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93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单元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第十四单元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点睛

1.一个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一对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个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两条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5.三个特点:

意识活动的特点。

考点一 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提示 人脑≠大脑、反映≠反应、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

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

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提醒 把握意识本质问题要明确三个“并不意味着”: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全面把握物质决定意识

从时间上看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从性质上看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统一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

从地位上看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提醒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新课标全国Ⅱ,23

2011·新课标全国卷,22

2015·福建高考,34

2015·重庆高考,14

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和形式。

一些特殊的意识现象如文学作品等,常为高考关注的命题领域。

考向1 意识的起源

典例1 (2015·福建高考)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答案 A

解析 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是:

意识是自然界(生命、非生命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据此应该是滴水穿石、根系沃土、犬吠非主、敬德保民,即①→②→④→③,选A。

跟踪训练1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

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动物、植物都具有反应特性,并且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因此,①④入选。

植物具有反应特性,不同于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等同于意识,因此,②不选;③“同样”的说法错误,应排除。

考向2 意识的生理基础

典例2 (2011·新课标全国卷)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

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科学研究的事实证明了意识活动离不开人脑,所以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③④正确。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离不开人脑,但并不等于人脑可以决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意识离不开人脑的加工改造,但不是大脑的机能。

所以①②说法均不准确。

跟踪训练2 (2015·重庆高考)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

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

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 A

解析 对机器人超越人类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机器人是人类设计的,是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开展工作的,它没有主观能动性,据此可排除B;之所以担心机器人会超越人类,认为机器人也有智能,是因为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材料未体现认识的无限性、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舍去C、D两项;故答案选A。

考向3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典例3 (2013·新课标全国Ⅱ)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莫言的作品特点为背景,考查意识的作用有关哲理。

①错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形式不能决定内容;②正确,意识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排除;④正确,意识的形成受人的主观因素制约。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跟踪训练3 (2015·重庆高考)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科幻文学(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答案 B

解析 科幻文学描写的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区别,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排除A;科幻文学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人们创作科幻文学,拓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意识活动的创造性,B符合题意;创作科幻文学必须遵循文学创作规律,不能任意想象,C错误;科幻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创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此D错误。

考点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提醒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的错误认识: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1.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别

表现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范围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提醒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不仅要包括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和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两个表现,还包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方法论要求。

2.全面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图示

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两种作用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错误。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全国Ⅰ,21

2015·全国Ⅱ,39

(1)

2014·新课标全国Ⅱ,20

2014·新课标全国Ⅰ,39

(2)

2013·新课标全国Ⅰ,21

结合诗词漫画、社会热点等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和表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等,主观题常综合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向1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典例4 (2015·江苏高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

“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A

解析 做出判断属于一种意识活动,依据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凸显了认识对象的选择性,故答案为A。

意识形式主观、内容客观,对客观事物如实反映的意识是真实的,排除B。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根据变化的实际确立新的认识,材料未体现,排除C。

材料强调如何做出判断,没有涉及社会存在的变化,排除D。

跟踪训练4 下图漫画《目光》说明(  )

A.意识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

C.砥砺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D.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自觉选择性

答案 D

解析 A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成功的前提;C与漫画主旨不符。

考向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典例5 (2015·全国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

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

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的意识决定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故①排除;意识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正确;人的意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仍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且材料也未体现“实践结果的性质”,故排除④。

故选A。

跟踪训练5 (2015·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

解答时要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对应的哲学道理。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必胜信念。

”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控制作用。

正是意识的这些能动作用,才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精神,取得革命的胜利。

考向3 综合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6 (2014·新课标全国Ⅱ)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错在“总是”,太绝对了;③错在把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混为一谈。

故选C项。

跟踪训练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立法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有必要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立法法进行修改完善。

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为什么要修改立法法?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立法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立法法进行修改完善。

(2)意识具有能动性(或答“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立法法的修改既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反映,又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提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

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1.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侧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规律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2.全面把握辩证唯物论原理

一般说来,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可从下图来把握: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新课标全国Ⅰ,39(3)

2012·新课标全国卷,39(3)

2015·江苏高考,31

2014·广东高考,36

(2)

2014·天津高考,5

以诗词漫画、热点材料等为背景,以选择题或主观题形式,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及其具体要求。

考向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例7 (2015·江苏高考)“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诗句表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D

解析 鱼生活在水里,不要迷恋天空,强调把握自身实际。

鸟飞翔在天空,不能在海里游泳,所以要明确自身的实际,材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D。

材料并不是强调鸟与鱼的对立统一,排除A。

材料强调依据客观实际,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涉及认识的发展,排除B。

材料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没有涉及矛盾的观点,排除C。

跟踪训练7 《从胎教抓起》这幅漫画告诉我们(  )

A.要利用事物存在的条件,创建联系

B.要把握人与规律的关系,改造规律

C.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

答案 C

解析 母鸡请鸭子代其孵蛋,这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C符合漫画的主旨。

A、B中“创建联系、改造规律”的说法都错误。

考向2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典例8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案 

(1)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的方法论原则。

(2)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解析 要注意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作答,方法论原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如何贯彻这一具体要求可以从实事求是、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错误思想等角度作答。

跟踪训练8 新常态,是指事物发展由原来的状态,转入到一种新的、稳定持续的正常状态。

正确对待新常态,必须走出经济发展上的狂热躁动和高速偏好,准确认识形势,顺应经济社会规律,立足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同时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结合材料,从以下两问中任选一问作答:

(1)要适应新常态,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及早适应新常态。

答案 

(1)立足新常态的客观实际,准确认识形势,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思想与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积极作为。

(2)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发展的总趋势。

应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态度和做法,遵循经济社会规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认清经济发展道路的曲折性,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易错点1 意识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提醒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矫正训练1 (2014·北京高考)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时空观念来自农舍和劳作,是对当时客观存在的反映,故②③正确,选C项。

①说法错误,时空观念不是来源于主观想象,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④说法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易错点2 错误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映特性

提醒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矫正训练2 (2014·天津高考)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

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答案 B

解析 意识具有能动性,材料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故B项符合题意。

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既有对现象的直观反映又有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故A、C、D三项都是对意识片面的理解,同时又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易错点3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矫正训练3 (2013·山东高考)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B

解析 “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激励作用,B符合题意。

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D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4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提醒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

矫正训练4 (2013·新课标全国Ⅰ)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