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答案:
B
2.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应对其施加保护。
下面关于基因库的相关说法欠妥当的是( )
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基因库
B.种群越小,基因库越不稳定
C.基因突变能丰富基因库的容量
D.引种能丰富基因库的容量
答案:
D
3.人工选择能选育出良种,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解析:
无论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必须建立在生物之间有性状差异(通过变异),并且被选择性状可以遗传的基础上。
答案:
B
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
物种间必然存在隔离,不管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导致的结果是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使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很大,地理隔离是一个量变过程,只有足够长的时间后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
D
5.下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物种形成的范畴
B.图中A表示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析:
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产生较大差异进而形成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而在可遗传变异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答案:
D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
D
7.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全部个体为杂合子,雌雄个体数量相当。
已知隐性基因纯合致死。
观察群体中隐性基因的淘汰过程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应该是( )
解析:
假设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为A、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群体都是Aa,并且aa致死,则Aa×Aa后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存活,然后再进行随机杂交,AA个体比例越来越大,隐性基因频率越来越小,但是不会在10代之内变为0。
答案:
B
8.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D.生物进化的过程,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
C
9.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构成,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多倍体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特殊方式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②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
物种是指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它可由多个种群组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渐变式和爆发式两种,其中多倍体的形成为后者,一般情况下物种形成过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
B
10.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
A.该物种没有变异
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
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
解析: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只生存了极短时间就灭绝的原因是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
答案:
C
1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③⑤D.④⑤
解析:
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
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故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意味着没发生生物的进化,故④⑤是正确的。
从题干信息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得不出“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论。
没有出现哪种类型的个体被淘汰,得不出“发生了自然选择”的结论。
答案:
D
12.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4分)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2)判断b和c是两个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出现了 。
(3)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物种b的 。
(4)如果b过度繁殖,将会导致 加剧。
(5)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 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 的结果。
(6)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 的多样性。
解析:
(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是否出现了生殖隔离。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后代个体增多,资源相对匮乏,生存斗争加剧。
(5)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说明基因M更能适应环境。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6)同种生物中存在不同的个体,反映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
(1)种群 基本单位
(2)生殖隔离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
(5)M 自然选择
(6)基因
14.(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弱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15.(14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填编号)。
A.共同进化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VaVb
VaVa
VbVc
VcVc
VaVc
A种群/个
200
50
100
150
100
B种群/个
0
120
200
50
80
(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 。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解析: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这两则材料中的相似事件都是种群之间无法产生可育后代,即发生了生殖隔离。
(3)自然选择使生物发生定向进化。
(4)种群中个体数量减少,种群的基因库也随之减小。
(5)Va的基因频率是该种群中Va的数量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值,即(200+50×2+100)/[(200+50+100+150+100)×2]×100%≈33%。
(6)B种群缺少VaVb基因型的个体,基因多样性明显低于A种群。
答案:
(1)种群
(2)D
(3)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或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的基因型)
1.为什么说个体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认识生物界最直观、最具体的对象是生物个体,因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体现在个体上的:
繁殖、遗传和变异都发生在个体上。
因此,达尔文视生物个体为进化的基本单位,认为自然选择作用的是个体,进化表现为个体在遗传组成和性状上的改变。
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理由如下。
(1)就原核生物和无性繁殖的真核生物来说,来自同一亲本的无性繁殖系是由遗传上相同的个体组成的,同一克隆内的个体之间没有遗传差异,自然选择作用的是无性繁殖系。
(2)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个体,这是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父母双方。
但是就一个种群来说,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库)却可以在传宗接代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自然选择作用的是种群,本质上是种群基因库。
也可以这样理解:
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归还给基因库。
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
2.遗传漂变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在群体遗传学中,把由于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例如,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的频率为1%,如果这个种群有100万个个体,含这种基因的个体数就有成千上万个。
如果这个种群只有50个个体,那么就意味着只有一个个体具有这种基因。
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
一般来说,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
可见遗传漂变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
一个迁入新生境的种群,如果初始数量较小,种群基因频率很可能因遗传漂变发生变化,造成与原来所在种群的差异,可见遗传漂变在进化上有重要作用。
3.自然选择的类型
根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情况,可以把自然选择分为稳定性选择、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三种类型。
稳定性选择 就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
