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677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docx

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答案详解教师版15页

2020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押题卷

历史押题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ー、选择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

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

这表明西周分封

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

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遍布东西南北,而且很多封地都在边远地带,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故A项正确;分封制最终导致分裂割据,排除B项;基本确定中国疆域从秦统一开始,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分封制是历史趋势的产物,排除D项。

故选A。

2.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

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

B.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C.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

D.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邦建立西汉是依靠“人力”竞逐,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而东汉的建立者并非出自于竞争,而是依靠谶纬,或者说是“刘姓”而来,政权的合法性需要新的说法,故而诞生了“天命兴汉”这种说法。

据此正确答案应该为C项。

A项与试题内容无关,错误;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故B项错误;“天命兴汉”是东汉的说法,不能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所以D项错误。

3.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

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

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答案】A

【解析】“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

4.下图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答案】D

【解析】概括图表可知,中央机构中没有宰相,同时设置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朝时期,故D项正确。

图表没有唐朝的”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故A项错误。

宋朝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故B项错误。

元朝设中书省,故C项错误。

5.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

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

6.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并不是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就是“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7.《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

“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中方让出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传教士传教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可知中国让出的是领事裁判权,即英国取得治外法权,故A项正确。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与材料领事裁判权不符,排除B。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与材料强调领事裁判权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传教士传教权,而是强调领事裁判权,排除D。

8.“于是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也渐渐张目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了。

这个变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

”这种现象

A.说明鸦片战争促使传统儒学思想不断瓦解

B.体现了甲午战争后部分国人的觉醒

C.反映出洋务派企图以新工具来守护旧理论

D.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潮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是西化的日本打败了传统的中国,这使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使传统儒学思想瓦解,排除A项;洋务运动并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9.晚清中央和各地方设具有传习性质的工艺局,其中直隶各属传习工场艺徒人数达2712人。

直隶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据此可知

A.政府行为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B.满足中国抢占国际市场的需求

C.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到来D.近代企业带有传统官营的色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工艺局毕业工徒”来看,晚清时期政府推动了工厂的建立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推动作用。

A正确;此时中国尚不能维护国内市场,更不用提及抢占国际市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时中国处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清政府已被推翻,C错误;工艺局有官办色彩不能代表整个近代企业都带有官营的色彩,D错误。

故选A。

10.1923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上海收到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国民党过去在反封建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

由此可推知

A.中共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右倾现象B.共产国际干涉破坏中国革命

C.中国国民党存在着改组的必要性D.大革命有走向失败的必然性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说明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此之前不注重发动人民群众,中国国民党存在着改组的必要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鲍罗廷的看法是正确的,不能反映共产国际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排除B项;大革命的失败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1.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战端一开,地无论南北,人无论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8月,毛泽东说:

“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日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

这表明

A.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消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民主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蒋介石、毛泽东的讲话都体现了抗战时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都应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表明民主主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的是针对抗战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二者的共识,‘分歧消除’的说法以偏概全,A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错误;依据时间“1937”年并结合抗战过程可知,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C错误。

故选D。

12.据统计,1953年地质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分别增加10倍至23倍,钻探增加10倍,坑探增加20倍,槽探增加23倍,普查面积增加10倍,以后几年又逐年增多。

这一举措

A.促成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B.反映地质工作是中国工业化建设核心

C.旨在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D.表明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存在急躁冒进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1953年地质、钻探等工作的工作量比195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结合当时的国家状况可知,地质等工作的工作量提高是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为了适应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不涉及地质、钻探等工作,A错误;“地质工作是中国工业化建设核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错误;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工人为了工业化建设作出的努力,不是急躁冒进的行为,D错误。

故选C。

13.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表。

由此可见当时

A.信访内容多与党和政府的政策及阶段性中心工作相关

B.来信来访是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C.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D.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从1951—1954年的信访内容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多与党的政策法令及各项中心工作密切相关,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唯一渠道”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与表格时间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我国信访制度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制度。

