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669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docx

《燃烧爆炸学》复习题V101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题

重编V1.01(以完善空白处)

BY肖楚阳

一、名词解释:

1、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发光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2、爆炸—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3、火灾——凡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都称为火灾。

4、燃点——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

5、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近火源时产生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6、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7、爆炸危险度——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

即:

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

8、反应当量浓度——爆炸性混合物中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恰好能发生完全反应时可燃物质的浓度。

9、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10、爆炸极限——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11、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12、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同下);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13、沸溢火灾——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种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油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从而引发火灾。

14、喷溅火灾——当储槽内有水垫时,上述沸腾温度比储槽温度低的可燃液体,或者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可燃液体的分馏产物,将以对流的方式使高温层在较大深度内加热水垫,水便气化产生大量蒸汽,随着蒸汽压力的逐渐增高,达到蒸气压力足以把其上面都油层抛向上空,而向四周喷溅。

而引起火灾。

15、感应期(诱导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者着火点之后,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者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

16、爆炸威力指数——是反映爆炸对容器或建筑物冲击度的一个量,它与爆炸形成的最大压力有关,同时还与爆炸压力的上升速度有关。

17、自燃——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1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19、高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全部冷凝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20、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二、填空题:

1、我国消防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2、火灾探测器有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感光火灾探测器等。

3、爆炸可分为三类:

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4、灭火器上标注的“MF2”,其中M代表灭火器、F代表干粉灭火剂、数字2代表灭火

剂重量或容积,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5、燃烧的危害主要是其燃烧产物,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气体、热量和可见烟。

6、已知苯的燃烧热为328×104J/mol,则其热值为4.21×107J/kg。

7、常用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开口式和闭口式两种方法。

8、常用的灭火方法有隔离法、冷却法、抑制法和窒熄(隔绝空气)法等。

9、水具有很好的灭火效能,其灭火机理是:

冷却作用、隔离空气、机械冲击作用。

10、泡沫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A、B类火灾。

不能用于扑灭沸点很低的水溶性有机溶剂类火灾。

11、常用的气体灭火剂有二氧化碳灭火剂、1211灭火剂、四氯化碳灭火剂等。

12、可燃性气体具有燃烧爆炸性,扩散性,可压缩性和膨胀性,带电性,毒害性,腐蚀性等特性。

13、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划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是指闪点<28℃的液体;乙类是指28℃≤闪点<60℃的液体;丙类是指闪点高于60℃的液体。

14、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产生,二是避免燃烧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

15、A类是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金属火灾属D类火灾。

16、防火防爆安全装置主要有阻火装置、泄压装置和指示装置等.

17、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的燃烧属扩散燃烧,可燃液体燃烧属蒸发燃烧,木材和煤的燃烧属分解燃烧,金属的燃烧属表面燃烧。

18、火灾的发展过程分为酝酿期;发展期;全盛期;衰灭期。

19、最小点火能指的足能引起爆炸件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火花能量。

最小点火能数值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20、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中毒;缺氧、窒息;烧伤致死;吸入热气。

21、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阻止第一过程的出现,限制第二过程的发展,防护第三过程的危害。

22、一级可燃气体是指爆炸下限<10%,低闪点液体是指闪点低于-18°C。

三、选择题

1.以下燃烧定义正确的是物质的( )。

A.氧化反应B.放热的氧化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D.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

2.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 )。

A.着火B.闪燃C.火灾D.自燃

3.着火源是指具备一定( )的能源。

A.温度B.热量C.温度和热量D.能量

4.下列关于自燃特征的正确说法是( )。

A.无需着火源作用B.无需明火作用C.无需加热D.无需氧化剂作用

5.油脂滴落于高温暖气片上发生燃烧现象是属于( )。

A.着火B.闪燃C.自热自燃D.受热自燃

6.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7.解释燃烧实质的现代燃烧理论是( )。

A.分子碰撞理论B.燃烧素学说C.过氧化物理论D.链式反应理论

8.油脂接触纯氧发生燃烧属于( )。

A.着火B.闪燃C.受热自燃D.自热自燃

9、下列____自燃不是由发酵热蓄积引起的自燃。

A.稻草 B.树叶 C.麦芽 D.硝化纤维

10、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属____液体。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1、下列物质爆炸危险度最高的是____。

A.氢气 B.苯 C.汽油 D.乙炔

12、.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照____被分为6组。

A.最大试验安全间隙 B.最小点燃电流 C.MESG和MIC D.引燃温度

13、下列粉尘中,____的粉尘不可能发生爆炸。

A.生石灰B.面粉C.煤粉D.铝粉

14、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____。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15.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2.5%时不会发生燃烧,是说明燃烧的( )。

