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155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元月调研

理综化学试题

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含有氯化钙的融雪剂会加快桥梁的腐蚀

B.为使鲜花保鲜,可在箱内放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

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戴活性炭口罩的原理是吸附作用

D.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中的数字主要表示的是危险的级别

【答案】D

【解析】A.氯化钙为电解质,能与桥梁中的钢构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加快钢铁的腐蚀速率,故A正确;B.乙烯可催熟,高锰酸钾可氧化乙烯,可在水果箱内放入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可起到保鲜的作用,故B正确;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故C正确;D.危险化学品标志上的数字表示危险品类别,故D错误;故选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被称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但目前主要用于尖端领域,是因为其制备或冶炼的成本远高于铁或铝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C.用酒精灯加热铝箔可使铝箔熔化,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是因为构成铝表面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

D.胶体粒子的直径大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

【答案】D

【解析】A.制备或冶炼钛的成本远高于铁或铝,目前主要用于尖端领域,故A正确;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固体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会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B正确;C.用酒精灯加热铝箔至熔化,铝并不滴落,说明氧化铝没有熔化,即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故C正确;D.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故D错误;故选D。

3.苯氯乙酮是一种具有荷花香味且有强催泪作用的杀伤性化学毒剂,它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8H7OCl

B.在同一平面上的碳原子最多有8个

C.1摩尔苯氯乙酮最多可与3摩尔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不存在与它同一类别的同分异构体

【答案】C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注意把握原子共面、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类别要相同,即含有苯环和羰基。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olO2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0:

4NA

B.在标准状况下,1molSO3体积约为22.4 L

C.含1molFeCl3的饱和溶液最多可形成胶体粒子数为NA

D.1mol 葡萄糖与足量的钠反应能产生2.5molH2

【答案】D

【解析】A、氧气反应后的价态可能为-2价,还可能为-1价,故0.1mol氧气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不一定是0.4NA个,还可能为0.2NA个,故A错误;B、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体积,故B错误;C、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故含1mol氯化铁所生成的胶粒个数小于NA个,故C错误;D、葡萄糖是多羟基的醛,结构中含有5个-OH,故1mol葡萄糖能和5mol金属钠反应生成2.5mol氢气,故D正确;故选D。

5.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选项

离子方程式或实验操作与现象

评价

A

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

2 Fe2++2 Br-+2 Cl2=2 Fe3++4 Cl-+Br2

错误

B

向碳酸镁中加入稀盐酸:

 CO32-+2 H+=CO2↑+H2O

错误

C

将硫酸酸化的H2O2滴入Fe(NO3)2溶液,溶液变黄色

H2O2 的氧化性比Fe3+强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加入新制Cu(OH)2,煮沸,没有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Fe2++2Br-+2Cl2=2Fe3++4Cl-+Br2,评价不合理,故A错误;B.向碳酸镁中加入稀盐酸:

MgCO3+2H+═CO2↑+H2O+Mg2+,B判断正确,故B正确;C.溶液混合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也具有氧化性,对实验造成干扰,评价不合理,故C错误;D.向含H2SO4的淀粉水解液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煮沸,否则稀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干扰了检验结果,实验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硝酸银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

6.25℃时,将pH均为2的HCl与HX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两点:

c(X-)

a

C.稀释前,c(HX)>0.01mol/LD.溶液体积稀释到10倍,HX溶液的pH<3

【答案】A

【解析】A.盐酸是强酸,完全电离,HX为弱酸,部分电离,相同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HX溶液,HX浓度大,溶液稀释时,HX进一步电离,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于盐酸的离子浓度,所以a、b两点:

c(X-)>c(Cl-),故A错误;B.盐酸是强酸,完全电离,HX为弱酸,部分电离,相同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HX浓度大,溶液稀释时,HX进一步电离,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于盐酸的离子浓度,溶液的导电性:

a<b,故B正确;C.HX为弱酸,pH=2时,c(HX)>0.01mol/L,故C正确;D.HX为弱酸,溶液稀释时,HX进一步电离,pH=2的HX,稀释10倍,HX溶液的pH<3,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强弱电解质溶液稀释时的pH、浓度变化,注意加水促进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

本题的易错点为B,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好,酸溶液中,pH越大,离子浓度越小。

