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07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鹂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鹂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鹂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鹂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鹂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鹂教学设计.docx

《黄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鹂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鹂教学设计.docx

黄鹂教学设计

《黄鹂》教学设计

陆海霞2006年9月20日

【教学设想】

学情分析:

新接高二电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兴趣不浓,师生互动很难,每堂课都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花心思,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简单说明:

【课件封面】

1.用flash制作成全景动画----桂林山水;

2.动听的牧童短笛音乐;

3.动态的文本。

【主页面内容设计】

第一课时

听读课文-----解剖结构;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鉴赏语言;

第三课时

 研读课文-----探讨主旨

本文的内容并不艰深,因此,当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2、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语言表达效果

一、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黄鹂的优美诗句

投影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  牧《江南春绝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各种情感,读起来是如此的美,这得归功于语言。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提示学习重点,进入主画面。

二、文本探究

品读课文,鉴赏语言(体味、欣赏、学习、模仿本文精彩的语言)

学生分组研读、探究。

先自主品味,做记录;再小组交流,组间交流;最后展示成果。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独立思考5分钟——组员交流——组间交流——展示)

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1、关键语段之修辞品味;

( 要求学生带着感情齐声朗读倒数四个自然段。

教师一起跟读。

朗读完毕,教师简要评价。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

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多种修辞手法,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形容词、动词的妙用:

①品味

形容词的精确运用和四字词语的语言表达效果。

密(换成浓如何)柳长堤,茂(换成别的词语怎么样)林修(换为长可以吗)竹,桑(水、稻)田苇泊。

通过替换比较,加大了对同义词的辨析训练,也体会到了推敲炼字的重要。

句式特点:

这些都是四字词语,整齐,朗朗上口,假如把它们换成:

这里到处都是柳树,竹林,水田,芦苇荡,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啦。

动词的妙用:

在书中找出“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几个词语。

得出结论:

这当中,啸、游、走、排四个字凝练,可以说是出神入化,点睛之笔。

②仿写创造

(板书)鹰(击)长空                   马(奔)辽原

龙(腾)深渊                   蝶(戏)花丛

3、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①品味

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如:

“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语言鲜活,不呆板。

②仿写创造

三、延伸训练

要求:

续写短文《蜘蛛》要求语言凝练,句式整句和散句相结合,错落有致,工整中求变化,能托物言志更好。

四、小结

散文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托物言志,语言为中心服务,课后继续品读课文,找出言志的语句或段落,为下节课做准备。

 

 课堂练笔

1、仿写题

仿照划线句子的特点,再写两个短语。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2、续写题

要求:

续写短文《蜘蛛》要求语言凝练,句式整句和散句相结合,错落有致,工整中求变化,能托物言志更好。

蜘蛛

有些蜘蛛喜欢在树林间织网,但是风雨一来,它的网就会破损,而不得不重新织。

有些蜘蛛喜欢在屋檐下张网,由于屋檐的遮蔽,除非有大的风暴,那网是不易损坏的。

更有些蜘蛛爱在室内织网,它们选择人们不太注意的角落,织起小小的网,尽管外面疯狂雨骤,它总是无忧无虑。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第一次认识北郊中学的同学,很高兴。

因为原来我工作的江阴青阳中学,是与你们学校同一年验收省重点中学的,应该说我与北郊中学还有点缘份;其二,昨天我到你们的校园走了一趟——我看到了柳树,她虽然叶已落了,色也褪了,但看到他,我还是想起了柳絮飘飞的情景,我想:

春天,柳树下会飘飞着的一首首优美的诗;我还看到了花,她们虽已经枯萎了,但从枯叶中我还是读到了她们争奇斗艳的风姿,我想:

春天,他们的枝头会绽放着一支支动人的歌。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困扰着我——一个普通的校园,为什么给人一种惬意和舒畅的感觉呢?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什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一篇课文,是很开心的事。

今天我们要研讨的课文是——黄鹂,她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黄莺,本文的作者是孙犁。

二、引用诗句

引导:

你们学过哪些写黄鹂的诗句?

回忆后,导入——在我的心里,下列诗句是写黄鹂的佳句。

出示下列投影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  甫《绝句》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  牧《江南春绝句》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  殊《破阵子》

思考:

这些诗中的黄鹂的生活状态怎样?

你是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明确——生活得自由欢畅,可以从“鸣”、“争”、“啼”、“一两声”等词中感受到。

探究:

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欢畅的黄鹂放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景中去写的?