A.必要条件B.充分条件C.一般条件D.综合条件

16.在建筑火灾的发展过程中,轰燃发生于( )。

A.初起期B.发展期C.最盛期D.减弱期

17.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 ),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由它造成的。

A.二氧化碳B.一氧化碳C.硫化氢D.烟

18.防火技术采取通风良好的措施是为了消除( )。

A.氧化剂B.可燃物C.着火源D.降温

19.甲级生产的车间建筑耐火等级应( )。

A.1~2级B.3~4级C.4~5级D.不限

20.规定电石库距离锻工、铸工等产生火花的车间需30m以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为了( )。

A.消除着火源B.消除可燃物C.避免燃烧条件的相互作用D.消除氧化剂

21.储存闪点低于-18℃的可燃液体的库房属于( )。

A.甲级储存B.乙级储存C.丙级储存D.丁级储存

22.气焊施工现场的乙炔瓶与火源的距离不得少于( )。

A.5mB.10mC.15mD.20m

23.可燃液体的危险等级按( )分类。

A.自燃点B.着火点C.闪点D.挥发性

24.煤堆在空气中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属于( )。

A.受热自燃B.自热自燃C.着火D.闪燃

25.下列火灾探测器中属于接触式探测器的是( )。

A.感烟式探测器B.感光式探测器C.图像式探测器D.光电式探测器

26.( )灭火剂已被发现对大气的臭氧层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A.二氧化碳B.四氯化碳C.泡沫D.卤代烷

27.化工原料电石或乙炔着火时,严禁用( )灭火器扑救。

A.干粉B.干沙C.四氯化碳D.二氧化碳

28.非接触式火灾报警器是根据( )进行探测的。

A.烟气浓度B.烟气成分C.光学效果D.烟气流速

29.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不得采用( )进行扑救。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二氧化碳灭火器D.干沙

30.下列不属于清洁阻燃剂的是( )。

A.磷系阻燃剂B.成炭型阻燃剂C.含卤阻燃剂D.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31.氧气瓶直接受热发生爆炸属于( )。

A.物理性爆炸B.化学性爆炸C.爆轰D.殉爆

32.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33.可燃性混合物燃爆最剧烈的浓度是( )。

A.爆炸下限B.爆炸上限C.爆炸极限D.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34.化工厂火炬的燃烧是属于( )。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喷流式燃烧D.紊流式燃烧

35.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小,其爆炸危险性越大,是因为( )。

A.爆炸极限越宽B.爆炸上限越高

C.可燃物稍有泄漏就有爆炸危险D.少量空气进入容器就有爆炸危险

36.混合物的标准自燃点是指在( )浓度时的自燃点。

A.爆炸下限B.爆炸上限C.爆炸反应当量D.爆炸极限

37.化学性爆炸可称为( )。

A.燃烧B.自燃C.瞬间燃烧D.着火

38.焊补空汽油桶发生爆炸属于( )。

A.物理性爆炸B.爆轰C.殉爆D.化学性爆炸

39.可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其爆炸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40.燃气系统保持正压生产的作用是( )。

A.防止可燃气体泄漏B.防止空气进入燃气系统C.保持压力稳定D.起保温作用

41.可燃固体按( )进行分类。

A.自燃点B.着火点C.闪点D.是否受热有熔化过程

42.可燃液体发生闪燃时,其持续燃烧时间不足____s.

A.5B.10C.15D.30

43.提高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含氧量,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是( )。

A.爆炸上限提高B.爆炸下限降低C.爆炸上限降低D.无显著变化

44.若对产生可燃粉尘的生产装置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时,应使装置中实际氧含量比临界氧含量低( )

A.10% B.20% C.30% D.40%

45.化工厂的防爆车间采取通风良好的防爆措施,其目的是( )。

A.消除氧化剂B.控制可燃物C.降低车间温度D.冷却加热设备

46.化工厂的燃气系统着火时,应立即关闭截门,其目的是( )。

A.消除可燃物B.消除氧化剂C.消除着火源D.降低系统压力

47.可燃液体的闪点越高,则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

A.越大B.越小C.无关D.无规律

48.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生产车间,属于( )。

A.甲类生产B.乙类生产C.丙类生产D.丁类生产

49.灭火技术措施采取隔离法的作用是( )。

A.消除氧化剂B.消除可燃物C.消除着火源D.降低温度

50.燃料容器、管道直径越大,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51.可燃粉尘的粒径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52.下列属于可燃固体燃烧方式是( )。