7.m、n、p、q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p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m、n、q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B.氢化物的沸点:

 q>n>m

C.离子半径的大小:

 q>n>p

D.m 与q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B

【解析】m、n、p、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n3-与p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知n为N元素,p为Mg元素,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则可知m、q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5-2=11,m的原子序数小于N,则m为C,q为Cl元素,由以上分析可知m为C、n为N、p为Mg、q为Cl元素。

A.由以上分析可知m、n、q一定是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B.N的非金属性较强,对应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比范德华力强,则氢化物沸点比HCl高,且C对应的氢化物不一定为最简单氢化物,如为较为复杂的烃,沸点可比氨气的高,故B错误;C.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半径的大小:

 q>n>p,故C正确;D.m为C、q为Cl元素,都为非金属,m与q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故D正确;故选B。

8.铝氢化钠(NaAlH4)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还原剂。

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氢化钠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注:

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Na2Al2SixO8)沉淀。

(1)铝硅酸钠(Na2Al2SixO8)可以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其组成,形式为________。

(2)“过滤I”中滤渣主要成分有________(写名称)。

向“过滤I”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I”的另一产物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这种产物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电解II”是电解Na2CO3溶液,原理如图所示。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铝氢化钠遇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每产生1mol气体转移电子数为______。

【答案】

(1).Na2O·Al2O3·2SiO2

(2).铝硅酸钠、氧化铁(3).OH-+HCO3-=CO32-+H2O(4).AlO2-+HCO3-+H2O=CO32-+Al(OH)3↓(5).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氯化氢能够破坏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6).4CO32-+2H2O-4e-=4HCO3-+O2↑(7).NaAlH4+2H2O=NaAlO2+4H2↑(8).NA

【解析】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由流程可知,加NaOH溶解时Fe2O3不反应,由信息可知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过滤得到的滤渣为Fe2O3、铝硅酸钠,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Al(OH)3,过滤II得到Al(OH)3,灼烧生成氧化铝,电解I为电解氧化铝生成Al和氧气,电解II为电解Na2CO3溶液,结合图可知,阳极上碳酸根离子失去电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氧气,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

(1)铝硅酸钠(Na2Al2SixO8) 可以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Na2O·Al2O3·2SiO2,故答案为:

Na2O·Al2O3·2SiO2;

(2)根据上述分析,“过滤I”中滤渣主要有铝硅酸钠、氧化铁。

向“过滤I”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HCO3-=CO32-+H2O、AlO2-+HCO3-+H2O=CO32-+Al(OH)3↓,故答案为:

铝硅酸钠、氧化铁;OH-+HCO3-=CO32-+H2O;AlO2-+HCO3-+H2O=CO32-+Al(OH)3↓;

(3)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使铝更容易与氮气反应,故答案为:

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4)由图可知,阳极反应为4CO32-+2H2O-4e-═4HCO3-+O2↑,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故答案为:

4CO32-+2H2O-4e-═4HCO3-+O2↑; 

(5)铝氢化钠(NaAlH4)遇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H4+2H2O=NaAlO2+4H2↑,根据方程式,NaAlH4中H由-1价变成0价,H2O中H由+1价变成0价,每产生1mol 氢气转移电子1mol,故答案为:

NaAlH4+2H2O=NaAlO2+4H2↑;NA。

9.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

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Fe3O4,经由热化学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制H2的过程如下:

(1)过程I:

2Fe3O4(s)

6FeO(s)+O2(g)△H=+313.2kJ/mol

①过程I需要将O2不断分离出去,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该反应已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标号)。

a.容器内气体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都不再改变

b.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密度变大

c.向容器中通入N2,Fe3O4转化率不变

d.缩小容器容积,O2(g)浓度变大

③在压强p1下,Fe3O4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甲所示。

若将压强由p1增大到p2在图甲中画出p2的α(Fe3O4)~T曲线示意图。

___________

(2)已知H2的燃烧热是285.8kJ/mol,则液态水通过过程II转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其他条件不变时,过程II在不同温度下,H2O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α(H2O)~t曲线如图乙所示,温度T1、T2、T3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4)科研人员研制出透氧膜(OTM),它允许电子和O2-同时透过,可实现水连续分解制H2,工作时CO、H2O分别在透氧膜的两侧反应。

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CO在________侧反应(填“a”或“b”),另一侧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高Fe3O4的转化率

(2).ab(3).

