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5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docx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绩效考核为何难出绩效

2006-4-919:

13:

56 全球品牌网 孙贻文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其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为广大的管理者所认同,相当一批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

但遗憾的是,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却很少,大多数企业最后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流于形式,问题何在?

 

  在对企业进行咨询诊断过程中,笔者听的最多的就是企业领导人的无奈和抱怨。

花大力气精心设计出来的考核方案往往被束之高阁,或在实际运作中举步维艰;各级主管怨声载道,员工议论纷纷;民营老板在走马灯似的换掉几任HR经理后,却转而责备员工素质不高;国有企业老总责备制度,责备上级领导授权不够。

从传统的“德勤绩才”考核到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的应用,“药方”开了无数,可为什么著名外资企业屡试屡爽的完美方法到了本企业却灵光不再呢?

企业的领导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根据笔者在咨询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发现我国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一、本末倒置 

  现在,有许多企业一味强调要引进世界先进的考核手段,但在领导者心目中,考核无非就是奖优罚劣,亦即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此都没有清楚的认识。

就如一夜之间,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但做的仍旧是单纯的人事工作一样。

绩效考核的目的何在?

 

  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就是要“挖掘”出绩效来,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考核等管理手段促进绩效的提高。

研究发现,恰恰是因为我国企业在很多时候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存在误解,才导致这项对于企业价值极高的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是绩效管理,而不是许多企业所理解的那种秋后算账式的绩效考核或者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绩效水平。

 

  因此,单纯的通过对员工最后产出水平的考核是很难让企业提高绩效水平的,在对最后结果考核之前,我们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工作;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要对员工工作进行辅导;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上级领导要与员工共同进行绩效面谈,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进行绩效改进。

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二、前提条件不足 

  抛开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单就人力资源系统而言,各子系统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的。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基础。

企业应切实合理地根据公司战略确定组织结构,对组织中每个岗位的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并且进一步确定公司的薪酬策略、薪资结构、招聘与培训计划等。

各岗位职责分工清楚,是绩效考核展开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绩效考核之前,上级领导要与员工就执行绩效计划进行不断沟通。

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强调主管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主管对员工的监督和指导,而不是像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那样,一旦计划制定完就万事大吉,只等年底或者绩效周期结束进行评价和考核。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阶段的铺垫,任何企业的绩效评价和考核阶段都是非常棘手的。

在这一阶段,上一级管理者与员工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对员工工作上的优点和缺点要能够及时交换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工作达成预期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员工和上级之间融洽关系,有利于员工接受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

在这一阶段不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上级不指导下级,是导致许多企业绩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阶段,管理人员还要注意收集、观察以及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既包括好的表现,也包括不良的表现。

这种绩效记录对于将来的绩效反馈面谈、对员工进行奖惩甚至解雇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依据。

在必要时,还需要员工在某些业绩记录表上签字认可。

 

  三、过程出现问题 

  绩效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考核标准有关,另一类与主考人有关。

 

  1、与考核标准有关的问题。

 

  首先,考核标准不严谨。

考核标准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能而不是职位设定。

考核项目设置不严谨、考核标准说明含糊不清,加大了考核的随意性。

考核标准大而笼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中有过多难以衡量的因素,难以使员工信服;考核标准与工作职能偏差较大。

这些都使考核者打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人为操纵可能性强,考核结果争议性大,很难令员工信服,结果使考核流于形式。

 

  其次,考核的内容不够完整,尤其是不能涵盖全部的工作内容,或以偏概全,如关键绩效指标有缺失等,因此,无法正确评价人的真实工作绩效。

许多企业的考核内容大多千篇一律,不同类型部门考核内容差别不大,针对性不强,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多数企业在考核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员工的德、能、勤、绩,另一方面是员工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效益。

这两方面内容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地包括员工工作绩效的所有方面。

另外,德、能、勤、绩这类考核指标基本上是属于定性化的指标,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自然无法避免地造成考核者判断的主观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只有把定性化的指标以定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克服其主观随意性。

 

