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65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docx

311教育学答题总结

辨析题是主观题中的客观题。

辨析题的要求都会写: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因此我们的得分点有两处,一个是判断,一个是简述。

那么这里就有技巧可言了。

做过数学证明题的我们都知道,证明你妈是你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就像美国证监会SEC提出的辩方举证的概念,你要证明自己没有犯过罪,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

但是你如果要证明一件事情是错误的,一个人是有罪的,那是非常简单的。

前者你只要找出逻辑关系上的混乱,找到概念上的胡扯,后者你只要找到一个人做过的具体的罪行,就都可以证明。

因此,辨析题的出题也大致如此,基本上,在判断正误上都是【误】。

因此假如一道辨析题你真心不知道它是对是错,那就蒙“错”吧。

然后顺着错,来自圆其说,这比蒙这道题是对的,正确率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而我们统计一下历年的出题也可以看出,基本上,辨析题都是的辨析结果都是错的。

辨析题,归根结底,辨析的是概念和关系。

概念有无对错,关系有无混乱。

说白了,就是这些东西。

 

关系类:

关系问题,是辨析题中的最常见问题,几乎占据了辨析题的90%。

而我给关系类再分了一下类:

关系类辨析题主要有:

1.全等关系:

A=B

a)2007年47: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b)2008年46: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

c)2008年48: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d)2010年47: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e)2011年48: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f)2012年47:

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g)2013年47: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h)2014年47:

英国公学即英国公立学校。

i)2015年48:

认知风格就是认知策略。

具体来看:

解答全等关系类的题最简单了。

判断完了对错之后,只要相应的解释A和B分别为何物,在这种解释当中找到其差异即可。

是一种逻辑最为清晰简单的辨析题。

 

2007年47(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教学模式

2.解释什么是教学方法

3.将教学模式的概念抽象出几点特点

4.将教学方法的概念抽象出几点特点

找出差异:

比如教学模式是一种更抽象的对教学的概括和描述,而教学方法是一种具象的,可实施的具体措施。

答出特点上的典型差异,这道题就搞定了。

千万不要停留在对概念的阐述上,一定一定要在答出基本概念之后进行抽象概括出特点,从特点中找不同。

 

2008年46(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什么是教师个体专业化

2.什么是教师资格证(这里注意哦,大家不要解释什么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这样的东西概念完全木有意义嘛)

3.教师个体专业化有哪些属性和特点

4.教师资格证有哪些属性和特点

找出差异:

教师个体专业化描述的是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过程是一个资格认证的过程。

借用这道题给大家提醒一点:

一道辨析题的出现,一定是需要辨析的两个概念之间首先有相似性,然后再有差异性。

比如这题里,教师个体专业化和取得教师资格证,都属于一种过程的概念。

因此我们的切入点就是去寻找,这是两种如何不同的过程即可。

 

2008年48(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什么是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

2.什么是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

3.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的特点

4.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的特点

找出差异: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被称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被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前者的特点在于认为知识是由个体所建构起来,而后者的特点在于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建构起来。

 

2010年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是全等关系辨析题中典型的以偏概全,遇到这种说法几乎必判定为错。

答题思路如下:

1.讲清楚什么是课程

2.说清楚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

题干中给出的说法“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

3.正确解释到底什么是课程

 

2011年48(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描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千万千万千万不要解释成什么是经典条件反射,与2008年46题的思路有所不同)

2.描述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千万千万千万不要解释成什么是操作条件反射,与2008年46题的思路有所不同)

3.找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的特点

4.找出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的特点

找出差异:

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强化刺激伴随着条件刺激而出现,而建立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强化刺激伴随着反应出现。

(这里提一个不算小技巧的小技巧,就是在辨析题里,大家多用那种平行的句式。

就比如描述概念A需要条件1,那描述概念B的时候最好对应上写:

概念B需要条件2,这样的话,会在结构上非常清晰明了,让阅卷人更好的找出你所辨析的切入点)

 

2012年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讲清楚什么是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这里在细节上要注意了,不要傻乎乎的去解释什么是集体教育,一定要具体解释“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

2.讲清楚什么是集体主义教育

3.找出差异

这一题里,我们没有先去抽象的总结和找出两个概念各自的特点进而比较特点,而是直接解释完概念之后就找差异。

这也是可行的~因为有的概念解释出来之后天然的包含了这个概念的属性和特点,这题就是这种情况。

 