(4).3FeO(s)+H2O(l)=H2(g)+Fe3O4(s)△H=+129.2kJ/mol(5).Tl>T2>T3(6).其他条件相同时,图像斜率Tl>T2>T3,即反应速率Tl>T2>T3,而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Tl>T2>T3(7).b(8).H2O+2e-=H2+O2-

【解析】

(1)过程Ⅰ:

2Fe3O4(s)⇌6FeO(s)+O2(g)△H=+313.18kJ•mol-1。

①将O2分离出去,平衡正向移动,目的是提高Fe3O4的转化率,故答案为:

提高Fe3O4的转化率;

②a.容器内只有氧气,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氧气的浓度不变,则平衡时气体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正确;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相当于体积减小,容器内气体密度变大,正确;c.向容器中通入N2,容器的体积增大,氧气的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Fe3O4 转化率增大,错误;d.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缩小容器容积,O2(g)浓度不变,错误;故选ab;

③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平衡逆向移动,Fe3O4的转化率降低,所以图像为:

,故答案为:

...............

(3)T 1>T2>T3;初始压强相同,浓度相同,图像斜率T 1>T2>T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说明T 1>T2>T3,故答案为:

T 1>T2>T3;其他条件相同时,图像斜率Tl>T2>T3,即反应速率Tl>T2>T3,而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Tl>T2>T3;

(4)本实验利用水制取氢气,H2O 得电子生成H2和O2-,O2-通过OTM 进入b 侧,所以H2O在a 侧,CO在b侧反应,a 侧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e-=H2+O2-,故答案为:

b;H2O+2e-=H2+O2-。

10.氰化钠是一种剧毒物质,工业上常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处理废水中的氰化钠。

硫代硫酸钠的工业制备原理为:

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用该原理在实验室制备硫代硫酸钠,并检测氰化钠废水处理排放情况。

I.实验室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制备Na2S2O3

(1)实验中要控制SO2生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后,c中先有淡黄色浑浊产生,后又变为澄清,此浑浊物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结束后,在e处最好连接盛__________(填“NaOH溶液”、“水”、“CCl4”中的一种)的注射器,接下来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最后拆除装置。

II.氰化钠废水处理

(5)已知:

a.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

b.Ag++2CN-==[Ag(CN)2]-,Ag++I-=AgI↓,AgI呈黄色,且CN-优先与Ag+反应。

实验如下:

取20.00mL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示剂,用1.00×10-4mol/L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1.50mL。

①滴定时1.00×10-4mol/L的标准AgNO3溶液应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盛装;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②处理后的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_______(填“是”或“否”)。

【答案】

(1).控制反应温度或调节酸的滴加速度

(2).安全瓶,防止倒吸(3).S(4).NaOH溶液(5).打开K1关闭K2(6).酸式滴定管(7).滴入最后一滴硝酸银溶液,出现黄色沉淀,且半分钟内沉淀不消失(8).否

【解析】【实验一】a装置制备二氧化硫,c装置中制备Na2S2O3,反应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b为安全瓶作用,防止溶液倒吸,d装置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1)实验中要控制SO2生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控制反应温度、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调节酸的浓度等,故答案为:

控制反应温度、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调节酸的浓度;

(2)由仪器结构特征,可知b装置为安全瓶,防止倒吸,故答案为:

安全瓶,防止倒吸;

(3)二氧化硫与硫化钠在溶液中反应得到S,硫与亚硫酸钠反应得到Na2S2O3,c中先有浑浊产生,后又变澄清,此浑浊物为S,故答案为:

S;

(4)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还有残留的二氧化硫,为防止污染空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再关闭K2打开K1,防止拆除装置时污染空气,故答案为:

NaOH溶液;关闭K2打开K1;

【实验二】(5)①硝酸银溶液显酸性,应该用酸式滴定管盛装;Ag+与CN-反应生成[Ag(CN)2]-,当CN-反应结束时,滴入最后一滴硝酸银溶液,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半分钟内沉淀不消失,说明反应到达滴定终点,故答案为:

酸式滴定管;滴入最后一滴硝酸银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半分钟内沉淀不消失;