  实际上,绩效考核是非常个性化的。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背景下的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手段、结果运用等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行业、同系统下的不同企业,在绩效考核这盘棋上也不能千篇一律。

绩效考核与企业的整体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系统间又必须“兼容”,彼此绝不能孤立看待,否则就会“死机”。

凭空设计一套考核方案,对绝大多数的HR顾问来讲都是易如反掌,但若要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能挖掘出企业绩效潜力的考核方案,却决非做一个访谈,看几份资料就能解决的。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政策、规划、人力资源基础、员工晋升、薪酬、招聘、培训、激励、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现状、整体素质等诸多环节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企业要调整,就必须是全方位的,否则,无法真正收到实效。

生搬硬套,就是许多考核手段在别家效果显著,在自家无法存活的根本原因。

 

  所以,绩效考核要收到绩效,关键不在于你的考核方案多么高深精准,而在乎一个“适”字。

现在“适”,不等于将来永远“适”,必须视企业的发展,定期做相应调整,才能永远适用。

 

  2、与主考人有关的问题。

 

  由于考核者的主观随意性及过严、过宽、趋中的心理倾向,使绩效考核出现偏差。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考察员工业绩时,由于一些特别的或突出的特征,而掩盖了被考核人其他方面的表现和品质。

在考核中将被考核者的某一优点扩大化,以偏概全,通常表现为一好百好,或一无是处,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面否定,因而影响了考核结果。

例如,某经理看到某员工经常加班、忙忙碌碌,对他的工作态度很有好感,在年终考核时对他的评价就较高,从而忽略了对他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综合表现的考察。

 

  

(2)宽严倾向。

宽严倾向包括“宽松”和“严格”两个方面。

宽松倾向是指考核中所做出的评价过高,严格倾向是指考核中所做出的评价过低。

这两类考核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严格、一致的判断标准,考核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主观性过强。

 

  (3)平均倾向。

平均倾向也称调和倾向或居中趋势,是指给大多数员工的考核得分在“平均水平”的同一档次,并往往是中等水平或良好水平,这也是考核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上的集中倾向的体现。

无论员工的实际表现如何,统统给中间或平均水平的评价。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管理者给自己下属员工普遍高评价,有助于在本部门薪酬预算时得利;原因之二是对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缺乏自信,缺乏进行绩效考核的相关事实和依据;原因之三为有些主考人信奉中庸之道,不愿做反面考核,认为被评为劣等表现会对员工造成负面影响,挫伤工作信心和士气。

在管理者如此心态下所做的考核必定是含糊的,无法对员工形成正面、有效的引导。

 

  (4)近因和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考核者只看到考核期末一小段时间内的情况,对整个考核期间的工作表现缺乏长期了解和记忆,以“近”代“全”,只是对最后一阶段进行考核。

首因效应是指考核者凭“第一印象”下判断。

这两种情况与考核者的思维习惯有关,其考核结果并不能反映整个考核期间内员工绩效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核的得分。

 

  (5)成见效应。

成见效应也称定型作用,是指考核者由于经验、教育情况、世界观、个人背景以至人际关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固定思维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刻板化影响,通俗的说法是“偏见”、“顽固”等。

凭个人好恶判断是非,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察觉、不愿承认的弱点。

个人的价值观和偏见可能会代替组织已制定的考核标准,依据个人意愿和个人的理解随意地考核。

在考核他人时,很多人都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

成见效应是绩效考核中的常见问题,因此,考核者在考核工作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判断是否因个人好恶而导致不公。

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对考核者进行培训与心理辅导,使考核人员关注可能导致不正确结果的个人错误观念,从而加以纠正。

采用基于事实(如工作记录)的客观考核方法,由多人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有助于减少个人好恶所导致的考核误差。

 

  3、考核结果运用不当 

  很多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过程错综复杂,但是对结果的运用却差强人意!

