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580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A.社会经济形态B.专制集权的程度

C.地方行政组织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2.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D.行政机构设罝由繁到简

3、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5、“(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B.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

C.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D.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

6、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

A.增强责任意识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限制权力滥用

 7、 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说道: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据此可知罗马法的发展是因为()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认同B.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C.罗马的扩张与各民族的融合D.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8、 任免指按法律规定,任命或免去某人所担任某项职务的行为。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以下任免权使用准确的(  )

A.英国的国王可直接任免驻外国大使    B.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任免内阁

C.美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任免大法官D.德意志帝国皇帝可直接任免帝国宰相

 9、 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

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

“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

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

”这部宪法(  )

A.是美国克服联邦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B.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

C.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D.受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10、 有人把中国唐朝专制主义下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联邦制度下的三权分立进行比较,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的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归属

C.两者都体现了中央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两者都体现了专制主义,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11、《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12、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纺织组等

神州女校

上海

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数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

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3、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14、某条约规定:

“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下列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

D.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5、恩格斯曾经说: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他所说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16、史学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

“客观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法国无产阶级政党不成熟

B.巴黎公社领导者没有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社会发展没有达到要铲除资本主义的水平

17、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

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

军警驱赶示威妇女

A.“打倒战争!

”“要面包!

B.“打倒资产阶级!

”“打倒战争!

C.“要和平!

”“要社会主义!

D.“要面包!

”“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18、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9、邓小平说: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这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身份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20、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21、“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从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

”其主要背景是:

(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22、“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不结盟政策

23、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

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  )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24、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

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25、对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2

+10.7

-5.8

-17.8

A.其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其强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其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1分)其理由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1分)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揣惧者”?

(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分)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分)其设置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分)

 

28、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的设置主要经历了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

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

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

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初探》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

(3分)

3.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新的发展。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有何启示?

(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旧秩序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新秩序会自动生成,更不能说明世界秩序将终止于此。

“冷战”终结的不是一个权力的时代,而是权力的格局。

正基于此冷战”之后依然是冲突,权力之后依然是权力。

多极格局确立恰恰受到诸多不穗定因素制约,使其必经曲折过程。

“地缘政治变动此起彼伏,民族主义如燎原之火,民族分裂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沉渣泛起”。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世界格局转变的漫长性、复杂性和过渡性。

材料二 由于苏联在战后相当长时间里,未能适应战后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没有改革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致使其经济在后期逐步陷入停滞,并影响到东欧国家发展,与西方国家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失敗。

……美国的相对衰落、德日的崛起、西欧联盟进展,导致西方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西方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力量的相对均衡,形成经济上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导致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不可逆转。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第三世界已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国家集团(新生力量),他们有的已成为地区大国,并有发展成为世界一极的潜力。

这种情况直接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文亚《浅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回答“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一种怎样的态势。

(2分)根据材料分析影响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因素。

(2分)

2. 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的“不平衡”和一个“新生力量”的含义。

(4分)

3.你认为“冷战”后出现多极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历史答案

1、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D

D

A

A

C

D

C

B

B

A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C

A

D

A

B

D

B

D

C

A

C

C

二、材料题

26.

答案:

1.措施:

废丞相,分散相权。

理由: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

内阁。

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3.变化:

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本原因:

皇权专制。

4.原因:

快速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专制。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专制制度。

27.

答案:

(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全面抗日战争、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

(2)图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3)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

努力: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28.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议制民主,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广泛性,公民大会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特点:

通过法律文件来确立民主政治;议会(国会)拥有立法权,并逐步健全议会民主制度;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

3.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等。

4.过程漫长、曲折前进,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时代性、阶级性。

(言之有理即可)

29.

答案:

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处于一种过渡时期,新的世界格局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形成,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因素:

地缘政治的变动,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泛起。

2.不平衡”:

苏联及东欧国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新生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

3.美国无力建立单极世界,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