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3906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轮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传衍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

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两者联系:

(1)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地理隔离量变

2、隔离

生殖隔离质变

注:

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2、含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

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异样自养

厌氧需氧无性有性单细胞多细胞

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2013北京卷)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由于长舌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使长舌蝠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A、C、D均可推断出来;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适应的生物,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由题目无法判断。

【试题评价】此题考察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2013天津卷)4.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

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错误;乙地

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

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

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配合从表中获

取信息的能力检测,难度适中。

(2013山东卷)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C

【解析】此为山东卷选择题的压轴题,难度较大,思考的空间很大,会用掉考生较多的时间。

其实最为选择题,应使用技巧解决问题,可以节约时间。

首先,高清楚四条曲线的含义并与题干中一一对应好,然后在下手解决,会事半功倍的。

起点处的值为1,应当是很清楚的,这很重要。

曲线Ⅰ为一直线,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变,群体稳定,应是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随机(自由)交配且无选择因素,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化。

曲线Ⅳ对应的值,符合y=(1/2)x函数曲线,即Aa连续自交后代中杂合体的频率。

所以曲线Ⅳ为连续自交时的曲线。

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因素发生,基因频率都不变。

这样,从图中可以读出A、B正确,D也正确,所以选C.那么,另两条曲线的对应关系就不要分析了。

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

C项为什么错呢?

Aa自交得到的Fn中纯合体比例为1-(1/2)n,Fn-1中纯合体的比例为1-(1/2)n-1,二者的差值为1/2n,不是(1/2)n+1.

真正计算明白是较费时的。

随机交配一代,和自交一样,F1中AA:

Aa:

aa=1:

2:

1,淘汰aa后,Aa占2/3,Ⅱ与Ⅲ在此处相交于一点。

继续随机交配,F2中AA:

Aa:

aa=4/9:

4/9:

1/9,淘汰aa后,Aa占1/2.在随机交配,F3中AA:

Aa:

aa=9/16:

6/16:

1/16,淘汰aa后,Aa占2/5。

所以随机交配并逐带淘汰隐性个体对应曲线Ⅱ。

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出曲线Ⅰ对应随机交配,曲线Ⅳ对应连续自交。

显然曲线Ⅲ对应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遗传学分离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跳跃性强,计算量大,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要求高,不愧为最后一道生物选择题的分量。

但回过头来看,依然是考查了最基本的知识点,信息量大成为最大的障碍。

(2013海南卷)15.果蝇长翅(V)和(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

v2=4%,则v=20%,V=1—v=80%,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

vv=0.22=0.04、Vv=2×0.2×0.8=0.32、VV=0.82=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为:

800个、6400个和12800个。

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

V=(800×2+6400)/(4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0.9,因此A正确,B错误。

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50%,因此C、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有关计算,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3江苏卷)

12.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

【解析】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由自然选择决定,B错误;黑猩猩和人类的DNA相差(100-99.01)=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正确;大猩猩和人类相差1.1%,大猩猩和非洲猴相差1.24%,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D错误。

【试题评价】此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知识及理解,并且对识图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有一定要求,难度适中。

(2013上海卷)22.某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7,第36个月时,基因a在种群中的频率为

 

A.0.2B.0.3C.0.4D.0.6

【答案】D

(2013上海卷)

(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8分)

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2年后的结果如表3。

 

31.调查植物多样性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____。

32.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通过比较这些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方面的证据。

3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__________。

A.物种均匀度指数越来越低B.物种丰富度指数越来越低

C.多样性指标越来越高D.多样性指数越来越低

E.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34.利用本研究中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__________。

31.样方法种群

32.物种生物化学

33.E

34.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2012广东卷)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012江苏卷)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

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B.孟德尔C.拉马克D.摩尔根

2.不是拉马克观点的表述是(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至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3.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3600人,褐眼人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

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B.0.36和0.64

C.0.50和0.50D.0.82和0.18

4.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

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B.49%、42%C.49%、9%D.42%、58%

5.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

C.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不同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6.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动物

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

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大和小的两种草履虫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C.

②④D.

③⑤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③

9.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测最有可能的是()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

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二、非选择题

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

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

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    ,使得不同的种群      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   。

(3)这一事实说明:

       隔离会导致       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

2.下图所示为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过程。

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河东河西的自然环境不同,由原物种甲进化为乙、丙两物种的外部条件是

和,内部因素是。

(2)河东的乙物种迁移到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融合为同一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其内部原因是,外界原因是。

(3)迁移到河西的乙物种经一定时期后却进化为丁物种,那么,由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的条件是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A5.D6.B

7.B

解析:

此题是一种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真正理解,以及对达尔文的学说与拉马克的学说的区别是否清楚。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的第

点的含义是与之矛盾的。

点的含义实质上是说变异都是适应性的,也就是定向的,这与拉马克的理论是一致的,而且也与题目中第④项是一致的。

这样排除

和④,即可把②③⑤组成答案而选择B项,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清楚第

项的含义。

8.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B

解析: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物种的一部分。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先有地理隔离,然后才有生殖隔离。

10.D

解析:

原始生命诞生后,逐步进化成原始的异养厌氧型的原核生物,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分化出了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约15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真核生物。

二、非选择题

1.

(1)自然选择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基因库生殖隔离

(3)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必要条件

2.

(1)自然条件不同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

(2)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和种群各自的基因库不同生殖隔离

(3)环境条件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