这种类型的选择大多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种群中,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种群的基因型组成更加趋于纯合。
例如,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
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比较特殊的;而在存活的麻雀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
这表明离开常态型的变异个体容易被淘汰。
单向性选择 是在种群中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从而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逐代增加,而它的等位基因频率逐代减少,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会使变异的范围逐渐缩小,种群的基因型组成趋于纯合。
单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种群中,例如,桦尺蠖的黑化现象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
分裂性选择 就是把种群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大为减少。
这种类型的选择也是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原来的生存环境分隔为若干个小生境,或者当种群向不同的地区扩展时,都会发生分裂性选择。
以一对等位基因来说,AA和aa可能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小生境,而Aa的表现型可能对这两种小生境都不适应,这样,在这两种小生境中,交配繁殖可能都发生在基因型为AA或aa的个体之间,而具有杂合基因型(Aa)的个体在这两个种群中会逐代减少并且趋于消失。
克格伦岛上的昆虫只有残翅(无翅)和翅特别发达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昆虫则逐渐被淘汰,可以说就是分裂性选择的结果。
4.物种的概念及鉴定标准
任何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归属于一个物种。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但是不能因此而理解为物种是人为制定的单位。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鉴定物种的标准包括形态学标准、遗传学标准、生态学标准和生物地理学标准等。
在分类学上主要以形态学标准为依据,通过比较形态上的相似程度来鉴定。
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主要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
凡属于同一个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此外,有时还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生态学标准)、分布范围是否一致(生物地理学标准)作为鉴定的依据。
5.共同进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为了反驳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写了一本叫作《互助论》的书,书中列举了许多种间互助互利的事实。
例如,蚂蚁能保护蚜虫,蚜虫分泌的汁液给蚂蚁提供营养物质;蜜蜂与开花植物的关系不仅是互利的,也是相互适应的。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达尔文生存竞争说的一种补充。
20世纪70年代,共同进化(也称协同进化)一词开始使用,但是定义并不一致。
有人将它定义为“在进化过程中,每种基因型的适合度依赖于群体密度和物种本身的遗传组成以及与之相作用的物种。
”又有人更明确地指出,协同进化应该是在两个或多个物种中,每一物种遗传组成的改变是对另一物种遗传改变的回应。
意思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彼此作为回应而特异地、相互依赖地发生演化。
不久人们便认识到,上述观点是针对单独的一对物种来说的,而在自然界,大多数物种要与各种各样的猎物或捕食者发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情形要比最初定义的情形复杂得多。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物种的进化都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这个背景。
环境的变迁并不完全是来自环境自身的原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种进化的影响;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也在进化。
这样,共同进化这一概念就不再局限在物种之间,也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D.物种分化
【解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C
2.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
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 )
A.1/25 B.1/50
C.1/100 D.1/200
【解析】 “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由此可以判断囊性纤维原性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基因型为aa,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为1/10000,由公式(p+q)2=p2+2pq+q2可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100=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1/50,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只有与Aa的个体婚配才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1/50=1/200。
【答案】 D
3.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C.无法判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生物个体存在生殖隔离,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判断一个新物种的主要标准。
【答案】 B
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解析】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即变异。
变异频率的高低可能与环境中的某种因素有关,但变异的方向与环境无关。
环境对变异的作用是选择,这种作用是定向的。
环境选择对环境适应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的个体。
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选项A、B、D都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符。
C选项中狗坚硬的牙齿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答案】 C
5.鉴定牧场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 )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
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隔离
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解析】 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算两个物种。
【答案】 C
6.现代生物进化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并进行了重要修正。
其中最重要的修正是( )
A.摈弃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B.以“基因传递的相对差异”解释适应与选择
C.以快速进化和进化停滞观点修正匀速、渐变进化的观点
D.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
【答案】 B
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包括( )
A.生物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可以遗传的
B.各种生物的数量一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接近的
C.各种生物的基因库的组成在生存斗争中发生变化
D.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性,而适应性在自然选择中被积累
【答案】 C
8.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达尔文是从个体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选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D正确。
【答案】 B
9.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解析】 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答案】 D
10.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地理隔离有利于生殖隔离的形成,但有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c与d虽然没有地理隔离,却可能因为二者之前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生殖隔离;b和d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可能不再是同一物种;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若c和d未形成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答案】 B
11.
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
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解析】 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可以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正确;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B正确;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属于自然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正确。
【答案】 C
12.
在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突变成为基因B,其后若干世代繁殖过程中,B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B.B纯合子及杂合子的存活率高于b纯合子
C.若干世代后该物种演变成了一个新物种
D.B基因的产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基因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