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690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自己总结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复习要点

一、作者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二、注释翻译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时】按时   【说】通“悦”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而】却   【愠】怨恨;恼恨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翻译: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交】交往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十有五】指十五岁。

“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过规矩。

逾,超过,越过。

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规矩,规范。

 

翻译:

孔子说:

“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矣】了 

 翻译: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⑤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而】顺接连词   【思】迷惑   【则】就   【殆】有害 

翻译: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⑥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哉】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堪】忍受 

翻译:

孔子说: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  

⑦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之者】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翻译: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⑧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中也有乐趣啊。

干违背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   

 

⑨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行】走 【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翻译:

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  

⑩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翻译: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

“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   

⑾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翻译:

孔子说: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⑿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翻译: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地提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三、句句落实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 

第一则:

讨论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1)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2)是否以真诚交友(3)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⑤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⑥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⑧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这章讲认得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⑨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四、内容归纳 

(1)学习态度:

第六、七、九、十章 

(2)学习方法:

第一、 四、五、十二章 (3)修身做人:

第一、二、三、八章 

五、成语归纳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3)三十而立(4)不舍昼夜(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其志(7)择善而从(8)三人行,必有我师

 六、文言归纳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一词多义】 

①而:

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②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③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而”基本用法】 

①表示承接:

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表承接关系 ②表示转折  

七、知识拓展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②《论语》的另两个“最”:

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出成语最密集的书。

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11750字,却出成语174条。

 ③《论语》作者是谁?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八、理解性默写 

【例】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例】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例】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例】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例】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例】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2.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亲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5.写出学习方法的句子(至少三句):

第一、 四、五、十二章   

6.写出学习态度的句子(至少三句):

 第六、七、九、十章  

7.写出修身为人的句子(至少三句):

 第一、二、三、八章     

九、问题探讨 

1.从文中孔子说的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思想与品格特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5.学习了这篇《论语》十二章,你有什么感想?

(或对你的学习,做人有什么影响) 

  答:

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反省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成绩出来了,我此时手中拿着成绩单,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回如此的差呢?

通过反省,找到原因,对提高我们的成绩非常重要.从长远角度讲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

6.“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

  

作为君子应具备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楷模典范精神.遇事不躁,正直且温文尔雅.话说人无完人,但基本的应该清廉,为民为国着想.不一定有满腹诗书经纶的才华,仙人般的气质,但需有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不会刻意刁难他人,心胸广大,宽容文雅而不迂腐.

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

为什么?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的师是教别人,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师是可以学习的地方,意思不同,并不矛盾.

8.学与思有什么关系?

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我们读书学习也一样,光听课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不会掌握规律,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光不切实际的想,也是胡思乱想,也不会学到知识与本领。

 

9.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这里“浮云”指过眼烟云似的富贵,不是君子所为所求的,不值得追求的.

10.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中考文言文《虽有佳肴》复习要点

 一、准确朗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准确翻译: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

虽:

即使;   佳肴:

美味的菜;   弗:

不  ; 食:

吃  ;  其:

它的 ; 旨:

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 

译句: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原文: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字词解释:

是故:

所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

反省自己; 自强:

 自我勉励;  强:

勉励  

译句: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原文: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故:

所以;     相长:

互相促进 译句: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原文: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字词解释:

兑:

通:

“说” 指傅说;    曰:

说;    学xiào:

教;   学:

学习;           

其:

表示推测  “大概”;    此:

这;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

说 译句:

《兑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

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3、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       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 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

 

六、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虽: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旨:

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D、教学相长也        长:

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旨: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 

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复习要点

一、原文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3.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僧人)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疯狂吗?

” 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位老河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它。

”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因为是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沙子的特点又松又轻,(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兽的一半那么深,石兽一定载倒在坑洞里。

 3.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一次翻转。

翻转不停止,石兽于是反而逆流冲到上游去了。

 

4.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到下游寻找石头,本来就疯狂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疯狂吗?

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虽然如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中一方面、不了解其他方面的情况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字词解释:

 

临:

靠近 。

河干:

河边。

圮:

倒塌 。

并:

一起。

  焉;于此,在那里。

阅:

经过,过了。

       募;募集。

竟:

终于,到底。

以为:

认为。

棹:

船桨,这里是划船。

曳:

拖。

闻:

听说。

尔辈:

你们。

是:

这。

岂:

怎么,为:

被。

暴涨:

洪水。

去:

离开。

乃;是。

湮:

埋没。

颠:

“癫”疯狂。

服:

信服。

为:

认为。

确论 :

精当确切的言论。

凡;凡是。

         盖;因为。

        其;它。

  啮:

侵蚀、冲刷。

为:

成为。

 掷;摔倒。

   如是;像这样。

  已:

停止。

固:

固然、当然 。

 如:

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

臆断:

主观地判断。

欤 句末语气词,吗,呢。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课文理解问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

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

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