2013年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六艺”教育

2.辨析关系,找出差异

这一题比较有意思,是很罕见的只需要解释一个概念,然后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另外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概念去辨析关系。

千万不要再去解释什么是《诗》,什么是《书》···有些概念就是源概念,已经不需要再解释。

这题的话,解释完什么是“六艺”概念之后,再来辨析关系,这题就是就是辨析“六经”和“六艺”的关系。

而题干中说的A就是B这种说法也是典型的错误啦。

 

2014年47(英国公学即英国公立学校)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公立学校

2.解释什么是英国公学

3.找出差异

借着这一题,我们讲一下在辨析题概念里先解释谁,后解释谁的问题。

比如,这一题,虽然题干上的顺序是公学在前,而公立学校在后,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优先解释什么是公立学校。

为啥呢?

因为,公立学校是一个比公学要大的概念,怎么判断概念大?

很简单,公立学校是个全世界都有的概念,而公学,不说别的,最起码中国没有吧,这就很显然可以判断公立学校这个概念要更大一些。

先解释大概念有一个好处,就是解释完之后定了一个标准。

然后这时候再去解释小概念,比如这题里的英国公学。

然后解释完,你可以用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直接指出公学不符合公立学校的地方,让整个答案一气呵成,一点都不拖沓。

大家不要因为回答的越多越好,文字的功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要言不烦上,简洁是一种对于逻辑的信心,你能写得出,老师也看的舒服,彼此心照不宣,不给你高分才怪。

 

2015年48(认知风格就是认知策略)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认知风格

2.解释什么是认知策略

3.找出认知风格这个概念的特点

4.找出认知策略这个概念的特点

5.找出差异

这题太过简单,毫无特色,不解释了。

 

2.附属关系:

A是B的过程/条件/方式/产物

1)2007年46: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2)2009年46:

人是教育的产物。

3)2010年46: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2010年48: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5)2016年48:

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方式。

具体来看:

解答附属关系类的题比全等关系稍微难一些。

判断完了对错之后,不仅要对概念清楚,还要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给理清楚。

 

2007年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题是十年辨析题当中极少的几道在判断上为正确的题目。

在回答判断为正确的题目时,基本上就是一个思路:

解释概念,阐述并且确认概念与描述相符。

比如这道题,

1.解释什么是培养目标

2.解释什么是教育目的

3.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发现,原来培养目标其实从属于教育目的。

因此,题干里说: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就是对的~

其实遇到这类被判定为正确的题,题干基本上是对于两个概念的一种同义替换的说法。

比如这里的两个概念的关系在解释清楚后,会发现其实就是题干中说的概念A是根据概念B来的。

 

2009年46(人是教育的产物)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借用这道题,和大家讲讲典型的概念大到不需要解释的概念(人,教育)的附属关系辨析题的思路。

一道题之所以出出来,那只要不是太傻的题,都会有其迷惑人的地方,而这个迷惑人的地方,一定就是这道题的出处。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题型如何去组织语言(因为人和教育这两个概念不需要你再去解释,感觉就写不出啥东西了),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

先!

定!

性!

比如这道题,

题干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我们这个时候第一时间要想的,是:

why?

为什么会这么说?

然后顺着这个why指出,这是一种怎样的观点。

这样组织语言,就能让你的答案更饱满了。

这道题,我们上来就可以说:

这是一种夸大了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说法。

定下这个基调之后,后面的解释就会轻松不少。

总结一下思路:

1.定性,判断出这种观点到底错在何处。

2.找到支持这个定性结论的观点(可以从观点本身的概念,也可以从观点之间的关系入手)。

 

2010年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教学

2.分拆概念的元素(比如这道题,我们会发现,教学这个概念里,提到了以课程内容为中介,提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提到了目的,途径。

不过注意,分拆概念的元素是在草稿纸或者脑海中进行的哦。

3.从分拆的概念当中,找到与题干中将其定义的概念不符合的地方(比如题干后半句将教学定义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这后半句是什么呢?

其实只是一种智育。

而我们在分拆教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会清楚的知道,教学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因此题干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啦,这样解释就清楚了)

 

2010年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什么是充要条件吧?

简单来说,

如果说A是B的充要条件,

那么就可以理解为A可以推导出B,B也可以推导出A。

那这道题目就简单了。

验证一下:

高智力,一定可以推导出创造力高么?