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建立了专门处理群众信访的机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

苏格拉底回应说:

“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

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

”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经过反思后”“最好的论点”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故C项正确。

A项所述与智者学派观点一致,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

材料强调苏格拉底的认为理性才是道德领域中真理的最后裁决,而不是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强调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故排除。

15.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人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

这里的“革命”是指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价格革命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B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排除D。

16.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批准。

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

这体现了英国政体的哪一原则

A.议会至上B.分权制衡C.有限君权D.责任内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首相提出议会休会,却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

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可知,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政府的方案需要被议会批准,材料体现的是被英国国王批准。

D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内阁需要对议会负责,没有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B错误;材料主体是内阁与议会,而不是君主权力的大小,C错误。

故选D。

17.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

“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A.颁布《社会保险法》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C.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D.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同时满足救济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的是以工代赈,所以D项正确;颁布《社会保险法》意在缓和劳资矛盾;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是为了解决产销矛盾;整顿银行金融系统是为了恢复金融秩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目“最能体现”要求,是错误的。

18.有学者认为:

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

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

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

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

19.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D两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该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加强。

20.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解析】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

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

ニ、非选择题:

共60分。

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5分。

21.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但因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封闭、内向、保守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遂产生深远的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三,藩中平南王尚之信降,粤东底定。

康照二十二年六月,清廷统一台湾。

浙、间、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展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

康照二十三年九月,康照帝以有益“闽粤边海民生”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贾易。

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春》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加以提防。

——樊树志《国史概妥》

(1)据材料,分析康熙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其着眼点。

(9分)

(2)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调整的脉络、特征。

(6分)

【答案】

(1)背景:

海禁加剧清初经济萧条;粤台局势日趋稳定;地方官员的开禁请求;康照帝思想的转变。

着眼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9分)

(2)脉络:

封锁海疆(海禁)——多口通商——单口通商。

(6分)

【解析】

(1)背景:

依据材料一“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海禁加剧清初经济萧条;依据材料一“粤东底定……清廷统一台湾”可知粤台局势日趋稳定;依据材料“浙、间、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展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可知地方官员的开禁请求;依据材料“康照帝以有益‘闽粤边海民生’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贾易”可知康熙帝思想的转变。

着眼点;依据材料“闽粤边海民生”“海外贾易”可知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2)脉络:

依据材料一“清初海禁政策”“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从封锁海疆、多口通商和单口通商回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

“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

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

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

……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

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以上均摘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阅读上述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

两国形成如此外交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分)

【答案】

(1)影响:

推行“冷战”政策。

(3分)

(2)原因:

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

两国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12分)

【解析】第

(1)问,结合材料中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作答。

1946年,他就强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

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

(2)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苏联为了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

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传统国际秩序的本质是将建立在西方这一“地方性”的政治经验和价值判新等推广至全球,构筑由单一霸主国家主导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

然而,随着西方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数百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旧逻辑越来越无法与新格局相适应,国际秩序的转型成为历史必然。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挑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也就具有了时代必要性。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是要输出中国模式或让中国取代西方,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目标。

它强调全球治理在认可价值多元和价值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共生、包容共进”,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议题。

(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炼的论题予以阐述。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1)议题:

时代发展推动人类命共同体的提出。

(2)阐释:

国际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使权力分配呈现多维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交往频繁;全球挑战日益凸显,人类命运趋向统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不合理。

国内: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等外交策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潜力会架起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理解之桥搭建不同意识形态融通对话的平台,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解析】依据材料“随着西方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西方数百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旧逻辑越来越无法与新格局相适应”并结合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本着和平共处的发展原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目标,可见时代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总结。

例如:

论题:

时代发展推动人类命共同体的提出论证:

国际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使权力分配呈现多维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交往频繁;全球挑战日益凸显,人类命运趋向统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不合理。

国内: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实现中国梦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等外交策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