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在观念上认为绩效考核不过只是发奖金的依据罢了,对绩效考核的结果的应用缺乏明确的概念和思路。

 

  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所必须的一种管理行为。

具体来说,绩效考核具有如下作用:

人员招聘的依据、岗位调动和职位升降的标准、员工培训的依据、薪酬和奖惩的依据等。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过程公正、结果运用得当,企业应该进行如下的操作:

 

  

(1)公开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公开公示,这不仅仅是考核工作民主化的反映,也是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考核评价做出以后,要及时进行考核面谈,由上级对下级逐一进行,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使员工了解自己的业绩状况和考核结果,也使管理者了解下级工作中的问题及意见,创造一个公开、通畅的双向沟通环境,使考评者与被评对象能就考核结果及其原因、成绩与问题及改进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员工未来事业发展计划。

这样,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推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实现组织发展目标。

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保密,则只会起到导致员工不信任与不合作的后果。

 

  

(2)设置考核申诉程序 

  考核申诉产生的原因,一是被考核员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或者认为考核者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不公正;二是员工认为对考核标准的运用不当、有失公平。

因此,要设立一定的程序,从制度上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

处理考核申诉,一般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在处理考核申诉时要注意尊重员工个人,申诉处理机构应该认真分析员工所提出的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如果是员工的问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考核标准为准绳,对员工进行说服和帮助;如果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则必须改正。

其次,要把处理考核申诉过程作为互动互进的过程,当员工提出考核申诉时,组织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员工提高绩效的机会,而不要简单地认为员工申诉是员工有问题。

第三,处理考核申诉,应当把令申诉者信服的处理结果告诉员工。

如果所申诉的问题属于考核体系的问题,应当完善考核体系;如果是考核者的问题,应当将有关问题反馈给考核者,以使其改正;如果确实是员工个人的问题,就应该拿出使员工信服的证据并做合理的处理。

私营企业如何做好绩效管理?

ww

  2006-2-21  来源:

《管理论坛》杂志  作者:

闵必华

 

  第一,统一认识,明确目的;第二,要做好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职务说明书;第三,抓住关键绩效指标,不可面面俱到;第四,注重指标体系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第五,不要片面追求指标的量化;第六,充分沟通,避免考核指标硬性下放;第七,重视绩效反馈;第八,将考核结果落实到奖酬上,推动绩效的改进;第九,将绩效管理工作普遍化;第十,必要时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优化管理流程

  做绩效管理应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

本文围绕私营企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私营企业在做好绩效管理应避免的十个问题。

  绩效管理如今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跨国公司一直重视绩效管理,自然不必多言。

国内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开始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部分企业还在“上绩效,还是不上”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但不少企业已通过各种方式开始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绩效管理和衡量,而且部分企业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

  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概括表现在:

关键职位家族化,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对集中;工作效率低,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用人标准也常因一时一事而频繁变化,企业缺乏凝聚力;中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员工缺乏安全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劳资双方互存有戒心。

不重视这些差异性,绩效管理是难以进行的。

  私营企业要做好绩效管理,应重视以下十个问题:

  第一,统一认识,明确目的

  提起绩效管理,人们往往会将它同“绩效考核”相混淆,甚至将它们等同起来。

而谈到绩效考核时,又以为就是打打分,然后依以进行奖罚(甚至只罚不奖),因而对之产生莫名的恐惧,由此引发不自觉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一个管理体系,而绩效考核仅仅是冰山一角。

要使得绩效管理变得真正有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忽视。

整体来讲,绩效管理包含四个环节:

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组成一个循环流程,在绩效改进之后又返回到绩效计划,以此形成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

  而考核也不等同于打分,发奖金。

当然,通过绩效考核对员工的绩效打分,然后把绩效分数同薪酬,特别是员工的月度、季度、半年或年度奖金挂钩,奖勤罚懒,以此进行激励,的确是考核的重要目的。

但是,绩效考核的目标是多重的,除上述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公开表扬、晋升,对绩优员工进行激励。

考核的结果更可广泛地运用在员工招聘、培训和发展、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通过绩效考核,发现企业招聘的员工是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真正需要的人才;通过绩效考核,发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同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培训和发展计划。

