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7784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518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7784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学7784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学7784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学7784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学7784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77845.docx

《心理学7784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77845.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77845.docx

心理学77845

科学心理学和民俗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与民俗心理学的区别

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

科学心理学讲究科学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处于过度阶段。

如:

注意、灵感、心境、犹豫不决等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的。

②心理过程的形成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③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但更具有可变性;个性心理特征则更显示出稳定性。

(演变:

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影响:

内向、自尊→自责)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的发生

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凡具有一定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动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机体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就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心理现象。

1、物质的反映属性:

一个物体受到外来的影响,就会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种影响。

特点: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岩石风化、摩察生热、地壳运动、金属氧化等)

2、生命物质的感应性:

生物体对于跟它的基本机能有直接关系的外界影响的反映。

特点:

生物体以一定的变化来回答外界的影响,以便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生存(进食、同化、异化、防卫等)。

(1)生物体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其感应性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环境变化→生活条件变化→动物进化

Ø多细胞动物:

身体的组成部分分化→特殊细胞→感受器→运动器官→神经系统—感应性进一步分化。

特点:

不但能对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那些只发出对有机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作出反应。

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反映的新的机能,就是心理的反映形式。

人脑是经历了漫长生物进化的结晶,经过了数次极为重要的进化发展阶段

总结:

作为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与先前的反映形式有三个不同的特点:

(1)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的反应,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作出反应,而后者是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的标志;

(2)作为心理的反映形式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本能不同;(3)心理的反映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的。

Ø知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

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对复合刺激物能作出反映。

如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

有些鸟类还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Ø思维的萌芽:

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

能对某种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的反映,脑的不同部位出现了机能的分化。

主要指捕乳类。

食肉类、灵长类。

Ø知觉阶段:

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

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对复合刺激物能作出反映。

如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

有些鸟类还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Ø思维的萌芽:

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特点:

能对某种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的反映,脑的不同部位出现了机能的分化。

主要指捕乳类。

食肉类、灵长类。

2、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脑,才有心理现象。

有脑,无客观刺激,无心理现象;

有客观刺激,无脑,也无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自然和社会)

◆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是社会现实

人的心理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兽孩)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按照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按照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4、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功能:

◆兴奋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整合的功能:

整合各方面传来的兴奋,使之加强、减弱和抑制

◆传导的功能:

把整合后的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由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兴奋和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

Ø电传导:

同一神经元内的传导

Ø化学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二、突触(Synaps)

一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部位,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与整合的关键。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v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v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

v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法则。

v神经元反应的强弱并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微弱。

v当神经元(细胞膜)受到刺激时: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它代表着神经兴奋的产生。

v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

依脊柱走向,它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具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v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共12对,按顺序为:

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

7.面神经;8.听神经;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1反射(Reflex)

Ø基本概念

反射: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谁的功能?

原因是什么?

结果是什么?

规律是什么?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感觉(传入)神经传入中枢(脑和脊髓),再由运动神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肌肉、腺体等),最后产生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机能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环:

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机能结构。

注解:

非条件反射的调节中枢主要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因而具有快速和不随意的特点,对有机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但这种适应只是适应比较稳定的、相对不变的环境,而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

非条件反射一般有食物性反射、防御性反射和性的反射等,新生儿还具有一些特殊的非条件反射。

注解:

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

①无关刺激物(铃声)要比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稍前或几乎同时出现,才能变成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②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食物)多次强化;③必须作用于健康、觉醒的有机体;④无其它干扰性刺激。

1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但有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减弱甚至消退,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抑制

第三节心理学性质、任务与研究取向

一、心理学的性质

Ø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努力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个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都坚持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詹姆斯)或生物科学(安吉尔),甚至华生断言心理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否则就无存在的价值。

二、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

心理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其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作出准确的描述。

这是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2.解释

这个目的的作用是对心理和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

3.预测

预测是根据建立起来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科学理论是正确预测的重要工具。

4.控制

心理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控制,也是最难以达到的目的。

第四节研究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对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纷繁复杂,很容易产生猜测、武断和片面的错误,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更应注意遵循这一原则。

.发展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心理活动,当然也不可能是固定的、静止的。

不仅如此,人脑这一心理活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历史地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研究人类产生以前动物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发展性原则是把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是一个强调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的原则。

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就是要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个人从初生到老年,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研究心理活动,不仅要阐明人以往已形成的一些心理品质,也要阐明那些正在形成和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点,并且还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特点,以便创造有利条件,让其顺利发展

