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48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docx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

  篇一:

[第10讲]:

十五而有志于学课程的考试-80分

  [第10讲]:

十五而有志于学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2小题,总分:

40分)

  1.本讲认为,孔子写《十五而有志于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A.自我标榜

  b.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

  c.对后学人进行谆谆教诲

  D.为了流传后人

  2.“戒斗”处于人生()阶段。

  A.老年时

  b.壮年时

  c.少年时

  D.幼年时

  二、多选(共1小题,总分:

20分)1.

  本讲提到,立志于学的内容包括()。

  A.学礼制

  b.学孝悌

  c.学人文

  D.学知义

  三、判断(共2小题,总分:

40分)

  1.文章写到,六十而知天命。

  正确错误

  2.孔子认为,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得合道。

  正确

  错误

  篇二:

读书报告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报告

  学号:

20XX4017040

  10级财务管理(普通班)黄阳

  邮箱:

602090848@

  自从选修了老师的国学文化后,我对一些有关国学文化的书比较在意。

一日,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时,偶然看到鲍鹏山著作《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一来是对鲍鹏山先生有兴趣,二来是觉着书的标题特有意思。

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想通过这本书能真正深入了解被中华民族奉为圣人的孔子与一般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他的经历又是如何。

于是我便向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孔子无论是在道德教育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对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致后来孔子被奉为圣人,被乾隆皇帝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史上不断被推崇,虽然中间也有遭遇过各种挑战,但孔子及其思想依旧屹立着,孔子甚至于被神化,妖魔化。

然而在五四运动期间,孔子及儒家思想被新知识分子看成是腐朽文化的标志,被断定成阻碍中国前进的桎梏,以至于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孔子及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儒家思想平稳发展,孔子形象也逐渐正常化。

然而,十年动乱却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提出了严重的批判。

孔子和儒家思想再次被当成是中国的腐朽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并逐步得到发展。

如今,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又成为许多学者的议题。

对于其解释也有了更多版本。

为什么一个孔子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如此特殊的待遇呢?

为什么儒家思想被中华民族反反复复地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呢?

因此,鲍鹏山先生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从孔子一生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

  该书分为六章,以孔子的年龄为线索。

下面是该书的具体目录

  一、第一章十五志于学

  二、第二章三十而立

  三、第三章四十而不惑

  四、第四章五十而知天命

  五、第五章六十而耳顺

  六、第六章从心所欲

  下面我将就其中几个章节进行讲述,并对其中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观点。

还请老师点评。

  第一章十五至于学

  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在科举制还没有形成之前,一个人的出生门第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要想从政,他必须出身望门或者是官宦门第。

照这么说来,孔子的出身门第也算是不错的。

据史料研究,孔子是商王后代。

其祖先是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

微仲启死后,遵循商人传弟不传子的习惯,将王位传于微仲衍。

微仲衍死后将王位(:

十有五志于学读书心得500)传于宋湣公。

宋湣公有二子:

弗父何和鲋祀。

宋湣公原先想把位子传于弟弟炀公。

可是二儿子鲋祀不服,杀了炀公,推兄弗父何继位。

然而弗父何拒绝了。

他担心宫廷斗争再有家人流血,因此让国与弟鲋祀,自己为卿。

之后,子弗父何至其后代孔父嘉,共五代。

按周礼规定,族人出了五服就要别立宗族。

于是,孔父嘉“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这便是孔子姓的由来。

然而孔家一族之后因许多原因一直衰落。

孔父嘉被杀,儿子逃奔鲁国。

孔氏家族的贵族身份从此丢弃。

而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已经降为士,到了必须靠俸禄生存的地步。

叔梁纥以勇力著称,曾担任陬邑宰。

在其66岁之际,迎娶当时15岁的颜氏为妻。

在秋天,孔子出生。

然而一家支柱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当时颜氏亦才18岁。

从孔子家族的经历,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是贵族,但是是没落的贵族,已没有什么威望。

并且,孔子幼时贫穷,只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可以依靠。

孔子晚年回顾一生,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那么孔子又是学什么呢?