  因此,做绩效管理之前,要澄清认识,消除因概念不清、目的不明引起的恐惧心理,为下面的工作扫清障碍。

  第二,要做好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职务说明书

  职务说明书是组织设计的成果之一,它是绩效考核指标设定的重要依据,是绩效管理的基本点,离开了职务说明书,一些绩效管理都只能是空谈乏味,苍白无力。

然而,私营企业由于受自身特点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基础工作,每个岗位的职责只限于口头的约定,靠习惯来维护,缺乏明确的界定。

如果这个基础性工作不做扎实就做绩效考核,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最终还是要返工的。

因此,做之前要对每个岗位进行科学认真的调查分析,获得科学可靠尽可能量化的数据,形成职务分析说明书。

整个职务分析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体系,一个系统,既可以用来进行绩效管理,也可以用来进行职务变动,员工招聘、培训,还可以提供薪酬管理有关的信息,是进行职务评价确定岗位价值的重要依据。

  第三,抓住关键绩效指标,不可面面俱到

  相对国企,私企不具备人才、管理优势,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也很不扎实,因此,选取绩效考核指标一定要特别慎重。

可以用来考核的指标非常多,企业要找出能驱动价值创造的绩效目标,判断其对企业的影响。

面面俱到、细枝末节的衡量指标不仅会加大管理成本、分散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注意力,而且因其繁杂会使用员工感到困惑。

这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又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没做考核时,企业处于一种无指标状态,一说要做考核,恨不能把能想到的方面都考虑进来,不如此就唯恐不“全面”。

  KPI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业绩指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取得高效益。

KPI有效地将企业战略转化成可以考核的标准和业绩体系,通过业绩体系牵引、推动员工,将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四,注重指标体系的关联性和一致性

  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往往将各个岗位单独拿出来考虑,做完之后也不做整体平衡,结果执行时就发现考核指标及标准并不统一,甚至矛盾,根本做不下去。

事实上,不同职务的考核指标因其在组织结构中的关联性而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如果方向不一致,就会在各指标间会出现对立和矛盾。

  例如,在对培训员进行考核时,企业受训员工的实际表现就会成为培训员的考核指标之一,因为受训员工的工作绩效能够反映培训员的工作绩效,因此,企业受训员工和培训员的考核指标就应该有一致的方向,使他们因指标的关联性而产生利益的共同性。

  第五,不要片面追求指标的量化

  现在搞绩效考核,人们都有一个普遍趋势:

一味追求指标的量化,认为只有量化才能保证公平,避免了主观臆断带来的偏差。

实际上,并非一切绩效衡量指标都需量化,而且也不可能做到都量化。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切皆要量化的想法最多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职务),选择最能反映出工作业绩的指标,能量化最好量化,不适宜量化的就不必硬性量化,如工作态度就不好量化,但在员工的考核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因其不可量化就不予考核。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角度(如360o)的方式进行衡量,通过与其有工作联系的上级、同事和下属共同考核来实现。

  第六,充分沟通,避免考核指标硬性下放

  绩效指标的设定是从上至下,层层分解的,从公司的整体目标到事业部的目标,再分解到部门、岗位。

在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每一层次的管理者将指标和目标通过“沟通”的方式,传递给下一层面。

而被考核的一方,需要根据分解的指标和目标,结合实际的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有时是对指标和目标提出异议,有时是对完成所分解的指标提出所需资源上的支持和要求。

  然而,绩效指标设定过程中的“沟通”说起来简单明了,但80%的公司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考核方与被考核方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而是将这一过程变成硬性下放指标,被考核的一方没有发言的权利,即使对指标存在疑义,仍然必须承接下来。

没有达成共识的指标是不具备激励作用的,由于缺乏被考核方面的积极主动支持,操作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在私营企业,由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低,绩效指标设定过程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重视绩效反馈

  绩效管理的最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只做考核而不反馈结果,考核优秀的不清楚好在哪里,如何继续提高;考核差的更是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到底差在哪里。