显然不对。

其实对于充要条件的问题来说,直接举例是最好的方法。

当然我这里只举了一个例子抛砖迎玉,大家知道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也是可以用到答题中就可以了。

接下来,就要解释清楚智力和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6年48(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方式)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啊哦,又遇到难得一见被判定为正确的题了。

这里的话,可以:

1.解释什么是合作学习

2.解释什么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下面我们来思考:

其实,在回答这道题之前,我们是不知道这道题是正确的,而且在辨析题里判定一道题是正确真的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解释完概念之后可以判断这道题是正确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仔细看题干了!

注意到没?

【合乎】

其实啊,判断一个东西是正确,最难的是判断【A就是B】,这个真的很难,需要你文字功底非常好。

但是如果判断【A从属于B,或者像本题当中的A合乎B】,那其实就简单多了。

所以在第一二步解释完概念后,只要你概念解释的比较熟练,会清晰的发现,哦,确实如此。

其实【A合乎B】这类题,更接近简答题,更考察你对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只要理解的准确到位,基本上概念写出来之后,你就知道是那么回事了。

而不需要再绕弯弯烧脑子~

 

3.条件关系:

AB

1)2007年48: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2)2012年48: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3)2013年48:

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具体来看:

解答条件关系类的题,以真题为例:

上面三道真题里,

1,条件是:

如果有【思维定势】(这里的如果有是我自己补充的,为了更好的理解句意)

2,条件是:

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3,条件是:

当【学生学业失败时】

这些就是典型的条件关系。

从目前十年出现的条件类辨析题来看,都是错的。

因此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基本上切入点都是:

指出该说法不健全的地方。

然后对该说法,或举出实例论证,或直接提出这种说法可以补充的地方,或指出这种说法的极端性。

 

2007年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是第一类条件辨析题。

基本上思路为:

1.指出说法的不健全

2.举例论证

2012年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是第二类条件辨析题。

基本上思路为:

1.指出说法的不健全。

2.补充该说法,让其变得健全。

 

2013年48(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是第三类的条件辨析题。

基本上思路为:

1.指出该说法不健全。

2.指出物极必反,找到可能的坏结果。

 

这里有个不算技巧的小技巧:

如果你也不知道考试时候遇到的那个道条件类辨析题属于哪一类,那就把三种都在脑海里过一遍,找到最确定的那个,然后还是不确定的话,就三种思路一起上。

 

4.因果关系:

A,因此/所以,B

1)2011年47: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不唯师说。

2)2015年46:

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需求。

具体来看:

因果关系十年只考了两次,因为因果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关系,出到题目里,就太简单了。

 

2011年47(“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不唯师说)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遇到文言文了,一定要解释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哪怕全世界都知道!

比如这道题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想表明学生的不断进步的发展最终是有可能超越老师的。

2.然后再来解释荀子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

3.然后来比较因与果之间是否真的由此及彼。

比如这一题里,虽然荀子说了取之于蓝胜于蓝,但是却丝毫没有不唯师说的迹象,题干有极强的偷换概念的嫌疑。

因为取之于蓝胜于蓝和不唯师说完全就是在两个维度上来描述师生关系,甚至不能比较。

 

2015年46(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

对于因果关系辨析题来说,【因】的部分一定是天然正确的,不然出题老师就太傻了。

比如上一题的取之于蓝胜于蓝,单独这个概念肯定是无误的,比如这一题的,教育受制于社会,单独这句话,肯定是没问题的。

然后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思考:

教育受制于社会,

是有条件的么?

什么叫做教育受制于社会?

然后我们就可以解释什么是教育受制于社会。

其实上面的辨析题也大多是从解释概念入手,而在因果关系的环境下,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这个概念呢?

