。

目前,重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在1%左右,良好度在全国排名第三。

重庆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软件”基础差、中介服务弱。

虽然重庆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在西部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内、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各种金融服务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经纪公司等,数量少,质量差。

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不足。

例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辐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不佳。

货币与外汇市场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最为关键的一点,即现行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

首先,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商业金融机构仍未按现代商业金融体制建立,仍不是真正的“企业”。

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风险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治理。

其三,改革后的央行体制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分业监管模式中存在“空白点”。

这一系列的金融体制上的不足之处,使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

2、两江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第一,从政治地位来看,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从政策条件上来看,两江新区更是国家政府定位的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是“金融实验田”,政策条件优厚宽松。

集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内陆保税港、比照浦东滨海等优惠政策于一身的优势使两江新区真正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

第二,从区位交通看,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地区的连接点,是西部唯一集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同西部城市比起来,重庆交通功能完整、港口优势明显。

第三,从金融发展基础上来看,重庆市在统筹地区、城乡金融发展,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庆具有鲜明的内陆开放特征,其金融网能辐射藏、青、陕、川、渝、云、贵、鄂等12个省区。

二)研究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意义

2010年6月18日,在重庆直辖13周年的历史时刻,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将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

中共重庆市委常委、重庆市市长黄齐帆在两江新区挂牌仪式上提出“建设好两江新区,中央寄予厚望,全国高度关注,全市人民热切期盼。

我们要举全市之力、聚四海之财,以创新之策、非常之举,努力推动两江新区实现跨越发展。

”“聚四海之财”的实现,唯有通过金融这条最直接也是最迅速的途径。

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杰明指出“国家批准设立的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都担负着构成增长极“内核”、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

596平方公里的深圳特区开发,带动了18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的珠三角加速崛起;53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带动了21万平方公里、9000万人口的长三角迅猛发展;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带动了33万平方公里、1亿人口的环渤海奋起直追。

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力争促进“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乃至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开放开发。

“重庆两江新区→西部大开发”,如何破题,如何实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浦东新区→长三角地区发展”,“滨海新区→环渤海湾发展”,根据区域发展理论和金融集聚理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是金融业。

作为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的统一集聚地,金融中心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业的发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金融业的扩张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需求空间。

金融中心的建立,使大量金融资本和由此驱动的各类生产要素集中于该地区,会极大地带动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

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重庆构建上江上游金融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重庆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利于加快重庆金融业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工具和业务创新,进而提升重庆市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发挥重庆区位优势,进一步确立重庆在西部地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金融辐射和服务功能,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对于广泛聚集金融资源,全面优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在国内城市竞相提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而且竞争愈演愈烈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面临的困难和约束条件,必须明确什么样才算是建成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怎样依托重庆市已有的支撑条件,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确保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方向性、可持续性,这是本研究目的所在。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拟更进一步论证分析重庆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及战略重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三)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内涵

了解了重庆两江新区金融业发展的背景,要探讨如何将两江新区建立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内涵。

金融中心(FinanceCentre)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金融市场功能齐全,全面集中地开展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

金融中心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具有积聚和辐射功能。

重庆两江新区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上江上游的金融中心?

我们认为,两江新区必须高度聚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且对区域经济能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

我们所说的聚集,并不是简单的将金融机构搬到一块去,而是要汇聚各种各样金融工具,汇集金融人才、资金和信息流,吸引金融产业在周边布局,能够以其聚集和辐射功能推动大重庆乃至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能有具体的参照标准,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指标来对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这个概念进行了度量:

1.金融发展维度:

用金融规模、金融配置率、政策监管、金融积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监测指标来度量;2.经济持续力发展水平:

用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等方面的监测指标来度量;3.基础设施支持力:

用交通、通信、科技、生态环境、文化支持等方面的检测指标来度量;4.城市信用要素:

用人才数、高教数等方面的监测指标来度量;5.城市聚集因素:

用人口积聚、产业集聚、金融辐射等方面的检测指标来度量;6.金融创新:

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检测指标来度量。

我们在结合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目标体系检测指标进行科学的度量,如果能够达到,则可以称之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两江新区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认为,虽然重庆金融的发展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重庆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区域位置上,跟北京和上海这种大城市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重庆两江新区的金融中心不会建设成与上海、北京一样同质化的金融中心。