这样,考核便失去其重要的激励、奖惩与培训的功能。

这是很多企业容易忽视的地方。

  反馈的方式主要是绩效面谈。

对于绩效差的员工,因为谈话具有批评性,且与随后的奖惩措施相联系,所以很敏感。

因此,绩效面谈应做到对事不对人,将集中点放在绩效结果上,先不要责怪和追究员工的责任与过错,尽量不带威胁性。

其次是谈具体,不要做泛泛的、抽象的评价,要拿出具体结果来支持结论,援引数据,列举实例。

最后通过双向沟通,找出绩效较差的原因,共同商量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第八,将考核结果落实到奖酬上,推动绩效的改进

  “轰轰烈烈”的绩效考核结束了,可企业出于种种考虑,往往在奖酬上不能兑现或不能完全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样做,别说绩效管理了,就连绩效考核这个层面都谈不上。

但仅仅兑现奖酬还远远不够,相当多管理者会认为我已经发奖金了,员工应该知道怎么去做,可事实上,他们期望看到的在下一考核期员工实际工作业绩的变化并不会自动出现。

因此,兑现奖酬就可发挥双重功效,一是对员工过去的绩效予以肯定,激发其成就感,二是明确下一考核期绩效改进的方向和重点,并给予建议。

  第九,将绩效管理工作普遍化

  谈到绩效管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应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唱主角。

实际上,员工的绩效关乎整个企业,绩效管理应成为部门经理、员工个人、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工作,建立高绩效企业文化是从公司高层到每位员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开绝大部门管理人员及所有员工而仅靠人力资源部门推动的绩效管理体系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绩效管理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是部门经理对绩效结果负责而人力资源部对流程负责。

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建立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政策、流程和工具。

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管理的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负最终责任。

员工个人更不应成为绩效管理的旁观者。

绩效管理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

实践证明,只有管理人员、员工和人力资源部共同积极参与的绩效管理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多赢的结果。

  第十,必要时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优化管理流程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绩效管理方案出台后,也得到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可,但这个方案却并不能很好地推行下去,甚至是推行失败,原因就在于企业内的一些知识性的、保障性的东西并没有建立起来,例如:

岗位设置不合理,流程不清晰。

这些没有得到精简的岗位和繁琐的流程,都会对绩效目标的实现产生障碍。

有时甚至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时,就会因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流程不畅通而使考核体系无法建立,这时就有必要先做调整优化工作,进一步扫清障碍。

绩效考核,如何才能见绩效

2005年11月14日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的花大力气精心设计出来的考核方案被领导束之高阁;有的勉强通过审核,可实际运作中,举步维艰;各级主管怨声载道,员工议论纷纷,许多人力资源经理兵败麦城的原因大多出在绩效考核这一环节。

走马灯似的换掉几任HR经理后,老板们转而怪员工素质不高了;也有的国企,怪制度,怪上面没给自主权。

从传统的“德能勤绩”考核到目标考核、到平衡记分卡的应用,“药方”开了无数,可为什么名企们屡试屡爽的完美方法到了本企业就灵光不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适者”才能生存——观念的变革

   实际上,绩效考核是非常个性化的。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背景下的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手段、结果运用等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行业、同系统下的不同企业,在绩效考核这盘棋上也不能千篇一律。

并且,绩效考核与企业的整体现状、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系统间,必须“兼容”,彼此绝不能孤立看待,否则,就会“死机”。

所以,每当一些企业的老板,满怀热诚地请人设计考核方案,或者制定一套考核指标时,多不会有好的结果。

凭空设计一套考核方案,对绝大多数的HR顾问来讲都是易如反掌,但若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能挖掘出企业绩效潜力的考核方案,决非做一个访谈,看几份资料就搞掂。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政策、规划、人力资源基础、员工晋升、薪酬、、招聘、培训、激励、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现状、整体素质等诸多环节无法割裂开来,企业要调整,就必须是全方位的,否则,无法真正收到实效。

生搬硬套,这也就是许多考核手段在别家效果显著,在自家无法存活的根本原因。

   所以,绩效考核要收到绩效,关键不在于你的考核方案多么高深精准,而在乎一个“适”字。

现在“适”,不等于将来永远“适”,必须视企业的发展,定期做相应调整,才能永远适用。

二、手段为目的服务

   有许多企业做绩效考核,并无明确的目的。

就如一夜之间,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把人事部改成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