鲍鹏山先生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些。

一是谋生之学。

为了帮助母亲分担家里的负担,孔子幼时便学习下层人的谋生手段——鄙事。

二是谋仕之学——传统儒业,即“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三是大学之学,即是后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般人在家境不好,而且又遭人歧视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便只止步与学一些养家糊口的技术。

而圣人孔子不但学“鄙事”以为家里分忧,也学致仕之学,更惦记这天下苍生。

这便是为何孔子能成为圣人的原因之一了。

后人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孔子并不因为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

相反,他是坚强的。

首先是为家里、为母亲分忧,这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并且是基本要求。

其次,孔子还没忘记自己也是贵族,因此必须学致仕之学。

最后,孔子更是要学如何兼济天下。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每个人心中的高贵,在于人类自身的改造,而其最高境界,乃是至善!

正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孔子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

但看绝大多数人,又有谁能做到如此呢?

  本章重点阐明了孔子幼时“志于学”学什么的问题。

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什么感兴趣,知道该做什么,知道学什么,往往决定了这个人长大后,他能从事什么,对社会能做出什么。

而孔子便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明确的规划。

因此才会在通往自己的人生理想之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即使中途几次遭遇险境,甚至于生命遭

  受威胁,孔子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但我觉得这章在介绍孔子幼时的做法时,还缺少阐明孔子幼时是否得到了他人的帮助?

我们知道,一个小孩子也许聪明过人,知道自己长大后要干什么。

但是不管他再聪明,多聪慧,他都必须有人帮助他,必须有一些老师来辅助他。

刘备有桥玄为师,孙权幼时也有张昭教导。

而在这本书中,只强调了孔子自身是如何“志于学”的。

他将孔子过于看高。

孔子当时也只是个小孩,他不可能只靠自身就能做到与常人不同,肯定是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

当然,由于我没有专门的研究,所以我也不清楚是谁能给孔子一臂之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母亲颜氏一定给孔子提供了一些帮助。

孔子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若是其母亲只是尽抚养孔子的义务,给孔子提供衣食住行,而其他关于人生的理想或者是对人生的态度这些都未曾提供过帮助,那么孔子在如此年少时都已树立“至于学”的境界,这实在是太“神”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不管怎么说,孔子的“十五至于学”让孔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超越了同龄人。

这也是孔子为何能成为圣人的原因之一。

  第六章从心所欲

  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归国之时,68岁。

孔子开始进入人生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社会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心灵的最高境界是安详。

那心灵和社会之间的最佳关系呢?

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融合的境界。

自由是经由必然,再超越必然。

孔子支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但孔子反对“言必信,行必果”。

世界太复杂,情况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一旦绝对化,就可能陷自己于不仁不义。

比如有人拿枪逼着你许诺杀人,你被迫答应后,真的要杀人来兑现承诺吗?

这便是自由,便是“从心所欲”。

孔子曾说: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这四种缺点:

不主观,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

孔子为何反对“必”呢?

第一,“必”就是极端。

孔子反对极端。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也是祸乱。

是的,对不仁之人的极端仇恨和不择手段的报复,会把我们的道德变得恶劣,让我们变得更加不仁。

所以,孔子反对“必”。

第二,“必”是自由的反义词。

人生“必”多了,心灵的自由就少。

社会“必”多了,人民的自由就少了。

孔子在私人生活领域是主张自由而宽松的。

他认为: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做事做人,太多条条框框,僵死的教条,人的创造性就会降低,社会就会缺少活力。

心中太多必然,我们的思想就会被束缚,我们就会失去想象力。

“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守信却不固执。

这于我们对圣人的看法有点出入。

我们会认为圣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但孔子不是这样的人。

孔子在家闲居时是“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而对于“规矩”,孔子也不会违反的。

  会坚持作为士应有的行为。

有一次,鲁国举行大典,鲁国大夫手执木杖,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礼的。

因此子路便问老师:

鲁国大夫在举行大典时手持木杖是符合礼的吗?

孔子回答:

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很高兴,他跟子贡说原来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东西。

子贡听了之后,也去问孔子:

祭典时,大夫手持木杖是符合礼的吗?

