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755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docx

东北与内蒙古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

 

东北与林区多种经营发展与现状研讨

 

-----------------------作者:

-----------------------日期:

 

【数据库】2005年

【文献号】631

【原文出处】林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2

【分类名】农业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503

【标题】东北、林区多种经营的研究

【作者】微/翟中齐

【作者简介】微,博士生,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10019);

  翟中齐,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容提要】该文在对东北、林区多种经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林区多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提出存在多种经营的规模和经营水平不平衡,林区干部和职工对多种经营的认识不一,缺少多种经营所需要的生产技术服务和资金及生产经营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健全等问题。

同时提出在发展多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对非林木资源的破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摘要题】部门经济

【关键词】多种经营/林业企业/林区

【正文】

  林区是一个森林资源分布集中的地理空间围,而基于资源特点,也导致了国有森工企业相对集中。

这些森工企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体,甚至是惟一的经济活动单位,致使林区经济活动单位和容过于单一化。

多种经营是林业企业在木材生产及加工等主业以外开展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是林业企业乃至整个林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多种经营不仅为林业生产和林业职工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本需要,而且还为林区增加就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有效途径。

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国有林区和森工企业,乃至整个林业的发展方向也随之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要改变过去以单一木材生产和加工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模式,向营林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方向转变。

在新形势下,多种经营及其发展问题研究尤其重要。

多种经营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多种经营的部结构,以及发展多种经营与林业的其他产业、与森林资源的利用关系等问题,都关系到当前林业、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林业发展政策制定,都是需要尽快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就东北、林区以森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多种经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东北、林区多种经营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一)多种经营发展历程

  在林区,森工企业的多种经营是由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林区副业逐步延伸而形成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安置知识青年、解决家属子女就业。

近半个世纪,林区多种经营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林区自发的自给型农业生产阶段。

在东北、林区,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末,林区产业以农业、畜牧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一时期,为了解决林区副食供应不足和职工家属就业问题,林区进行了广泛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活动。

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的精神指导下,林区的多种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1969年以后,林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林业企业承担了林区知识青年的安置任务,开垦了大片土地,成立农场或牧场。

随后,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森工企业从事非林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集体经济的雏型。

  第二阶段,即就业安置型扩大生产阶段。

这一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安置知识青年就业为目的,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发和林产加工业建设。

这一阶段也是林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林区以利用采伐和木材加工中产生的剩余物为目的,建设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林产加工业项目。

但是这些加工业规模小、技术条件差,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多半效益较差。

  第三阶段,即治“危”兴林,调整产业结构阶段。

这一阶段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林区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多种经营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迅速扩大。

1985年是林区多种经营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一年,在林区开展了对林区经济再认识的大讨论,把多种经营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提出了加强林区畜牧业的举措,使林区的多种经营延伸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多门类、多品种、多种产业并举的新经济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1985年和1987年,林业部、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向林业企业投放林业企业多种经营专项贴息贷款,支持林业企业发展多种经营。

这为林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1]。

  20世纪90年代,为了在林区实现治危兴林、产业结构调整及林区经济战略转移,林区进行了种植、养殖和加工一体化建设。

在发展林业职工家庭经济户的基础上,培养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形成种、养、加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对现有的多种经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的改革。

多种经营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建设和合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促使林区多种经营有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各林区森工企业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产量调减,相应的富余人员进一步增加,林产工业发展受到制约。

加上森工企业长期的经济危困,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此时,林区的木材生产和加工等主产业受到限制甚至是停滞,而多种经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多种经营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和各级林业主管单位、林业企业都比较重视林区的多种经营发展,促使林区多种经营步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2002年,森工集团(牙克石林区)的多种经营产值达到8.8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27.55%,是1993年的1.2倍。

2002年年末林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35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薯类、大豆、油菜等。

农作物、肉类、奶、禽蛋、羊绒、鹿茸的产量分别为23万t、5985t、8444t、1753t、2530kg和320kg。

从事多种经营的家庭经济户已达4.8万户,家庭经济从业人员7.3万人。

  省龙江集团各年度的多种经营产值变动如图1所示。

2002年该集团多种经营产值达63.52亿元,占林区总产值的53.94%,是1993年的3.3倍。

该林区2002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2.28万hm[2],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22.3万hm[2]。

粮豆总产量41.4万t。

2002年牛、羊、生猪和家禽的饲养数量分别为:

14.4万头、26万只、63.7万头、1263万只。

各种肉类、奶类、蛋类、鹿茸、蜂蜜、林蛙油和鱼类产品的产量分别为5.8万多t、1.1万t、2.2万t、3984kg、386万kg、6160kg、3398.6t。

2002年从事多种经营的职工人数为35.4万人。

个体经济户达10万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的个体经营户占总户数的比重为41%以上,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比重为20.7%[3~5]。

  附图

  图1 省森工总局多种经营产值结构变化

  省林区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山野菜、食用菌、林蛙、药材等特产资源开发步伐较快,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1985年,全省林业系统多种经营产值为1.1亿元,到1990年达到2.97亿元。

2002年实现林业产值73亿元。

其中林下资源开发实现产值10.9亿元,占全部产值的14.9%[2,6]。

  由此可见,多种经营已经成为林区职工就业和职工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森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亮点,是带动林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各林区和林业企业从事多种经营的容和发展程度看,其多种经营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不平衡

  在东北、林区,绝大多数的多种经营是在各森工企业所管辖的区域围进行的,由林业局、林业职工及其家属参与。

由于各森工企业所处的地理条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领导重视程度和职工认识水平的差异,造成多种经营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

一般地处交通条件差、边远或深山区的森工企业,其多种经营多停留在第一、二阶段上,多种经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改善当地职工生活、安置职工家属就业。

森林资源条件好的企业,木材生产仍然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多种经营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仅以职工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

  在多种经营开展较早的地区,多数林业局由于可采森林资源过早的枯竭而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目的是弥补企业的经济收益。

这些林业局的多种经营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距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差甚远。

尽管有少数企业的多种经营产值已经超过企业总产值的1/3,甚至更高的比例,表面上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但是,这种高的多种经营产值比例是在企业木材大减产或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情况下出现的。

  在森工集团牙克石林区,多种经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工业。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末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其产值占多种经营的比重仍然超过40%以上。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在近年上升较快,1990—1999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8%,同期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9%,交通运输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7%[1]。

  此外,由于林业局的领导和职工对多种经营的认识不一,也影响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有些林业局的可采森林资源虽然几近枯竭,但是,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下拨的资金还能维持企业的运转,且林业局领导持有诸如“多种经营只能富民,不能强企”等观念,对多种经营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多种经营当作林区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而林业职工中长期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职工,搞多种经营就会脱离职工队伍,不但没有了固定的工资报酬,而且将丧失劳保待遇,多种经营只能由家属来进行。

因此,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很多职工不愿意离岗从事多种经营。

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多种经营的发展。

    

(二)从事多种经营的风险大,技术和资金严重不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和壮大多种经营,进行各种农畜产品、药材等的基地和产品深加工建设,资金和技术是实现规模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所必需的基础条件。

此外,诸如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兽医、防疫、良种繁育等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及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措施保证,都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基本条件。

在各林区,普遍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和技术服务体系,这也严重地制约着林区多种经营的发展。

  除了技术条件外,林区从事多种经营的保险业务也十分薄弱。

由于林区大多远离大城市的消费主体和市场,加之林区信息不畅等原因,林区多种经营项目的风险很大,再加上缺少相应的保险和保障措施,使经营者不敢或不愿从事经营活动。

  在资金来源方面,从事和扩大多种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林区多种经营除了来自林业企业的投入外,林业职工及其家庭的投入极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职工家庭难以得到当地金融部门的贷款;另一方面,当地职工家庭长期在低工资水平下生活,基本上没有积蓄,更不可能用有限的资金去从事风险很大的多种经营项目。

在没有对生产经营风险担保的情况下,林业职工不敢轻易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多种经营,尤其是养殖业。

    (三)组织形式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虽然多种经营已经历了近50年的历程,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多种经营的所有制形式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多种经营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也由职工家庭个体自发的、自给性活动发展到商业性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个体经营、专业户和基地化的生产经营。

企业与职工家庭个体经营户在生产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良种繁育基地主要由林业局、集体专业户经营,养饲过程则主要由家庭个体户完成。

至于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大多数是自找出路。

种植业、药用植物的栽培及其加工和销售基本上是由企业以外的公司进行收购。

企业组织生产的模式,即以“公司+基地+林户”形式为主。

但是,畜禽产品和大规模的野生动物驯养及其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仍遇到较多的困难。

    (四)国有资产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