因为这个概念已经不只是概念本身,更是因果关系中的因,是要为后面的果辅助的。

这题里,因(教育受制于社会)是无误的,而果(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确实不健全的,因为教育的目的等是不仅仅取决于社会现实需求的。

但是题目答到这里,还不算完整,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真的帮题目补充完整,那这道题才有可能去拿满分。

 

5.比较关系:

A与B比较

1)2009年47: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2)2014年48:

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具体来看:

比较关系和因果关系一样,十年只考了两次,但是在难度上,要大于因果关系类不少。

比较类题目通常会比较出两种事物谁优谁劣,这个时候我们最关键的一步是,题目已知的优劣符不符合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想一想题目的说法是不是太绝对了,很多时候两种事物是各有优劣的,不是完全绝对化的。

 

2009年47(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看到题目,就应该立马想到:

这是在辨析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优劣。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第八章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的一对关系———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二者的关系。

问题就迎刃而解。

1.解释什么是实质教育论

2.解释什么是形式教育论

3.比较

 

2014年48(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什么是学习风格

2.解释什么是场独立型学习风格

3.解释什么是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4.比较

 

6.包含关系:

A以B为中心。

1)2008年47: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2011年46: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3)2012年46:

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4)2013年46: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5)2015年47: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6)2016年46:

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

具体来看:

包含关系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关系(其实也没想到一个太好的词,暂时称为包含关系吧),典型的包含关系如上面3,4提到的什么以什么为中心,次典型的如上面2提到的什么存在于什么当中,剩下的1,5,6似乎就是非典型的包含关系。

 

2008年47(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很明显,最先要做的是:

1.解释什么是教育目的

2.解释什么是教学目标

然后的话,就来辨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是一个教育的总方向,而教学的目标是在通往这个总方向的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所以教学目标在层级上是包含于教育目的的。

因此,题干中的抓小放大,就是错误的。

有教学目标,就一定需要更高层级的教育目的来支撑。

 

2011年4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罕见的一看就知道正确的题目,毕竟还是要服从主流价值观。

这题也是一道类似于简答题的辨析题,值得辨析的部分不多,更多的只要答出德育的重要性就可以。

重要性有了,那题干的正确性不言而喻了呢。

然后在概念上解释下教学,再将德育的重要性与其结合,搞定。

 

2012年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核心词为:

师生关系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

1.解释什么是师生关系

2.针对本道题,你要进一步去润色一下:

什么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然后就是辨析了,

要以学生为中心么?

其实可以答,如果以学生为中心会怎样,而不要正面去回答要不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太难了)

最后稍加总结,理想的师生关系由于怎样怎样(什么自己解释的什么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因此,是否要以学生为中心。

 

2013年4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又是一道类似简答题的辨析题。

详细的解释什么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即可~

保险起见,最好答的完全一点。

然后在起几点当中总结一下,判定是否是题干中所提到的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2015年47(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这里就不需要去解释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天性了。

其实是一道相对发散的题目(注意哦,这是15年的题目,最近几年,考试已经越来越灵活了)

其实主要谈谈自己的见解~

思路上的话,我觉得虽然要发散,但是要切中要点,就是问自己这题到底在考哪块的知识。

教育,人性,那其实很明显的,这里考的是教育与人的关系。

然后回忆相关内容进行作答就可以~

 

2016年46(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答题思路(注意,是思路不是答案,答案请参考资料上的!

):

1.解释下什么是教育公平

2.解释下什么是因材施教

(还记得么?

我前面在2014年第47题说过的,先解释大概念)

然后的话,概念一出,发现明显不存在相悖的关系,这题就搞定了。

其实这里的话,我希望各位学习不要太死了,教育,都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经验,很多辨析题里的说法都是明显对和明显错,这时候你定性了之后,即使不知道如何用背过的知识来解答,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

上面说的都是关系类的题,其实十年真题还有下面三道是概念类的题,概念类的题几乎就是简答题,辨析一个概念一个说法本身的对与错,这就靠大家自己的识记了,我就不赘述了。

比如09年48题,就相当于解释样本容量的概念。

比如14年46题,就相当于解释现代教育的目的。

比如16年47题,就相当于解释“教学相长”

这类题,解释完概念,你可以说,如上所述,因此,如何如何···

1)2009年48:

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2)2014年46:

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3)2016年47:

《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下面是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教育学的主观题分为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我们试着从出题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出题的意图:

辨析题,考察的是你对教育学知识掌握的是否灵活和准确,是否真的懂了。

简答题,是最傻的一种送分题,考察的是你背书的程度。

而论述题,是拉开差距的一种题型,论述题,综合考察了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知识的掌握,语言的组织,源于书本,超脱于书本。

下面我按照年份顺序一年一年的讲解我自己的答题思路(太过简单的考察背书的地方就不赘述了)

2007年55题

分析:

其实2007年的55题,某种程度上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