孔子这次怎么说:

是的,不符合礼。

为什么两个相似的问题,孔子有不同的回答呢?

我们看看子路是怎么问的:

鲁国大夫手持木杖符合礼吗?

子贡又是怎么问的:

大夫手持木杖符合礼的吗?

两个问题的主体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不一样。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孔子是鲁国的士。

按当时规定,一国之士是不能评价本国大夫的是非的。

对于子路的问题,孔子作为鲁国的士,当然不会回答了。

这就是“矩”。

“不逾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没有道德的束缚,社会就会乱套,自由一样会消失。

这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本章在说明孔子的从心所欲时,说了两个方面的原因。

我认为还有几个原因。

一是老子的影响。

孔子年轻时曾师从过老子。

老子曾对孔子说: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对于孔子是影响是很大的。

在血气方刚之时,老子给了孔子这句劝告。

肯定对孔子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自己的遭遇和社会的情况。

孔子68岁才回到鲁国。

此时已无力从政为官,唯有从自己的爱好,整理古典书籍。

而且此时鲁国日况愈下,已无力回天。

孔子唯有“从心所欲”。

这只是我的看法而已。

  这本书对于介绍孔子的一生经历是做得非常好的。

它让我了解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孔子,有血有肉的孔子。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一个人。

我很庆幸能阅读到这本书。

  还请老师指正。

谢谢!

  篇三:

论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教案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教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尽人事、听天命】

  教学目标:

  1、理解古文意思,积累文言字词。

  2、赏析这则古文的真正意境。

  教学重难点:

  字词、翻译、赏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略)

  2、复习《论语》十六则

  二、讲述古文意思;

  1、字音讲述。

  2、板书古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

《论语为政篇二》】

  3、讲述加横线的词语;

  志於学:

立志学习

  立:

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惑:

迷惑

  知天命:

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天命:

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

能听出别人话中的好坏、是非、真假。

  随心所欲:

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不逾矩:

逾越法度规矩

  三、

  1、赏析这则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决定学习的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点出了十五岁是孔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第一爻)。

大家可能会想,孔子怎么到了十五岁才“志于学”?

难道十五岁以前就不用学了吗?

当然不是。

一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可是如果没有到十五岁,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为那还为时太早。

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说将来要怎么样,那只是讲着好玩而已。

现在十五岁正好处于什么时候?

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要做出决定,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东西。

  孔子的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东西:

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志于学”,就是应该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是要干什么的,要朝哪个方面去学习,不能再犹豫不定,浪费光阴了。

  2、三十而立——确定自己一生的原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后朝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十五年,大概就可以归纳出自己这辈子的几个原则了。

人生原则这样的事,在太年轻的时候不可太过坚持;但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那无疑是更可怕的事。

择善固执,也是这个阶段所要尝试和坚持的。

  3、四十而不惑——对自己人生的准则不在动摇——人不知而不愠。

  根据三十岁确立的原则不断去尝试和实践,然后看成效怎么样,要再过十年,你才可以说,好了,我这辈子大概就这么走下去了。

“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对个人的原则不惑,对其他的事情当然还有“惑”的地方。

孔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学了?

没有迷惑的人就是圣人了。

我们读《论语》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时候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并没有参透理解孔子的本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人到四十,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坚持的原则,应该做到不惑。

  4、五十而知天命——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发愤忘食。

  五十岁,我们就知道一句话:

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命!

即使证明到最后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

为什么每个人

  都要成功呢?

每一个人这一辈子来到世上,是要跟别人过不一样的生活,想不一样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一样,更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一样,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做个别差异。

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人完全跟你一样,这就是个别差异。

既然这样,那我们干吗还要学别人呢?

那是浪费时间,因为永远学不像,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5、六十而耳顺——听天命——乐以忘忧

  命是谁造的?

是自己造的。

自己造出自己这样的命运,又能抱怨谁?

认了。

能不能重来?

没有办法重来。

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所以“六十而耳顺”。

  6、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听天命——不知老之将至

  人要服老,要认老,但是精神,心里要保持永远的年轻。

  四、总结本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