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78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docx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精品文档

滨州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

第1章绪论

第2章上皮组织

第3章结缔组织

第4章软骨和骨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第6章肌组织

第7章神经组织

第9章循环系统

第10章免疫系统

第11章皮肤

第12章内分泌系统

第13章消化管

第14章消化腺

第15章呼吸系统

第16章泌尿系统

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

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第20章胚胎学总论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学:

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HE染色:

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原位杂交技术:

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嗜酸性:

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嗜碱性: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纤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5.桥粒:

又称粘着斑。

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间,呈斑状连接,细胞间隙宽,其中含低密度的丝状物,中央有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面有附着板,上附角蛋白丝。

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6.连接复合体: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这四种细胞连接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即可称连接复合体。

7.内皮:

指分布于血管、心脏及淋巴管等脉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结构薄而表面光滑,可以减少管内液体物质流动时的阻力及有利于脉管内外物质的交换。

二、简答题

1.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为:

①细胞多,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细胞呈极性分布;③上皮组织内无血管;④上皮组织内丰富的神经末梢;⑤上皮细胞排列紧密。

2.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①游离面:

微绒毛、纤毛;②侧面: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③基底面:

、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3.浆液性腺细胞:

光镜下,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染色较,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电镜下,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分泌颗粒;分泌物较稀薄。

粘液性腺细胞:

光镜下,细胞核扁圆形,居细胞底部;胞质着色较浅,分泌颗粒不能显示;电镜下,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粘原颗粒,分泌物较粘稠,主要为粘液。

 

第3章结缔组织

一、名词解释

1.成纤维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呈扁平或梭形,有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较大,椭圆形,核仁明显。

电镜下,胞质内含较多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能产生结缔组织纤维,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2.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短小突起(伪足),功能活跃者常伸出伪足。

胞核小,圆或椭圆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等。

能变形运动,具有吞噬、提呈抗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等免疫防御功能。

3.浆细胞: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是合成及分泌免疫球蛋白。

4.肥大细胞:

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水溶性、嗜碱性和异染性颗粒,颗粒的主要成分为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

5.分子筛:

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多聚体形成的分子水平的多微孔筛状结构。

具有屏障作用,只允许小于孔隙的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二、简答题

1.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区别

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上皮组织主要分布被覆于体表或衬贴在管、腔及囊器官的腔面。

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细胞有极性:

游离面与基底面,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一般情况下不含血管。

功能:

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细胞成分少,基质含量多,细胞无极性。

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第4章软骨和骨

一、名词解释

1.同源细胞群:

是软骨组织中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多由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越靠近软骨中央,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量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类骨质:

骨基质在最初形成时,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

类骨质经钙化后即转变为骨质。

3.骨板:

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的细针状骨盐结晶及少量无定形基质组成。

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骨细胞散在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内。

骨板的这种结构有效地增强了骨的支持能力。

4.哈弗系统:

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长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骨板组成。

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

哈弗系统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简答题

1.三种软骨的区别

①相同点:

三种软骨组织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软骨细胞:

简述其结构特点。

软骨基质:

均由纤维和基质组成,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

②不同点:

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的成分不同。

透明软骨含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名词解释

1.血浆:

血液除去有形成分(血细胞)即为血浆。

血浆是无形成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血液容积的55%,包括水、血浆蛋白、脂蛋白、脂滴、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

2.血象:

血液中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称为血象,血象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功能状态。

3.网织红细胞:

是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它们在血流中经过约1天后核糖体消失,细胞完全成熟。

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4.造血干细胞:

又称多能干细胞,源于受精3周时的人胚卵黄囊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其基本特征为: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有多向分化能力;有自我复制能力。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二、简答题

1.红细胞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

①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

②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

③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

④红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详述各结构特点)功能:

可与结构联系阐述。

2.单核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②光镜下的结构特点。

③电镜下的结构特点。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

 

第6章肌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肌节:

是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每个肌节都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原纤维:

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的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丝状,与肌纤维长轴相平行。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而成。

3.闰盘:

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光镜下为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电镜下呈阶梯状,位于Z线水平,为相邻心肌纤维的肌膜相互嵌合形成,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同步舒缩而成为一功能整体。

4.肌质网:

又称纵小管,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彼此吻合呈网状包绕在肌原纤维的周围故称肌质网。

其膜上有钙泵及钙离子通道,能够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5.三联体:

骨骼肌纤维的明带和暗带交界处,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质网在相邻两条横小管之间纵向排列,在靠近横小管处膨大为终池,横小管和它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二、简答题

1.骨骼肌与心肌异同点比较

①骨骼肌与心肌组织的相同点:

肌质内都有大量肌原纤维,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均为横纹肌,且二者均有舒缩功能。

②骨骼肌与心肌组织的不同:

骨骼肌

心肌

分布

较广(运动、消化等)

心脏

收缩特点

受意识支配,收缩有力

不随意,有节律

形态

长圆柱状

短柱状,有分支吻合

细胞核

多个,位于肌膜下

1~2个,位于细胞中央

肌丝排列

排列规律,成肌原纤维

排列成肌丝束

横纹

明显

不明显

横小管

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位于Z线水平

肌质网

发达、有三联体

稀疏、有二联体

其他

具有闰盘

第7章神经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突触: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包括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种类型。

通常指的是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2.尼氏体:

是位于神经元胞质内的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3.郎飞结:

神经元长的突起被施万细胞成层包裹而形成许多节段,每一节段称为结间体。

两个结间体之间无髓鞘裸露的部位称为郎飞结。

4.运动终板:

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5.血-脑屏障:

为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一道屏障,由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构成。

可阻挡某些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简答题

1.突触的定义分类和电镜结构

①突触定义: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是一种细胞连接

方式。

②分类:

分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③电镜结构:

电镜下,化学性突触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简述其特点。

第9章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心瓣膜:

是心内膜向心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

功能是阻止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

2.浦肯野纤维: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常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细胞的末端与心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

3.血窦:

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