A.扩散燃烧B.动力燃烧C.表面燃烧D.混合燃烧

53.可燃气体的危险等级按( )分类。

A.爆炸极限B.爆炸上限C.爆炸下限D.爆炸反应当量浓度

54.降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其爆炸极限范围( )。

A.变窄B.变宽C.无关D.无规律

55.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 )表示。

A.爆炸上限B.爆炸下限C.爆炸反应当量浓度D.爆炸极限范围

56.提高着火源的能量,会使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

A.变宽B.变窄C.无关D.无规律

57.下列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反应当量浓度,正确的是( )。

A.25.5%B.29.5%C.32.5%D.46.5%

58.乙烷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下列浓度正确的是( )。

A.1.38%B.2.38%C.3.38%D.5.38%

59.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压力(初始温度为27℃,初始压力为0.1MPa,爆炸温度为2411K)应为( )。

A.0.59MPa B.0.69MPa C.0.89MPa D.12.69MPa

60.火炸药爆炸事故发生爆轰时的传播速度可高达( )。

A.每秒数米B.每秒数十米C.每秒数百米D.每秒数千米

61.电灯泡同时放热发光,但不属于燃烧,因为它是( )。

A.氧化反应B.物理反应C.分解反应D.物理化学反应

62.可燃气体的火灾属于( )火灾。

A.B类B.D类C.A类D.C类

63.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则发生着火的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64.下列与空气接触能发生化学自燃的物质有( )。

A.活泼金属B.黄磷C.金属碳化物D.金属粉末

65.锅炉爆炸属于( )。

A.化学性爆炸B.物理性爆炸C.爆轰D.殉爆

66.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物,包括可燃物热解和燃烧产生的气相产物,如未燃燃气、水蒸气、CO2、_及其他有毒或有腐蚀性的气体。

  A.水B.COC.N2D.臭氧

67.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上限越高,则燃爆危险性越大,是因为( )。

A.爆炸极限范围越宽B.爆炸下限越小

C.少量可燃物泄漏则有爆炸危险 D.少量空气进入容器管道内则有爆炸危险。

68.可燃性混合物的惰性介质含量越高其爆炸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无关D.无规律

69..控制生产粉尘爆炸的主要技术措施是____。

A.扩大粉尘扩散范围B.控制火源C.适当增湿D.消除粉尘

70.爆炸性物质发生爆轰时,引起另一处爆炸性物质爆炸的现象称为( )。

A.燃爆B.爆燃C.爆炸D.殉爆

四、简答题:

1、简述火灾探测的原理?

火灾探测器有哪几种类型?

答:

利用传感器感受火灾中的物理特征(如烟、温、光、火焰辐射、气体浓度等),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的处理作出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并显示火灾发生的地点、部位。

火灾探测器是能对火灾参数(如烟、温、光、火焰辐射、气体浓度等)响应,并自动产生火灾报警信号的器件,按照响应火灾参数的不同,火灾探测器分成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感光火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声音探测器五种基本类型。

2、简述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

注:

此题答红色标记处即可

答:

  

(1)消除着火源。

可燃物(作为能源和原材料)以及氧化剂(空气)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因此,消除着火源是防火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

火灾原因调查实际上就是查出是哪种着火源引起的火灾。

  消除着火源的措施很多,如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a、接地避雷、静电防护、隔离和控温等。

  

(2)控制可燃物。

消除燃烧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如消除火源,均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如果采取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二个条件,则更具安全可靠性,例如在电石库防火条例中,通常采取防止火源和防止产生可燃物乙炔的各种有关措施。

  控制可燃物的措施主要有:

以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材建筑房屋;降低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如在车间或库房采取全面通风或局部排风,使可燃物不易积聚,从而不会超过最高允许浓度;防止可燃物的跑、冒、滴、漏,对那些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的物品,加以隔离、分开存放等等。

  (3)隔绝空气。

在必要时可以使生产置于真空条件下进行,或在设备容器中充装惰性介质保护。

如水人电石式乙炔发生器在加料后,应采取惰性介质氮气吹扫;或在检修焊补(动火)燃料容器前,用惰性介质置换;隔绝空气储存,如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等等。

  (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

设置阻火装置,如在乙炔发生器上设置水封回火防止器,或水下气割时在割炬与胶管之间设置阻火器,一旦发生回火,可阻止火焰进入乙炔罐内,或阻止火焰在管道里的蔓延。

在车间或仓库里筑防火墙或防火门,或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不使形成新的燃烧条件,从而防止火灾范围扩大

3、燃烧产物的构成?

分析和研究燃烧产物的意义?

