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20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沭阳县如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届如东中学高三年级语文阶段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

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当是遛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踱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强调客观对象;“滋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强调主观体验;“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情趣、趣味;“韵味”,含蓄的意味或情趣风味。

根据语境,侧重于主观体验,故应选“滋味”。

“痛痛快快”,舒畅,尽兴,爽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尽情尽兴”,情感、兴趣得到尽量满足。

由“挥洒”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尽兴、舒畅、透彻,故应选“淋漓尽致”。

“当是”,侧重应当;“便是”侧重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自是”侧重自然是;“恰是”侧重恰恰、正好。

根据语境,该处强调自然怎么样,故应选“便是”。

“遛”,慢慢走,散步;“踱”慢步行走;“逛”散步,闲游;“晃”侧重摇动摆动。

可以说,四个词都有慢步走的意思,根据语境,该语段文学意味浓厚,意境优美,再联系后面的“悠闲”,故应选“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解析】A(B重复累赘,“妇孺”指妇女和儿童,同后面的“孩童”重复;C杂糅,“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D暗换主语,最后一分句加上“《食品安全法》”)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

C.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

(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拟人)

【解析】C应是反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④③②①B①②④⑤③

C③⑤①④②D④③②①⑤

【解析】C(已牺牲的应排在前,因此从A、C中选;应先讲国内再讲国外,因此答案选C)

5、下面是关于利用智能地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一段报道,对其预防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英国科研人员使用一种新颖的电磁层析成像技术,研发了一种先进的智能地毯。

通过监控在地毯上行走者的步伐,地毯可以在老人即将摔倒时发出提示音,从而避免摔伤事故发生。

地毯里的塑料光学纤维就是奥妙所在。

只要有人踏上地毯,地毯里的光学纤维就会弯曲、实时记录下踩踏者的行走模式,然后地毯边缘的微型电子传感器就把记录下的信息传送给连接的电脑,电脑会自动分析这些信息、显示出踩踏者的足迹,同时识别其行走过程中的细小变化,以此判断其是否会突然跌倒。

A.记录行走模式B.传达信息至电脑

C.分析并识别信息D.判断是否会跌倒

【解析】D最后一个步骤应该是“发出提示音”。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廷评行状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

“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

“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

“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

“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

”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

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乘:

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

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

贪恋

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就:

成全,造就

D(成材,成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

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1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3分)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

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zàng,肺腑),1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分)

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分)

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

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评分建议:

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

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4)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3分)

您忧虑什么呢?

如果掘地直到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不是这样做(违背了誓言)呢?

(何患、阙、其……然各1分)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分)

(想见)这个人(你)只能前往拜访,不能够委屈他前来(见你),将军您应该屈尊前去看望他。

(一句一分)

(6)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2分)

俘虏抢东西罢了,早上该全杀了他们。

(一句一分)

(7)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

(3分)

无知的百姓哪里懂得让匈奴人购买长安城中的货物,就会被死抠法律条文的执法官视为将财物非法走私出关而判罪呢?

(反问语气、绳、句意通顺各1分)

三、古诗词鉴赏(2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②向子諲: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

通“彤”。

④鸾辂:

帝王所乘的车驾。

⑴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

(3分)

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

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

②展开联想,吐露悲意:

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

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

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⑵“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反衬。

(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

(2分)

评分建议:

如答“衬托”亦可。

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

如答“对比”,不得分。

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

(1分)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

(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3分)

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1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

(2分)(意合即可)

(2)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

“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

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3分)

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

(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

(1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答出四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老子》)

(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

(5)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潜《归园田居》)

(7)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8)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致酒行》)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蓑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

……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

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

“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

“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

“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

”他咕哝着。

“下吧!

”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

“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

“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

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

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

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

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

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

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

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

怎么就穿了它来!

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

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

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

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

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

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

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

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

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

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

“蓑衣这东西好!

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

”“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

”“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

蓑衣好!

……”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她问:

”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

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

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她很想告诉他:

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

但她就是说不出口。

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

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

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

老鹰上沾了稀泥。

他说:

“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

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

“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

“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

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

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

“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

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

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

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

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

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

”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鰾》有删节)

12.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4分)

【答案】开始时小格对达子有些敌意、恼怒,认为他看自己笑话;当达子提出两家一起耕地时,小格心里一热,内心有一丝感动;看到达子连夜为自己耕好的土地,小格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当达子提出编蓑衣的建议后,小格先是误会而后高兴。

(一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变化过程,考生可找到相关信息,再归纳即可。

13.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4分)

【答案】达子是一个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有经济头脑)、懂得掌握信息,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青年。

(写出四点,得4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生可通读全文找到与相关信息,然后归纳即可。

14.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6分)

(1)请依据画线1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3分)

【答案】“心里一热”表明小格听了达子的话心里有一丝感动,然而小格认为达子是看自己笑话,她不愿意让达子看出自己的感动,她要在达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能干,所以她执拗地坚持自己翻地。

(2)画线2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可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15.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1)在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

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文本分析,得6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六.作文(70分)

16.请以“琐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