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39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docx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强化训练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

6 芣苢 插秧歌

限时35分钟 分值30分 战报得分   

一、诗词基础(12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采之      之:

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采采:

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

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

移栽

【解析】选B。

B项,采采:

茂盛的样子。

2.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田夫/抛秧/田妇/接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低头/折腰/只不答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解析】选B。

B项,应为“笠/是/兜鍪/蓑/是/甲”。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以光先帝遗德

B.雨从头上湿到胛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解析】选A。

A项,“光”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采之:

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

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收放起来。

C.田夫抛秧田妇接:

农夫负责往稻田里抛秧苗,田妇负责在稻田里插秧苗。

D.照管鹅儿与雏鸭:

您得提防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来这里糟蹋秧苗。

【解析】选C。

C项,田妇负责接秧苗。

二、文学常识(3分)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多为民歌。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正乐歌词。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解析】选D。

D项,“全是四言诗”错。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三、名句默写(6分)

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

 

(2)《芣苢》中,写采芣苢时提起衣襟兜住的两句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种紧张感,并写出春雨之密、之集、之大的两句是:

“      ,      。

” 

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四、整体赏析(9分)

7.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选C。

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8.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出了劳动者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9.《插秧歌》第四联是农夫回答农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农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

他嘱咐妻子:

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

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

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限时35分钟 分值35分 战报得分   

一、课内巩固(1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解析】选D。

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用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

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8分)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②莳(shì):

移栽、种植。

匝:

布满、遍及。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

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

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解析】选B。

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

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种紧张感,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4.这首《插秧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插秧歌》写全家齐动员冒雨插秧,把江南农村田家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气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迁移(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9分)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女子出嫁。

(fén):

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

树叶茂盛的样子。

5.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

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解析】选B。

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6分)

答:

 

 

【解析】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解答时先指明手法,然后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答案:

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7、8题。

(9分)

晚风二首【注】

杨万里

其一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

其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

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

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

《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清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C。

C项,“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

8.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这两句诗的内容是描写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

“落日”喻指南宋王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山岭可以遮住日月的光辉,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

结合诗下注解的写作背景可知,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答案:

①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

②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或“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

③抒写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和对光明不灭的坚定信念。

          比兴手法(

T6)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限时45分钟 分值45分 战报得分   

一、思维发展提升(7分)

1.《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

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撷之乐。

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有一些美丽的姑娘行走在田野间。

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芣苢一边唱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②劳作之乐。

《插秧歌》表现了农忙时节的劳作之乐,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

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   。

   。

   。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解析】选C。

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据此排除A、B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应在④前,据此排除D项。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    ,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

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

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

谁是那窈窕的淑女?

②    ?

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

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

走进水乡,不经意,③    。

 

【解析】根据瞻前顾后原则,①空后有“仰看”,那么第一个空应与“俯”有关,后面还有“桥下是潺潺流水”,说明是听水声,故用“俯听流水淙淙”。

第②空前面内容与《关雎》有关,前一句为“谁是那窈窕的淑女”,那么这句应是“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第③空,结合上文,“走进水乡,不经意”,该是总结,可填写“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答案(示例):

①俯听流水淙淙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4.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

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5.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起兴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即借另一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答案:

①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阅读鉴赏拓展(18分)

(一)(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

白居易。

②惠远:

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

不要。

雨花社:

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解析】选B。

“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错,第三句是说诗人曾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

7.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第二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全诗分析该句是如何体现委婉劝告的。

从情感上看,诗人旨在劝告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从结构上看,此句提及僧人和寺庙,为尾联正式的劝告做了铺垫。

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尾联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每回答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①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②。

【注】①诗人题注:

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

“今岁又熟矣!

”太城:

成都。

②社: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

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解析】选C。

C项,“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不正确,根据诗句“行人虽去亦伸眉”可知,“愁眉舒展”的是行人,“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

9.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先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意,最后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

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

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

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表达诗人对西蜀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T9)

1.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2.物象为实 想象为虚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的情况:

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鹤,优者游者。

这种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里出现的物象为实,在物象启示下所产生的想象为虚。

3.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