3.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

(多因素)4.实践性原则:

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5.教育性原则:

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6.伦理性原则。

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特点:

动态性直接现实性综合性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意义

Ü注意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Ü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结:

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

三、伴随注意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举目凝视”、“呆视”、“侧耳倾听”……表现为感官朝向刺激物。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比率发生变化,一般是吸短呼长,当注意高度集中时,出现屏息现象。

4、紧张时的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

v注意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v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四、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Ø刺激物的强度:

一声巨响、一道强光、

Ø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强度、颜色、形状、大小、持续时间等等。

Ø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流星、霓虹灯、活动玩具等

Ø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个体本身的状态

同样的事物,可引起有的人注意,另外的人则不然?

Ø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Ø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心境;疲劳等

二)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或任务,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此时,客观刺激并不一定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Ø加深对活动的目的或任务的理解

Ø培养间接兴趣

Ø合理地组织活动

☞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

☞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二)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心理机制—信息加工视域中的注意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模型。

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注意的特征

Ø注意的稳定性

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狭义:

同一对象。

有注意的起伏现象。

广义:

同一活动。

保持总任务不变。

分心:

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其它对象。

这与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不良的教育等有关。

Ø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带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对象(或活动)的性质

思考: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稳定性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注意的稳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地发生变化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作用

Ø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即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Ø作用

❶记忆与其它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人们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感知、行动到复杂的学习和思维。

都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

❷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没有记忆,我们的心理活动永远停留在婴儿的水平”

❸记忆联接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

没有记忆,就没有我们现代的人类文明。

避免了不必要的探索过程。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记忆储存的生理单元)

1反响回路

⏹概念: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特点: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作用:

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1突触结构

⏹观点:

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小结:

$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重新活动(条件反射假说)

$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有许多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

$记忆一大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生化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三、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Tulving,1972)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

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与个人亲身经历分不开,不够稳定,也不够准确

•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比较稳定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s到2分钟。

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Anderson,1980)

•陈述性记忆:

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性质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

▪短时记忆遗忘的有关学说

•消退说:

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概念

▪内涵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理解

•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

•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与建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接受器、加工器和提取器

▪回忆

是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策略不同,将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

✓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联想就是有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双重提取:

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

✓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譬如上下文和有关的事物

✓与干扰作斗争:

出现“舌尖现象”(tipoftongue)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进行回忆,有回忆的事物便可油然而生。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

▪遗忘的进程

•艾宾豪斯:

遗忘曲线

1885《记忆》;高级心理过程的定量研究;节省法。

⏹其它影响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动作和形象材料;有意义的材料;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材料少则遗忘得慢。

②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

③识记者的态度

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的需要的,容易遗忘。

④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第三节记忆的品质与测量

Ø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Ø间接性:

是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并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的加工来反映事物

三)思维与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

▪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凭借个体直接的感知活动,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常成人虽然以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还有作家、画家等的文艺创作也是更多地运用~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1聚合思维

又称为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具体表现为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

(三)根据凭借概念的不同

1经验思维

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2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方式

(四)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

1直觉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指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2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终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性思维

又称为习惯性思维和再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案和程序,运用惯常方法或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文学家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设计师发明新的机器等。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三、思维和语言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在国外有三种意见:

①主张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②主张思维和语言各自独立,否认二者有必然联系;③主张思维和语言是一回事,否认二者有任何区别。

在国内也有三种意见:

①思维和语言的发生是非同步的,二者有先有后;②思维和语言的发生是同步的;③思维和语言的发生是同步不同时的。

(一)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

3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并且互为存在的标志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2岁左右),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

而语言则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区别。

外部言语

▪外部言语是指言语活动的过程或结果具有外显表现的言语

▪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1.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言语

▪口头言语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两种形式

▪对话言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合作性

第二,情境性

第三,简略性

(单词或简单句)

第四,反应性

(缺乏预计性,由具体的情境气氛而引发)

⏹独白言语:

个人独自进行,严谨有逻辑,没有应答,要有准备和计划

2.书面言语

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一,展开性夸张、突出、细节、修辞,读者要根据上下文结构来体验和理解

第二,随意性字斟句酌地写,反复琢磨地读,随意调节速度

第三,计划性提纲、腹稿等

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指一种由个体自问自答或以自己思考时所使用的言语活动

▪内部言语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隐蔽性

▪第二,简略性

▪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转化称为言语的内化,而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称为言语的外化

六、思维的过程(心智操作)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

在头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

综合:

在头脑里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