答:

(1)燃烧产物包括不能再燃烧的产物,以及还能继续燃烧的生成物。

(2)燃烧产物与灭火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它对灭火工作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1.有利方面

  

(1)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的惰性气体,如CO2、水蒸气等。

如果是室内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空气中的氧浓度相对减小,燃烧速度也会减慢,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

  

(2)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

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烟的这些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发展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2.不利方面

  

(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

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如CO、HCl、HCN、N0X。

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的功能作用:

这些气体妨碍人们的正常呼吸、逃生,也给消防人员的灭火工作带来困难。

  

(2)会使人员受伤。

燃烧产物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

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3)影响视线。

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影响人的视线。

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在浓烟中往往会辨不清方向,给灭火、人员疏散工作带来困难

  (4)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燃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

4、灭火剂的作用是什么?

常用灭火剂有哪些?

答:

灭火剂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终止。

常用灭火剂有水、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等。

5、预防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措施有哪些?

(一)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的选用及控制。

(二)防止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粉尘泄漏。

(三)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滞留。

(四)防止可燃粉尘的悬浮、飞散和堆积。

(五)限制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灭火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常用灭火方法有哪些?

答:

灭火的基本原理: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

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常用灭火方法有:

⑴窒息法——消除助燃物(氧化剂),如CO2灭火器,CCl4灭火器等。

⑵隔离法——消除可燃物。

如水墙,破拆,关闭燃料的阀门等。

⑶冷却法——消除着火源。

如水冷却。

⑷抑制法 —— 消除燃烧过程中的游离基

7、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压力温度燃气的种类及化学性质惰性气体及杂质燃气与空气混合的均匀程度点火源的形式、能量和点火位置

8、可燃液体燃爆危险性评价技术参数有哪些?

(一)饱和蒸气压力

(二)爆炸极限

(三)闪点

(四)受热膨胀性

(五)其它燃爆性质

(1)沸点

(2)相对密度

(3)流动扩散性

(4)带电性

(5)分子量

9、简述轻爆、爆炸、爆轰及其区别?

  答:

爆炸物质的轻爆变化速率为数十米至百米,爆炸时压力不激增。

爆炸物质的变化速度为每秒百米至千米,爆炸时仅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震耳的响声,有破坏作用;爆轰是突然升起极高的压力,其传播是通过超声波的冲击实现的,每秒可达数千米,这种冲击波能远离爆震发源地而存在。

并引起该处其他炸药的爆炸(殉爆),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10、简述发生粉尘爆炸的条件?

影响粉尘爆炸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

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影响粉尘爆炸的主要因素有颗粒度、挥发分、水分、灰分、粉尘浓度、火源强度。

11、简述木材的燃烧过程。

答:

木材开始受热时,先蒸发掉水分,析出不燃气体,以后外层开始热分解出可燃的气态物质,以氢气和甲烷气为主,同时放出热量,开始剧烈氧化,直至出现有火焰的燃烧。

当木材热分解完以后,有火焰的燃烧停止。

而进人木材的无焰燃烧阶段。

12、什么叫爆炸极限?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有哪些?

注:

此处只需答红色标注部分

(一)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

(二) 混合系的组分不同,爆炸极限也不同。

同一混合系,由于初始温度、系统压力、惰性介质含量、混合系存在空间及器壁材质以及点火能量的大小等的都能使爆炸极限发生变化。

一般规律是:

混合系原始温度升高,则爆炸极限范围增大,即下限降低、上限升高。

因为系统温度升高,分子内能增加,使原来不燃的混合物成为可燃、可爆系统。

系统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也扩大,这是由于系统压力增高,使分子间距离更为接近,碰撞几率增高,使燃烧反应更易进行。

压力降低,则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压力降至一定值时,其上限与下限重合,此时对应的压力称为混合系的临界压力。

压力降至临界压力以下,系统便不成为爆炸系统(个别气体有反常现象)。

混合系中所含惰性气体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混合系就不能爆炸。

容器、管子直径越小,则爆炸范围就越小。

当管径(火焰通道)小到一定程度时,单位体积火焰所对应的固体冷却表面散出的热量就会大于产生的热量,火焰便会中断熄灭。

火焰不能传播的最大管径称为该混合系的临界直径。

点火能的强度高、热表面的面积大、点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不等都会使爆炸极限扩大。

除上述因素外,混合系接触的封闭外壳的材质、机械杂质、光照、表面活性物质等都可能影响到爆炸极限范围。

 

13、按可燃物火灾分几类?

在扑救B类火灾时要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注:

此处只需答红色标注部分

(一)火灾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

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