具体来讲,我们的目标定位有三个:

1.区域定位:

我们的区域定位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设成长江上游的区域金融中心,在未来五到十年内,逐步推进,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目标定位界定为两个层次:

1.核心区域—重庆市。

以两江新区为依托,立足重庆市,建成金融核心区,创造金融机构间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形成金融机构相对集中的金融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基本区域—辐射藏、青、陕、川、渝、云、贵、鄂等12个省区,这是未来3-5年的目标。

与周边省市比较,重庆具有较强的经济和金融竞争力,且有国家的政策倾斜,因此,具有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优势。

2.功能定位

重庆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首先表现为融资需求迫切,但资金缺口又比较大,因此,从功能地位来看,重庆应构建筹资型的金融中心,在周边地区吸收大量资金,向区域内扩散流动,缓解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的“瓶颈”,经过一段时期持续增长,在发达的经济基础上,中心由“融资型”逐步转变为“吸收型”,区域内的闲置资金能够向更广的周边地区扩散,实现广义融资功能。

重庆两江新区金融中心,还应该实现服务和信息两大功能。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的背景下,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能够加强各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与合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中心建设能为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融合提供节点,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区域内金融体系的高效运转。

金融中心的建设,能够为区域内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主体微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产业定位

黄奇帆市长明确指出国务院对两江新区有“五个定位”:

一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二是金融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三是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四是综合配套先行区;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政府部门的重视。

金融不仅是资本集聚和配置的纽带,也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增长做出直接贡献。

所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北京提出“金融立市”、广东建设金融强省,以及其他许多城市提出构建金融中心,都是为了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优化城市中心功能的核心作用。

重庆金融业虽然发展快,但其自身作为一个产业对重庆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

因此,重庆要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应把金融业纳入国民经济整体规划,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明确金融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优化金融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定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

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五)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和战略重点

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新区的改革要做到开发开放与民生导向统筹,两江新区的经济增长不单单要靠出口拉动,更要倚靠扩大内需,必须要极力开发国内消费市场,而两江新区的金融发展也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来进行,这就要求两江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必须有所创新。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乡统筹金融模式

两江新区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于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城乡间制度藩篱,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政府的金融政策应当重点关怀农村金融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需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农村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政府需采取适当的差异化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优质资源向农村配置,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因为城市边缘地区和农村地区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需要给中小型企业提供快速、安全的绿色融资通道,特别是扩大直接融资平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进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模式。

由于金融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金融业务对信息处理的特殊性,金融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制度背景、配套产业的发展基础的敏感度要商于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能共享一些基础设施,提高群内生产率,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群落内传播更加迅速,人才流动更加便捷,在满足人们需求、提高信誉等方面具有规模效应。

同时,产业集群使群落内的企业更容易认识到自己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存在的差距,降低了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风险。

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划合理安排和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产业布局特点以及自身业务特色在工业区内增设服务网点,加强与签约入驻企业的沟通合作,为企业产业转移和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此外,在“一心四带”的产业总体布局下,还应当充分结合两江新区的特色产业布局,有针对性的打造产业金融。

针对物流、制造加工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结构的完善和稳定,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优质企业集团入驻两江新区。

针对两江新区打造低碳生态经济发展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开发以低碳产品或低碳指标为标的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政府加市场调节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即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而产生的。

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向来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

以重庆市现在的状况来看,虽然重庆金融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金融体系尚不完备,金融运作环境相对落后,如何吸引资金、鼓励运作更是问题,政府主导模式将是两江新区建立初期的必然选择,根据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在合适的时间点上,金融模式向市场主导型发展,政府逐渐放松金融政策等的管制。

政府主导模式包括了一系列的内容,如政府立法、政府推动、政府监管等。

政府可以根据两江新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现况,立法侧重重庆市金融中心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增强市场主体长期发展信心,同时出台创新市场和业务的政策、优惠政策,并严格监管,维护公平竞争,制裁违规操作,以防范或抑制金融风险。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根据两江新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现况,为重点建设项目搭建融资投资平台,以一定的政策和税率优惠吸引优质投资方。

同时,建设体验感更好的专业投资门户网站,及时、准确的发布投资政策、投资动态、投资热点。

打造优质的商务投资服务团队,为投资方入驻重庆两江新区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四)在离岸金融补充模式