明确——美丽的春景之中,可以从“翠柳”、“暖树”、“绿映红”、“日长飞絮轻”等语句中感受到。

总结: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读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种景物一体的和谐之美。

下面我们来研究今天要学的课文,看看文中的黄鹂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三、研读课文

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注出表现黄鹂的生存环境和形色神态的语句。

出示下列投影

地 点生 存 环 境形 色 神 态

1.学生自由交流。

2.讨论、小结有关黄鹂的材料,按照“地点”——“生存环境”——“形色神态”的顺序完成表格。

地 点生 存 环 境形 色 神 态

阜  平丛林、阳光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  岛林林深密幽静追逐逗闹

枪口之下一去不返

鸟  市玩弄之中焦黄羽毛、凄惨

江  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全部美丽

3.引导:

请大家他细研讨一下这五幅画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后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

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

假如文章只有这样五幅画面,那么,从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鹂生存环境不同,呈现出的形色神态也截然不同。

作者写作此文要表现怎样的主旨?

讨论得出:

呼吁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直接表露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齐读!

4.引导:

至此,我们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在写黄鹂时插入关于海鸥的一段材料。

讨论得出:

这是类比,因为黄鹂曾有过与海鸥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导:

可是,文章并没有到23节就结束,请大家齐读§24和§25,看看对本文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讨论后总结:

呼唤为各种美的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读到这里,我们懂了,文中的黄鹂,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阅读方法指导

到这里,我们还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

这种品文体情的过程,称为主观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主观性阅读——只是注重了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上没有考虑作品以外的因素。

(即“品文体情”)

而读文学作品,单单品文体情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这种知人论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实证性阅读。

投影下列资料:

实证性阅读——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的写作背景等因素的阅读。

(即“知人论世”)

1.引导: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看看这以后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新的认识。

投影下列材料:

作 者 介 绍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现、当代作家。

他的《荷花淀》、《嘱咐》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写完《铁木前传》后,他因病再也不写小说了。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49岁。

知人论世

●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受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厌倦了。

                                                ——孙 犁《 文 虑 》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

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

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孙 犁《说赵树理》

2.引导:

读完这两段文字,联系文中黄鹂的遭遇,看看作者还有怎样的寄寓呢?

讨论得出:

作者还在呼唤要为一切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极致而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这篇文章中的黄鹂还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艺术的象征。

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 黄 鹂 》

五、总结

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紧扣黄鹂的生活环境和形色神态间的关系,告诉人们:

景物一体的和谐,是事物达到美的极致的前提。

从美学角度看,和谐是一种极致的美——黄鹂与环境是这样,我想:

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学的美也是如此。

当然比这种自然的极致更美的是创造极致的人。

附:

板书设计

黄  鹂

                     孙  犁

美的事物

 象                      有了优美的环境,

黄  鹂        一切人才      

                         征                     才能发挥到极致。

艺    术 

黄鹂图片

添加时间:

2006-4-1219:

21:

32

黄鹂属黄鹂科,又叫黄莺。

夏季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和四川等地区繁殖,为夏候鸟。

冬前飞往印度和马来西亚过冬。

在台湾、海南和昆明等地为留鸟。

黄鹂自古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是家庭饲养的上乘鸟类之一。

  一、形态特征

  黄鹂鸟的全身长约25厘米。

雄鸟的羽毛为金黄色,并有光泽;雌鸟羽色黄中带绿。

头部两侧有通过眼周而直达枕部的黑纹,翼和尾的中央呈黑色。

幼鸟头部无黑纹,腹部有黑色条纹,这种条纹要到幼鸟三岁时才能逐渐消失。

  二、生活习性

  黄鹂鸟为树栖性鸟类。

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它在大自然中,可消灭许多害虫,特别在育雏期间,大量捕食食梨星毛虫、蝗虫、蛾子幼虫等。

黄鹂的繁殖期是每年的5~7月,多在高大的阔叶树枝端筑巢,巢由麻丝、棉丝和棉布、草茎等物构成。

巢呈深杯状,外形精巧,悬挂在细树枝上,犹如摇篮一样,十分美观。

每窝产蛋2~4枚,蛋壳表面带有玫瑰色斑点。

四、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

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

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本文就写于此时。

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象征什么?

答:

共同点:

不懂要让黄鹂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

不同点:

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

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

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

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

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

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