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50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一: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

一、作代词

(一)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

1、学而时习之《论语》

2、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6、具答之。

《桃花源记》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

9、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

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桃花源记》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二、助词

(一)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4、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

3、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4、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

6、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时始掠也。

《满井游记》

(三)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四)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

1、何陋之有《陋室铭》

(五)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2、马之千里者。

《马说》

三、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其】

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

1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2其妻曰“君美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其夫呓语。

《口技》

4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6以其境过清《小石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例: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3.其中,其中的。

例:

①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例:

①其真无马邪?

《马说》

2.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3、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例: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4、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而】

一、用作顺接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泉香而酒冽;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

①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③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

①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满井游记》

③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二、用作转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②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③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④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以】

一、介词

(一)介词,凭,靠按照

例:

何以战介词,凭,靠《曹刿论战》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介词,凭,靠《曹刿论战》

虽不能察,必以情介词,按照《曹刿论战》

弗敢加也,必以信介词,按照《曹刿论战》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马说》

(二)介词,拿把用

悉以咨之介词,拿《出师表》

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拿《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介词,把《出师表》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把《曹刿论战》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小石潭记》

多以书假余介词,把《送东阳马生序》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醉翁亭记》

以衾拥覆介词,用《送东阳马生序》

(三)介词,因为

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出师表》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因为《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以中有足乐者介词,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岳阳楼记》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小石潭记》

夫不能以游堕事介词,因为《满井游记》

二、动词

例: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以为营中之事动词,认为《出师表》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认为《出师表》

不以疾也动词,认为,觉得《三峡》

以为妙绝动词,认为,觉得《口技》

三、连词

(一)表目的

例: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出师表》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来《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连词,来《出师表》

是①以先帝简拔②以遗陛下①介词,因为《出师表》

②连词,来

以告先帝之灵连词,来《出师表》

以彰其咎连词,来《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连词,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岳阳楼记》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来《鱼我所欲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用来《鱼我所欲也》

(二)表结果

例:

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以致《出师表》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出师表》

(三)相当于连词“而”

例:

计日以还连词,而《送东阳马生序》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小石潭记》

 

【于】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1、可译为“在”

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于厅事之东北角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于时冰皮始解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可译为“到”

例: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3、可译为“从”

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二、【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1、可译为“向”

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2、可译为“给”

例: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可译为“对”“对于”

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例:

所欲有甚于生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五、【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例: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乃】

一、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2表示出人意料。

译作“竟、竟然”。

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二、用于判断动词

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三、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译作“于是,就”。

例:

①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②乃入见。

《曹刿论战》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四、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虽】

一、即使

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虽有名马《马说》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虽然

例: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风力虽尚劲《满井游记》

三、虽与然连用,译为“虽然如此”“虽然这样”

例:

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为】

一、介词

1、介绍与行动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公输》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例: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语尾助词。

例:

何命焉为?

《公输》

【者】

一、代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或“……的事情”“……的东西”(初中阶段以译为“……的人”为主)

例:

1.京中有善口技者。

(代词,“……的人”)《口技》

2.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的方面”“优点”)《论语述而》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的人”)《马说》

二、助词,判断句的标志,不译,有两种情况:

1.……者,……也。

2.……,……者也

例: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

1.马之千里者。

译:

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

四、句尾语气助词,同“矣”“耳”等一起构成“者矣”“者耳”,表陈述或感叹语气,不译。

例:

1.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2.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且】

一、连词

1、连词,而且,并且:

例: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

2、连词,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连词,况且:

例: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将要,快要: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则】

一、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那么”。

例: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不效则治臣之罪。

《岳阳楼记》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设、如果”;

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虽然、但是”。

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4、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每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二、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子,其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与】

1、给(动词):

例: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3)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3、和、同、跟:

例:

(1)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4)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7)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8)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9)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10)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焉】

一、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三、代词,相当于“之”。

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四、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因】

一、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三、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

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四、连词,可译为“因此”。

例: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所】

一、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二、“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三、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

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四、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

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

水何澹澹。

《观沧海》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