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48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形势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docx

《形势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docx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治

2010.01.06

绪论

一、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形”与“势”

“形”侧重表现为事物的静态形象

“势”侧重表现为事物的动态趋势

“形”可以直观,“势”则需要分析

“形”与“势”总是统一于事物之中,所谓“形”中有“势”,“势”蓄于“形”

从语源上看,“形势”就是指某种事物在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

1.形势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在人类历史领域,形势是社会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

形势包括构成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发展的各要素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公众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反应。

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舆情等等,都可以说是形势。

形势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和规律性

形势最基本的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无论你是否正确地认识它,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它,也无论你怎样评价它,形势总是在我们周围发生、发展着并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形势的规律性,是指影响形势变化、发展的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形势的规律性,决定了形势是能够被认知和驾驭的。

第二,变动性和可驾驭性

形势作为客观环境综合反映“指示器和晴雨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变动性。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在一定条件下,弱势可以转化为强势,强势可能转化为弱势。

同时,形势的发展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因此,形势变化、发展是可以认识、预见,也是可以驾驭的。

2.政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政策,是指党或国家(即政策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自己的路线、任务而规定的行动纲领、行为准则和具体规定。

从纵向看,政策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总政策,也称为元政策(如总路线、基本路线)。

二是基本政策,又被称作基本政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

三是具体政策,也称部门政策。

从横向看,政策又可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部分。

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一,阶级性和政治性。

政策是一种政治措施和手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

第二,权威性和强制性。

在一定的范围被对公众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同时,政策是通过国家的行政力量使人们遵从,因而也具有强制性。

第三、价值取向与实践性。

目标取向是政策的灵魂。

同时,政策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3.形势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形势与政策之间的区别:

首先,形势是事物发展的客观状态,尽管对形势的判断是主观行为,但形势本身却是客观存在;政策是人们在实践中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任务所作的决策和举措,是认识活动的产物。

因此,形势本身无对错之分,而政策则有正误之别。

其次,形势判断的主体可以是多样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对形势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政策主体主要是执政党和政府。

个人和社会组织可以参与政策的制订,但是政策发布及其组织实施,则是由党和政府作出的。

再次,对形势的考察和判断更加注重事实,即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对政策考察和判断是以完成任务的为目标取向的,因而更加注重价值判断。

比如我们评价一项政策优劣、好坏,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等等。

形势与政策之间的联系:

首先,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又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

握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内在要求。

政策必须建立在对于形势的正确认识之上,必须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才能以实现政策目标。

其次,政策对形势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的政策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有利形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策对形势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正向”与“反向”之分。

总之,形势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是人们制定政策的客观基础,同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影响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是一个永无止境、交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两者统一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二、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意义及原则

1.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的意义

首先,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一个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其次,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

第三,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径。

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认知态度,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理解,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正确分析、判断形势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一,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判断形势。

这是科学判断形势的根本要求。

第二,坚持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形势。

这是科学判断形势的价值判据,也是正确评价形势的关键。

第三、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判断形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具体分析形势时,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即坚持用联系的而不是独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分析和判断形势。

3.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所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是指根据目标和任务的性质、要求,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认识论从不同层面上对形势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把握形势发展与演变趋势的能力。

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

所谓理论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

三、政策的功能及制定、执行政策的原则

1.政策的功能

第一,行为规制和导向功能。

政策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社会准则,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和观念必然具有规制和导向作用。

所谓规制功能,是指政策主体通过政策条文来制约人们的行为。

所谓导向功能,政策主体围绕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

第二,利益调控和分配功能。

政策的调控和分配,就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保持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利益调控和分配是政策的核心功能。

2.政策活动

政策活动是指政策主体为制定政策及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所开展的各种活动。

(1)政策问题的设立,是指政策主体将与其自身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严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问题,确定为必须加以解决并列入政策议程的行为。

这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2)政策的制定,是指政策主体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确定政策目标、制定政策规划、政策采纳和政策合法化等。

这是政策活动的关键阶段。

(3)政策的执行,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组织准备和实施、政策执行再决策等。

(4)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加以判断、评定并由此决定政策变迁的活动。

(5)政策变迁主要指政策调整和政策终止。

3.党的政策的重要性和制定、执行政策的原则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制定政策的根本要求。