在岸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同时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向在岸金融市场适度渗漏。

在岸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可以强化重庆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离岸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中心的完善直接促成了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的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对于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结合其他国家发展离岸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国情和重庆的现实环境和需求,考虑到重庆目前的金融实力、金融监管能力和市场发展状况,我们必须探索出新的适合重庆的离岸金融发展模式。

逐步实现建设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步骤,以中心的示范效益和辐射效益带动中心外延区域的金融发展。

(五)金融业多元产品模式

发展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租赁、信托、期货、私募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及其产品适应市场需要,丰富两江新区金融产业结构。

在发展过程中,应分清主次,建议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为发展重点,联动发展基金、期货、私募等其他金融机构。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新设等模式进行。

(六)推进金融市场实践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

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金融市场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

但是,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

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

金融市场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①融通资金的“媒介器”。

通过金融市场使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进行资金融资通,把多渠道的小额货币资金聚集成大额资金来源。

②资金供求的“调节器”。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剂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并有利于使用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

③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资金协作,有利于开展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如果能再重庆两江新区形成金融市场,各种金融工具将会爆炸式发展,无疑对于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七)金融人才基地再造

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人才,必须注重金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

以优惠的福利条件吸引外来高级金融人才;为本地优秀金融人才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两江新区设立创办重庆两江金融研究院,加强与本外地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合协作,探索金融发展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解决两江新区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决策咨询建议。

同时,在两江新区人才的储备过程中,应着眼未来,筹办自己的金融人才培训体系,如经高教委批准设立重庆两江金融高级学院等。

战略重点:

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打造成长江上游金融总部集聚基地、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基地以及金融服务基地。

在地方金融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金融合作、新兴金融业发展以及金融配套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二、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1、研究途径及方法

首先概述国内外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述,明晰探索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对金融中心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辨析。

再次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

背景介绍:

1.介绍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包括GDP、经济增长率等。

2.介绍重庆市金融业发展状况,指出金融业在重庆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介绍两江新区成立的背景和现状,包括:

金融机构聚集度、分布情况、规模、种类、市场化程度、人才密集度、交易状况、政策情况、保税区建设等。

对比分析:

将重庆的情况同国内外其他重要金融中心(上海、天津、深圳、香港、台湾、东京、新加坡等)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经济、政策、法律等维度阐明重庆两江新区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

提出对策:

并提出重庆两江新区的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情况,提出重庆两江新区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目标、实施路径和战略重点。

论证对策有效性:

对重庆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实施途径的有效性进行论证,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最后是结论部分。

研究方法:

我们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为基础,整体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有机结合的方法,在理论阐述与实践求证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基本内容。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课题拟在阐述金融中心的概念、分类、运作模式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重庆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实现途径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国内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实践的比较,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发展启示;在分析重庆构建上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包括重庆市近年来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周边省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

(3)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在阐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时,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国内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现实进行实证分析。

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和运作模式等基本理论知识,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情况对重庆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实现途径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的技术路线:

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将其他地区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同重庆两江新区现状结合进行支撑条件研究和战略途径探索,采用EViews、Spss等软件进行实施途径在重庆的可行性分析。

然后分析中间的差异变量,进行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实现途径的创新。

2、组织形式

(1)、课题的研究体系结构和组成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由:

重庆三峡银行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科研人员;组成。

为了使课题完整性和利于工作开展,适当邀请校外协作单位人员参加研究:

①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经济、金融学相关的专家学者;②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的研究保险学、证券学方向的专家学者组成共同团结、高效、严谨的课题研究组,按照统合科研资源,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管理,在保证课题质量的前提下严格遵照课题规定的时间结题。

(2)、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方法及步骤

成立课题组,由重庆三峡银行范琨博士主持,有8名研究成员组成;课题负责人范琨在课题研究期间主要负责课题框架设定、理论指导、课题论文编辑,与课题相关机构协调等工作。

课题组在项目下达以后,首先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分头执行。

在项目执行中,做到周周互通情况,半个月一次汇报,一月一次汇总检查。

项目研究中期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保证项目研究顺利进行。

项目结题,通过技术验收鉴定,达到预定的技术目标。

(3)、课题分解

子课题一:

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子课题二: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路径、现实意义等

子课题三:

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设计

子课题四:

两江新区在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设计

子课题五:

两江新区支撑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政策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