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646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docx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11

最全中考语文题型及考法

(把握题型,万变不离其宗)

班级姓名

一、病句题型归纳

1、看到动词不放过。

发现句子中有动词,要想这个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词能否搭配。

例如:

(1)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2)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献爱心”。

2、发现两面性的词语,看前后是否对应,是否是两面对一面。

表两面性的词语:

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有没有,高低,得失,取舍等。

例如:

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3、发现介宾短语开头,看是否缺少主语。

通过……使,经过,才,使,自从,随着,顺着,对于,关于,按照,经过,凭借,根据,本着,为了,由于等。

例如:

通过读了这本《黄山记》,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4、发现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并列结构是指:

动词并列,名词并列,形容词并列(几个词语之间用顿号或者逗号隔开的)。

例如:

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

5、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表约数的词:

大概,大约,左右,上下,以上,余,达,达到。

例如:

日本磁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大约9亿元人民币以上。

6、发现否定词,看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例如:

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

7、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看它们是否混用或主宾颠倒。

例如:

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消费者协会应给予批评,及时曝光。

8、发现关联词,看是否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关联词错位。

例如:

我们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复习,就能在考场上发挥好,取得好成绩。

9、发现“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和倍数相搭配,看是否符合逻辑。

这些词语一般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

例如:

减少了三分之二降低了了百分之五十不能说:

缩小了3倍

10、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代词:

他、他们、其、我、你等。

例如:

欧阳俊推开门,看到哥哥正在和他的女朋友促膝长谈。

11、发现“不管”或“尽管”看是否误用。

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他们依然顺利登上了高山。

12、发现“凯旋”(得胜归来)或“忍俊不禁”(忍不住笑),看是否重复。

例如:

凯旋归来、忍俊不禁的笑这两种说法都是错的

二、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运用题型归纳

(一)口语交际题型

1、劝说、引导类。

答题格式:

称呼+委婉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解决办法+鼓励象征性的征询。

2、开场白。

答题格式:

称谓、问候语+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节目的语言。

3、邀请。

答题格式:

称谓、问候语+自我介绍+活动的时间、地点、名称+希望受邀对象参加。

4、称颂语、颁奖词。

答题格式:

称谓+围绕对象品质、事迹表达自己的观点。

5、欢迎词、致谢词。

答题格式:

称谓+活动背景+参加者的身份+欢迎或致谢语句+活动或会议概述+展望未来。

6、采访提问。

答题格式:

称谓、问候语+采访目的+针对性的提问。

(二)语文综合运用题型

1、写标语、广告、宣传语等。

答题方式:

抓住主题、运用修辞、简洁字数要少、便于识记。

2、仿写。

答题方式:

字数相等、内容句式修辞一致、与原文文意相连。

3、压缩语段。

答题方式:

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精简语言。

4、图表解读。

答题方式:

注意题目标题、横向纵向分析、多角度思考。

三、阅读理解题题型归纳

(一)诗词鉴赏题型:

1、炼字型。

例题: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思路: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意境型。

题目:

这首(句)诗写了那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路:

(1)画面题,抓住诗中主要景物+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力求文字优美。

(2)氛围题,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即意象)+分析意象+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例: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情感题,要答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比如“伤感”,要写出作者“伤感”的原因。

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怀才不遇”等。

3、炼句型。

题目:

这句历来为人称道、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从这句中你领悟到什么哲理?

思路:

(1)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表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3)从诗词的字词入手,赏析作者遣词所表现出的独到之处;(4)从诗词的修辞、写作手法入手,赏析修辞、写作手法对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

4、典故型。

题目:

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

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思路:

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说出作者想要借典故表达的内容。

5、综合评价。

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

6.内容理解。

选词、选句填空题。

(二)说明文阅读题型

1、把握说明文的内容。

(1)题型: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其特征是什么或有哪些特征?

(这些特征具体指_____)②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来说明XX的。

③文中“这”、“这种方式”指_____,形成XX的原因是______,其功用是_____……④概括某些段落的内容。

(或是补写、仿写某段开头。

(2)思路:

(1)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从文章“标题”入手可以把握全文的说明对象,

例如:

《中国古代的书籍》《古代文房珍品——砚》《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3)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关注“中心句”:

它经常出现在段首、段尾,偶尔也出现在段中。

(4)答题步骤:

①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圈划出“中心句”);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③审清题目,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要回答的“特征”、“原因”还是“功用”。

④紧扣题目,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

(涉及到“概括”能力,也可能有“仿写”的要求,就是镂空某段开头的中心句)

2、掌握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思路:

①辨析说明方法(审题注意有没有“主要”二字)②根据“就近原则”和“贴切原则”来分析其作用③对全文说明对象的作用

(2)答题格式:

①举例子: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是说明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是说明的内容更加形象易懂。

④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⑤分类别: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从……几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

……是……,准确的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⑦引用: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神话传说、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⑧作诠释:

使……(要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概念清楚。

3、理清说明顺序

(1)题目:

文中段落能不能互换位置?

为什么?

思路:

概括+说明顺序+照应。

①概括段意。

②从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③从段落与上下文语句的照应关系上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2)题目:

某一段落或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开头段(句)

(点题、明确说明对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②文中段(句)

(涉及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有些段落也可能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③结尾段(句)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补充说明、提出倡议、建议、引发读者思考等)

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题目: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例,说说文章的语言特点。

思路:

表态+词意+句意+删去如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选择题:

下列四个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思路:

比较每一个选项和文中句子的差异:

(1)关注表示程度、范围、可能性等词语“一般来说”,不排除特殊情况“约”,表示是估摸的,并不确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不全部、不绝对“大多数”,表示绝大多数,并不是全部。

(2)关注语言表述中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三)记叙文阅读题型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9、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0、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答题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3、句子含义(赏析句子)。

抓修辞、抓住关键词、抓住写作手法,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4、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做铺垫、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等。

15、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6、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7、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8、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四)小说阅读题型

1、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

(1)从塑造人物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③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1)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2)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3)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1)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2)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

(3)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2、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见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的作用)

(4)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1)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②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见记叙文阅读表现说法的作用)

5、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

(1)从塑造人物角度: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6、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常用格式:

(1)记叙文: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3)议论文:

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

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五)议论文阅读题型

1、议论文文体知识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据分类:

事实论据和理论(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④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⑤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论证答题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证明了……的论点。

(3)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方法:

①看标题:

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②看文章开头:

多数文章在文章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中心论点。

③看文章结尾:

有些文章在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看文章中间:

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⑤自己归纳: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

(1)语言特点;

(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特点一些关键词:

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要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5)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①修辞手法角度:

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②论证方法角度:

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③写作手法角度: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A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B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文句、文段结构上的作用:

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全)文;承上启下(过渡)。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

(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7)某个事例或名言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8)文章信息的筛选。

如XXXXX产生原因是什么?

XXXX的作用有哪些?

加点词“这样”“这种情况”“如此”等在文中指的是哪些?

(9)感受、领悟及生活启示。

四、作文题型

(一)命题作文。

如:

我的家乡

(二)半命题作文。

如:

留住____

(三)话题作文。

如:

先给出一段话,然后说:

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

1、紧扣题目,读懂话题,话题最好不要直接作为作文题目。

2、思想积极健康,乐观向上。

3、锤炼开头,简洁明了。

多用各种修辞,力求语言优美。

4、内容充实,中间多用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内容的充实很重要,关键在要会描写,刻画出细节,细节才能体现出作文的个性和与众不同,才不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

5、结尾有力,不拖沓,不空喊口号。

做到自然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