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83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高效教案

第一单元新闻聚焦

1消息二则

课题

消息二则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作品和作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表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厘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厘清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难点

把握消息的写法特点,感受作者表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歌。

只要一想到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万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吧。

用有感染力

的语言再现

渡江战役的

场景,激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学生叙述自己了解的关于毛泽东的资料。

2.老师用PPT展示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简要了解毛泽

东及其作品。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一方面构建长江防线,一方面大搞“和平”阴谋,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激烈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

介绍背景,帮

助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字词归纳

展示PPT,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摧枯拉朽(xiǔ)芜湖(Wú)荻港(Dí)督战(dū)溃退(kuì)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

①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②抵抗:

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

③歼灭:

消灭(敌人)。

④击溃:

打垮;打散。

⑤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⑥业已:

已经。

⑦督战:

监督作战。

⑧泄气:

泄劲。

⑨摧枯拉朽: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⑩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引导学生

认识、理解

课文中的

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教师指定两名学生尝试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并进行点评。

3.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巡回查看指导,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教师指导】新闻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相当于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

二十日午夜,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

二十日夜起,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占领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发电时止,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的东路军,至发电时止,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

路线。

4.渡江战役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今天再来读毛泽东当年写的这两篇消息,你们有何感受?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总结)

【示例】①从这两则关于渡江战役的消息,我读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读出了一代伟人的万丈豪情与必胜信念,读出了共产党改天换地的斗志与决心。

历史告诉我们: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②学习了这两则新闻,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看到了正义的战争的力量。

我深刻地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③那段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通过这两则消息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师小结】大家都说得非常好。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写得大气磅礴,充满胜利的豪情。

虽然这两则消息涉及的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两则消息时,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那种威武气势。

老师引导

学生通过

阅读课文,

圈点勾画

新闻六要

素,从整体

把握新闻

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观看今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

2.再读课文,试厘清文章的结构。

第2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两则新闻概括了新闻六要素,了解了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厘清、品析这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和语言,学习并体会新闻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概括上节课

内容,引出本

节课内容。

研读赏析

(一)新闻的结构

过渡语:

同学们,在分析这两篇新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新闻的结构。

(PPT展示)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

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对消息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主体,随在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根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件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或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请学生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右侧边栏的批注,仔细体会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的特点及作用。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PPT出示如下问题,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明确。

1.说说电头有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和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这则消息的导语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这则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它的主要事实。

3.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正面描写: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侧面烘托: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生再读课文,PPT出示如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

“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消息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它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

导语是开头两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它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是什么?

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这几个层次之间是怎样紧密地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部分:

从“二十日夜起”到文章结尾。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章结尾)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方式:

①时间上的衔接: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②渡江部队的衔接: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③内容上的衔接:

第二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与“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衔接。

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都是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因此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进入高潮。

教师讲解

新闻的结

构,然后在

此基础上

以教师提

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

合作探究,

深入厘清

两则新闻

的结构及

内在的逻

辑联系。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找出文中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特点的语句,并作简要赏析。

2.根据所学知识写一则发生在身边的新闻。

这两则消息铿锵有力、短小精悍。

它们带领我们重回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同仇敌忾、所向披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两则消息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所以我讲授时,第一则新闻侧重于让学生学习并体会新闻的结构特点,第二则新闻侧重于让学生们体会新闻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构思行文之妙。

这样的处理,避免了讲授的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1.【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诗文名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菩萨蛮·黄鹤楼》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七律·登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