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72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 地球的结构 省优获奖教案.docx

14地球的结构省优获奖教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 书: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什么叫地震波?

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

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 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师提问:

什么叫地壳?

地壳的厚度怎样?

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

师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

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 书:

(二)地幔

师(提问)

(1)什么叫地幔?

厚度怎样?

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

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

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

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

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

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 书:

(三)地核

师提问:

什么叫地核?

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

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

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

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

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

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

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 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

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 书:

(二)水圈

师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提问:

什么是生物圈?

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

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

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

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过程、方法:

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外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养成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教师:

搜集相关的岩石标本、课件、相关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

采集岩石标本,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哪些?

投影: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生地核、地幔、地壳。

师很好。

你知道吗?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祖国的宝岛台湾在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白垩纪(1亿年前),与祖国大陆是连为一体的。

当今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态各异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物质运动与能量循环,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板 书:

第二章 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过渡)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推进新课

师(课件展示“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了解氧、硅、铝、铁等主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然后指图强调)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生阅读教材P30第一段文字。

板 书: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师么是矿物?

矿物就是矿产吗?

生物是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不是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

师回答得很好。

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矿物在地球上分布十分广泛,到处可以看到,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列举回答)我们吃的盐,用的石油、天然气、黄金、镁矿石等。

师很好。

矿物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大多数矿物以什么形式存在?

石油、天然汞呢?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什么?

生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

石油、天然汞是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师正确。

矿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几十种,请阅读教材的小栏目“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师常见的金属矿物有哪些?

生常见的金属矿物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金属矿可进一步划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等。

师对,常见的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石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磷石等。

关于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三类岩石,我们将在下面重点学习。

你能辨认出是哪一种矿物吗?

课件展示:

常见的矿物

生石英、金刚石、方解石。

师非常好。

能告诉同学们你辨认的根据是什么吗?

生形态、颜色、透明度、光泽等。

师(强调)不同的矿物,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等多不相同。

刚才我们看到的石英晶体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它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用途广泛,如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石英(二氧化硅)。

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可以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投影:

学生用约1分钟的时间速读表格,了解常见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

莫式硬度计(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等级)简表

矿物名称

等级

简要说明

滑石

多为乳白色块状,指甲能轻易地在其上划出痕迹

石膏

2

多呈白色束状集合性晶体,指甲能较容易地划出痕迹

方解石

3

多为透明或半透明晶体,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

萤石

4

常为多种颜色的半透明晶体,小刀可以轻易地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磷灰石

5

小刀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长石

6

一般小刀很难刻划,但玻璃可以在其上刻划出痕迹

石英

7

能够在玻璃和普通钢铁上刻划出痕迹

黄玉

8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石英上刻划出痕迹

刚玉

9

多为晶体,宝石类矿物,能在黄玉上刻划出痕迹

金刚石

10

自然界最硬的矿物,宝石,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

分组实验,全班分为甲、乙两组,教师提供矿物及相关的物品。

甲组: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Fe3O4)与赤铁矿(Fe2O3)。

乙组:

实验二,有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常见矿物,你如何将它们快速地区别开来?

(学生分组活动,合作讨论、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

甲、乙两组代表回答:

甲组:

①从颜色上来看,磁铁矿是黑色,赤铁矿是红褐色。

②从对磁铁有反应上看,磁铁矿可以被磁化,赤铁矿不能被磁化。

乙组:

从颜色、形状、硬度等方面可以将它们快速区别开来。

师你们的结论很正确,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整合知识: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板 书:

(二)岩石

生展示课前采集到的岩石标本,学生传看、观察。

师谢谢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岩石标本,自然界中的岩石种类很多,形态各异,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请大家先来欣赏老师搜集到的岩石标本。

(展示三大类岩石标本,并用多媒体展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

投影:

师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实际的标本,及刚才看到的图片,完成下表。

投影:

岩石种类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生读教材P31~33的相关内容,观察讨论,同位合作填表。

师指导学生,并检查做题情况。

投影:

岩石类型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岩浆活动

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侵入岩:

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

具有气孔等构造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那么三类岩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件显示:

岩浆岩的形成动画

师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我国许多著名山岭,如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多由花岗岩组成;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

常见的有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

流纹岩在我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分布很广。

玄武岩多气孔,这是识别玄武岩的重要标志,玄武岩分布广泛,海洋几乎全部为它所盖。

课件显示:

沉积岩和化石的形成模拟动画

岩层示意图

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

师仔细观察动画,了解沉积层岩的形成过程,思考并回答:

(1)沉积岩有哪些突出的特征?

(2)什么是化石?

形成化石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回答:

(1)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足迹等的总称。

形成化石的主要条件:

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碳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师(强调)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根据岩层和化石可以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如:

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因此,沉积岩能很好地反映地球的历史。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形成的沉积岩也不同。

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

投影:

生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师回答得很好。

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先的结构成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投影: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师变质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生高温、高压的作用下。

师正确。

常见的变质岩是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来的?

生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石英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片麻岩。

师回答得不错。

地壳的物质组成学完了,这部分内容你掌握了吗?

投影:

(学生单独回答)

1.读“岩浆岩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处常见的岩石是:

①,②。

(2)就形成条件的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区别?

2.作为重要建筑和装饰材料的花岗石和大理石在成因上分别属于岩和岩。

参考答案:

1.

(1)侵入岩 喷出岩

(2)从形成条件上来看,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逐渐冷却形成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而成的。

从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一般分布在地下,喷出岩分布在地表。

2.岩浆 变质

(承转)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5亿年的漫长历史。

在这45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板 书: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师什么是地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生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师不错。

地质循环有哪些影响?

生在地质循环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地质循环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态,使地表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师对。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有些高山被夷为平地,有些地方则隆起成为高山。

如: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地质循环使得地壳表面形态不断变化,那么组成地壳的岩石也会相互转化吗?

生会。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石灰岩、页岩、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它们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变质岩,这说明岩石是可以转化的。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三大岩石是怎样转化的呢?

板 书:

(二)岩石的转化

课件显示:

“三类岩石转化循环图”

生结合教材P33~34的文字,认真观看动画,并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单独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说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生1岩浆岩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师回答得很好!

大家看动画,因地壳上升和剥蚀作用而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下,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并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师已经生成的岩石,又是如何形成变质岩的呢?

生2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

师不错。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如此周而复始,地壳中的岩石就这样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中。

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岩石转化循环动画,绘制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同桌之间协作,绘制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

可能有:

课件显示:

图①

图②

图③

师同学们画得很好,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尽可能画出更多的图来。

投影:

完成图中内容:

(1)在图中方框内填出岩浆和三大岩石的名称。

(2)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 ;

B ;

C ;

D 。

(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参考答案:

(1)左:

上是岩浆岩,下是岩浆;右:

上是沉积岩,下是变质岩。

(2)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

课堂小结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