②消耗AgNO3的物质的量为1.5×10-3L×0.0001mol/L=1.50×10-7mol,根据方程式Ag++2CN-=[Ag(CN)2]-,处理的废水中氰化钠的质量为1.50×10-7mol×2×49g/mol=1.47×10-5g,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为

=0.735mg/L>0.50mg/L,处理后的废水未达到达到排放标准,故答案为:

否。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物质含量测定等,关键是对原理的理解。

本题的易错点为(5)②的计算判断,注意根据方程式Ag++2CN-=[Ag(CN)2]-计算出氰化钠的含量与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11.氮、磷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有重要作用。

(1)基态磷原子价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为___________。

(2) 元素B、N、O 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3) 食品添加剂NaNO2中NO2-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写1种)。

(4)N2H4 是火箭的燃料,与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它在常温常压下是液态,而氧气是气态,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5)磷化硼是一种耐磨涂料,它可用作金属的表面保护层。

磷化硼可由三溴化硼和三溴化磷于高温下在氢气中反应合成。

①三溴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三溴化硼键角是___________。

②磷化硼晶体晶胞如图所示:

 其中实心球为磷原子,在一个晶胞中磷原子空间堆积方式为________,磷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_,该结构中有一个配位键,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是___________。

己知晶胞边长a p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则磷化硼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③磷化硼晶胞沿着体对角线方向的投影(图中虚线圆圈表示P 原子的投影),用实线圆圈画出B 原子的投影位置(注意原子体积的相对大小)。

______

【答案】

(1).

(2).N>O>B(3).sp2杂化(4).SO2、O3(5).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O2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强(6).三角锥形(7).120°(8).面心立方最密堆积(9).4(10).B(11).

(12).

【解析】

(1)P为15号元素,基态磷原子价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为

,故答案为: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 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N的2p为半充满状态,均为稳定,第一电离能大于O,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B,故答案为:

N>O>B;

(3) 食品添加剂NaNO2中NO2-中心原子N与2个原子相连,孤对电子对数=

(5+1-2×2)=1,采用sp2,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SO2、O3,故答案为:

sp2杂化;SO2、O3;

(4)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O2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强,导致在常温常压下N2H4是液态,而氧气是气态,故答案为:

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O2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强;

(5)①三溴化磷分子中磷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4,P原子按sp3方式杂化,有一对孤电子对,所以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三溴化硼分子中硼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3,B原子按sp2方式杂化,没有孤电子对,所以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结构式为

,键角是120°,故答案为:

三角锥形;120°;

②根据磷化硼晶体晶胞结构图,在一个晶胞中磷原子空间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晶胞中磷原子和硼原子都是4个,B的配位数为4,则P的配位数也为4,该结构中有一个配位键,B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是B。

晶胞中磷原子和硼原子都是4个,则晶胞的密度=

=

g/cm3,故答案为: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4;B;

③根据磷化硼的晶胞结构图,沿着体对角线方向的投影为

(图中虚线圆圈表示P 原子的投影,实线圆圈为B 原子的投影,其中P原子半径比B大,故答案为:

12.1923 年,在汉阳兵工厂工作的我国化学家吴蕴初先生研制出了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案,并于1926 年向英、美、法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申请专利。

这也是历史上,中国的化学产品第一次在国外申请专利。

以下是利用化学方法合成味精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氨基酸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标号)。

A.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B.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

C.氨基酸都有两性D.氨基酸都难溶于水

(2)化合物I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

(3) F 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由B 生成C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

(4) 写出由A 生成B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要求的B的同分异构体共有20种。

写出任意两种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①结构中含有六元环

②能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

③lmol 该物质与足量金属Na反应能够生成0.5molH2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写出以丙酸(CH3CH2COOH) 和甲醇为原料(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合成丙氨酸(

)的线路。

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2-氨基-1,5-戊二酸或α-氨基-1,5-戊二酸或谷氨酸(3).羧基、酯基(4).加成反应(5).

(6).

(7).

【解析】

(1)A.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正确;B.自然存在的氨基酸是α—氨基酸,合成的氨基酸不一定是α—氨基酸,错误;C.氨基酸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具有两性,正确;D.氨基和羧基都是亲水基团,碳原子数较少的氨基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