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212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经济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经济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经济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经济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复习.docx

《国际经济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复习.docx

国际经济复习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

: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2.比较优势: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3.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3.贸易所得:

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4.非贸易品:

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5.要素密集度:

生产某产品时,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与数量无关

6.要素充裕度:

国家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例与、

7.要素要素价格均等化:

贸易中不同国家间同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

8.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不变,如果一种产品价格上升,则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实际工资和租金率上升,另一种则下降

9.稀缺要素: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比较少的生产要素

10.充裕要素:

一个国家拥有的比较多的生产要素

11.里昂惕夫悖论:

美国应该多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则相反

12.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

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某种产品的经济增长

13.出口(进口)偏向型增长:

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

14.内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

15.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16.外国直接投资:

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是指:

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

17.贸易条件:

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18.罗布津斯基定理:

如果要素和商品价格保持不变,那么一种要素的增加,将使得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另一种商品产量则减少,要素充裕者在贸易中获利,要素稀缺者在贸易中受损

19.福利恶化型增长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是降低了。

导致这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的恶化

20.关税:

商品过境时,国家收取的费用

21.从价税:

按照商品的价值收取税收

22.从量税:

按照商品的数量收取税收

23.混合税:

从价和从量混合征收

24.有效保护率:

实际关税保护率,收取关税后商品附加值增加的百分率

25.生产者剩余:

愿意出售和实际售价间的差额

26.消费者剩余:

愿意购买和实际购入价格的差额

27.消费扭曲损失:

由于关税导致的消费下降

28.生产扭曲损失:

由于关税导致的生产下降

29.效率损失

30.贸易条件改善所得

31.进口配额:

非关税壁垒,指对某国某商品进口数量或金额的限制

32.配额租金:

配额所有公司将配额给有意向进出口但无配额的公司产生的租金

33.出口补贴:

某国为了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对出口商品的补贴

34.持续性倾销: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国内价格结构而将其中一部分商品长期地低价向海外市场销售

35.政府采购:

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自愿出口限制、

36.幼稚工业论:

李斯特认为保护对象是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经发展可具有国际竞争的能力,无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不需要保护;根据情况对进口产品采取措施保护本国产品,退税仅适用于半成品,关税应该有限,保护力度应该在20%-30%的关税

幼稚产业的三个标准:

①穆勒M:

潜在的比较利益可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

,保护的时间不超过产业发展新技术的时间②巴斯塔布尔B:

保护的付出不能超过预期产业的收益③肯普K:

企业应该具有外部性,发展的新技术能为产业创造利益

成本递增型企业不可以是保护企业

37.需求重叠理论:

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

而国家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则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也越相似,导致他们的需求结构存在重叠之处,可能会消费相同类型的产品,那么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38.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

在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

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

39.自由贸易区:

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

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区外国家仍报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

40.关税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

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

41.共同市场:

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

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联盟。

42.经济联盟: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

 

43.关税同盟: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

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

44.贸易创造: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45.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46.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47.最惠国待遇:

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

48.贸易战:

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称为贸易战。

如果贸易战的武器仅限于相互提高关税税率,对此则称为“关税战”。

49.人民币汇率制度:

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稳定性的政策目标结合,国家放弃对汇率的干预好处:

均衡汇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资本的流进流出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不会改变货币的供给量,保证了货币的独立性

50.直接标价法:

直接对外币标价,一外币需要多少单位的本币

51.间接标价法:

所有的货币对美元标价,外币之间的汇率需要经过换算

52.SDR:

一篮子货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

53.非关税壁垒的种类:

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惩罚性关税

54.出口的贫困增长:

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

55.贸易条件:

当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时,如果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就会恶化;反之,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就会改善,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

56.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进口配额制

主要分为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两种,绝对配额在实施中又有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两种形

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制外汇管制国营贸易歧视性政府采购各种国内税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进口押金专断的海关估价技术性贸易壁垒

1.重商主义的贸易点和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曼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无论是早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

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财富不会增加,因为在一国范围内,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因此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要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者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其政策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货币政策,保护关税政策,限入奖出政策,鼓励发展本国工业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重视商业活动。

重商主义是经商致富论,但财富观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只研究如何从贸易中获得金银,没有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不知道财富的真正来源。

2、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进优。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各经济体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生产,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通过交换绝对利益,整个世界获得分工好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意义:

 

① 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② 它首次论贸易双方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在理论上过于绝对② 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2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

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3、李加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 则具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原则

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国际贸易因为比较利益发生,并具有互利性。

前提过于苛刻,按照学说贸易在比较利益越大的国家间越容易发生,但事实相反。

按学说自由贸易会获利更多但实际上各国都早实行保护。

无法解释同一商品具有两种价值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马克思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迄今为止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

比较优势的分解:

这部分增加的利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际分工带来的,另一部分是国际贸易带来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1到2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增加的利益为BC,其中,BD为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CD为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

4、H-O模型的主要内容

假设前提:

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

两国相同的技术;XY的生产技术不同,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自由贸易

核心思想: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生产商品的成本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时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之间的差别决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内容

贸易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同质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商品间使得要素均等化要素的国际流动

5、何谓里昂惕夫

美国应该出口技术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事实相反

解释:

是里昂惕夫所定义的资本仅仅包含物质资本,而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

美国劳动比外国劳动含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这一部分加到实物资本上,就会使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品;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资本、劳动)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影响,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6、产业内贸易及特点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而产业内

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

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

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

异质产品的差异

水平差异:

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

生差异。

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制鞋和服装等行业比较普遍。

 

技术差异:

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

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

 

垂直差异:

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

7、规模经济理论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的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贸易中获益。

重叠需求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8、产品生命周期的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第一阶段:

美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 第二阶段:

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

 • 第三阶段:

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

 • 第四阶段:

美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

 

9、分析经济增长对大国的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有何影响。

10、用局部均衡法和一般均衡法分析小国实施关税的经济效应和福利影响。

P88

11、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有何区别

名义保护只考虑了关税对某种成品价格的影响,而不考虑对其投入材料的保护;有效保护不但注意了关税对成品的价格影响,也注意了投入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

因此,有效保护率计算的是某项加工工业中受全部关税制度影响而产生的增值比。

 

12、对比分析说明关税、

①进口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税是自由贸易价格基础上的加价。

征收进口关税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关税作为一种间接税,会加到商品的价格之上。

商品价格的提高将使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减少消费者剩余。

②税对进口国生产者的影响

  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应地也提高了国内与进口竞争的产品价格。

这种价格提高,使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者也可加入生产行列,从而增加了国内产品的市场供应量。

③关税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般而言,增加课税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当一国政府决定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对某种征收关税时,只要其关税率低于禁止性关税水平,该国的财政收入就会增加。

3对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

对小国来说,关税是有损国家整体利益的,对大国,关税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的两种效应之和的力量

出口补贴

1对消费者的影响

同种商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消费者剩余受损-(a+b)

2对生产者的影响

生产者受到国家的出口补贴,生产量和出口量都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增加+(a+b+c)

3对政府的影响

对大量的产品进行出口补贴,以低利润抢占外国市场,政府支出增加-(b+c+d)

④整个国家的福利

补贴减少本国的经济利益,补贴的利益是本国的生产者和外国的消费者分摊-(b+d)

进口配额

1进口配额对消费者的影响

国内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后,消费者希望更多消费该种商品,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

②口配额对生产者的影响

产品价格上升,进口配额不变,需求数量变多,生产者生产更多该种商品,生产者剩余增加

③政府的影响

实行进口配额若采用拍卖进口许可证,拍卖收入属于政府,政府财政收入将提高,与关税等效

若采用完全竞争的方法,政府不会得到收益,但是多余的社会费用会浪费在游说政府官员上

④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当拍卖许可证时,净福利等于-(b+d)

自愿出口限制

进口方:

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

社会净福利水平下降-(b+c+d)

出口方:

生产者剩余减少-(a’+b’)

消费者剩余增加+a’

在进口方市场获利+(c+e)配额租金

社会净福利水平变化为c+e-b’

14、分析说明关税同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15、分析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原因

①劳动者对劳动报酬的趋利性,工资率的差异

②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③各国对人才的和追求对外的投资直接推动

产生的经济福利效应:

动力跨国流动的总体经济效应:

使世界总产出增加(GME面积部分)、世界资源有效配置、净福利水平增加

16、用内部化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知识产权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做对外投资的真正动机,跨国公司出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往往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实现产品市场内部化,获得市场内部化本身的收益,保持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优势

邓林折中理论对跨国公司的的解释

①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具有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优势,因为具有无法取代的所有权优势,所以企业才会直接对外投资

②内部化优势

企业将各种拥有的优势加以内部化的动机避免市场的不对称性以及不利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垄断地位

③区位优势

指东道国具有的本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地理优势等,是否选择对其进行对外投资,还决定了对外投资的类型和部门结构

18、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东道国和母国经济有何影响。

如何趋利弊害。

东道国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转移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有积极的贡献,可以提供东道国所缺乏的资源,如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从而提高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就业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能增加东道国的就业岗位。

外国跨国公司雇佣了一定数量的东道国居民,这就形成了直接效应。

3)国际收支效应

第一,当跨国公司建立了一家海外子公司时,东道国的资本项目就会从最初的资本流入中受益

第二,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成为货物和劳务进口的替代品,就可以改善东道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

第三,当跨国公司利用其外国子公司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和劳务时,东道国的国家收支得到了改善。

若子公司又向外国母公司汇出利润,实际是东道国的资本流出

4)竞争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水平,从而降低价格,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如果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经济实力远远强于东道国的国内企业,或者该跨国公司对子公司的成本提供补贴,就会使东道国本国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对母国经济的影响

(1)母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将因对外投资收益的流入得到改善。

此外,在国外的子公司对母1的生产设备、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等类似产品的需求,可导致母国出口的增加,从而改善母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

但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母国市场寻找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地点,那么,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也会因为产品对母国的返销而受到损害。

(2)母国出口的增加会产生有利的就业效应。

但当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国内生产的替代品时,投资会减少母国的就业机会

3.跨国公司还能从外国市场学到有价值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回母国。

这就相当于逆向的资源转移效应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推动世界经济化进程,促进并控制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和要素的流动,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分工化

趋利避害:

建立全球性的反垄断机制,形成公平的国家贸易环境,东道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跨国公司带来的问题,利用和完善国际贸易性组织,有效解决贸易摩擦;通过积极寻求帮助和自助,缩小各国间的差距

19、WTO的主要原则。

①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的原则

②非歧视原则

③最惠国待遇原则

④国民待遇原则

⑤互惠对等原则

公平贸易和取消数量限制原则,贸易政策法规统一与透明度原则

20.国际收支表的构成,出口型贫困增长,证券

22.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

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

即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之间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和流入。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动因:

 

1. 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  

2. 由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 ; 

3. 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4. 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