第二,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和执行政策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就是要把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护程度和实现程度,作为判断一项政策的优劣得失的根本标尺。

第三,坚持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和价值取向相一致。

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任何政策,都必然从本质上体现出社会制度的属性。

关注社会,关心时事,集中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准确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则是青年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前提。

只有科学认识和判断形势,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避免在复杂的情势下迷失方向;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紧密结合起来,在艰辛苦厄的境地中百折不挠;才能准确预知未来,有效地趋利避害,找准发展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出无愧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

第一讲世情国情党情

1、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特征及趋势

1.国际秩序的深刻变化

当今世界,随着新兴大国的逐步兴起与美国独超地位的削弱,国际秩序出现了深刻变化。

(1)美国独超地位下降,其推行的单极世界战略严重受挫,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推进。

首先,国际力量对比消长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其次,美国与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发生了新的变化。

(2)西方社会模式影响弱化,世界模式多样化逐渐成为新的国际现实。

一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没有“消亡”,相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还在发展壮大。

二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曾自愿或被迫实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模式,结果陷入社会和政治动荡,经济连年滑坡。

三是西方模式自身弊端凸显。

在新兴大国社会模式欣欣向荣的反衬下,西方模式黯然失色,更难为非西方国家信奉与效法。

(3)世界金融秩序呈现由单边支配向多边作用过渡的趋势。

2、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

(1)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第一,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过程中,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是关键技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的创新。

第二,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和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业(第四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新格局。

第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国家竞争优势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

第四,努力创造激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五,通过推进区域性经济集团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第六,后发展国家努力发挥比较优势竞争力。

(2)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3)美国霸主地位削弱,但谋霸势头未减。

(4)国家安全观念出现新的变化。

在世界大变动过程中,由于上述一系列重要变化,导致国家安全具有了新的涵义,相应地,国际社会逐步形成了新的国家安全观。

新的安全观从主体上说是“共同安全”,从客体上讲是“综合安全”,从过程上看是“合作安全”,从其生长环境而言则是“多边安全”。

我们认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这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政治基础、经济保障与正确途径。

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

1.基本国情

国情:

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基本国情:

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核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

(1)从制度特征和历史方位看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几个字,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又实事求是地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

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国情:

新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只有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从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看国情:

醇厚中和、刚健自强

第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第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第四,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4)从“总量”与“人均”看国情:

人口大国面临“除法的尴尬”

“地大物博”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先天优势,但在“人口众多”面前立显尴尬。

是强国,也是弱国;是富国,也是穷国,这恰是中国的国情逻辑真相。

2.总体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原先是军事方面的概念。

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这里所说的战略,是指国家发展的全局的、总体的、长期的部署和谋划,主要包括战略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形成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等等。

(1)中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论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的辉煌图景:

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党。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党。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党。

2.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首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执政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最为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那么,加强党的建设则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关键抓手。

历史实践证明,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和总结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提高领导力、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党建设,特别是汲取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高度重视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

其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

再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今科学执政实践要求的必然抉择。

我国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一个矛盾的凸显易发期,发展中不仅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且更出现了种种失衡、失范和无序现象。

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全国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违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少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

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才能在深刻变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执政党建设是长期任务,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永恒主题。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第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政党,必然是一个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的政党。

回首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的探索、认识和掌握,始终贯穿其中。

历史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顺应了这一规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党必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讲经济篇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内涵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种依次更替的经济制度,即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制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目前世界上的经济体制主要有两种,即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通过市场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是人类通过计划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经济体制并非一成不变,同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体制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

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

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经济制度是本质的、稳定的,经济体制则是灵活的、可变的。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

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正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与市场经济根本对立,对于市场关系必须加以限制,使其逐步消亡;有人则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只有全面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两种观点从表面看是对立,但他们的思维逻辑却是完全一致的,即,或者是社会主义,或者是市场经济,二者必居其一。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片面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既非根本对立,也非水火不容,两者可以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取向

1.2009:

风景这边独好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巨浪滔天,中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全国上下共克时艰,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中国经济辉煌依然,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2010: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深水起航

2010年中国经济虽然已经走出了低谷进入复苏期,但宏观政策面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2010:

中国经济发展的“喜”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革和大调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酝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