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139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教之父论早教2.docx

早教之父论早教2

“早教之父”论早教

(2)

——冯德全访谈录

记者:

冯教授,前面您讲的内容丰富而又生动,使我们认识到0岁开始的素质教育是促进人脑充分发达的教育,是开发人类巨大潜能的教育,又是智力发展最佳期的教育,我听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可是,人们都认为胎儿和婴儿是完全不能学习的,幼儿也只能玩玩而己,他们都是“学龄前”儿童,真正受教育还是在上小学以后,这些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呢?

   冯:

这就是我要讲的“0岁方案”的第四大理论:

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

   先说说胎儿。

人类对胎儿的认识是最片面的,以为他只是妈妈肚里的一块肉疙瘩,其实胎儿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且是迄今为止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现的发展最迅速、最神奇的小精灵。

可以想一想,地球上单细胞生物(如原生动物草履虫)进化到人脑,自然界经历了38.6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人的精卵单细胞结合以后发展到人脑,却只要9个月,也就是说胎儿用9个月的时间走完了自然界38亿年进化的漫漫长路,这是何等伟大而神奇的壮举!

   因此,胎儿的每一天都等于千万年的发展,通过孕母给予任何极微、极小的刺激,不论是食品营养还是精神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胎儿肉体的成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关系他潜在素质的优劣。

所以,孕期父母营养育胎、卫生保胎、心理胎教都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

怀孕以后,母亲的营养和保健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是否生个健康的宝宝,这是社会都承认了的。

但是胎教是否真的可信呢?

   冯:

经我长期研究,胎教确实可信,不过我们要从科学的高度给予解释,不要说得神秘兮兮,先看看胎儿在母腹内有趣的变化吧。

   一个月时,神经系统开始形成;

   二个月时,出现大脑皮层,有触觉、痛痒觉,出现类似游泳样运动;

   三个月时,嘴碰到手和脐带会吮吸;

   四个月时,出现逃避、防御等反射,能听到子宫外的声音,母亲猛饮冷开水,他会蹬腿。

用一闪一灭的光照射母亲腹部,胎儿心跳会剧烈变化;

   五个月时,出现最初的记忆,听到母亲的声音产生安全感,会吮吸手指,能在羊水中小便;

   六个月时,嗅到母亲的气味能记住,会在羊水中晃动;

   七个月时,大脑已具备明显的回钩,神经细胞数目接近成年人水平,有声音有喜欢和厌恶感;

   八个月时,能分出不同的声音,有清醒和睡觉的区别,能感觉到母亲的高兴和激动、不安和悲伤。

受到外界压迫时会蹬腿抵抗。

   九个月时,具备复杂而齐备的脏体器官和功能,一举脱离寄生生活而生机勃勃地成长。

   我们从胎儿生活的历程中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精灵,尤其是怀孕后期他与婴儿的区别,仅仅是没有通过产道,隔了一层肚皮而已。

所以,我主张胎教。

   记者:

那什么是胎教,又怎样胎教呢?

   冯:

胎教的定义是:

改善子宫内外环境,提供给胎儿良好的食品营养和信息刺激,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育,提高胎儿的潜在素质,使孕母生一个健康、聪明、发展起点高的娃娃。

至于怎样胎教,我们后面再讲好吗?

   记者:

那我们又怎样重新认识婴幼儿呢,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冯:

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婴儿是最无能的人,不会学习、不会劳动,只会吃、喝、拉、撒、睡和哭,是一个活的玩具而己,因而他们的时间最廉价;幼儿呢,也只会说说、唱唱、跳跳罢了,真正的学习是上小学以后的事……

   可以说,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上的最大误区和盲点,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极大地落后于对物质世界和客观社会的认识。

   婴幼儿不但会学习,而且是人类最善于学习的能手,他们有惊人的探求力、模仿力、接收力、记忆力,许多方面连成人都望尘莫及,成人只要细细想来,就会在孩子面前自愧不如。

   先看看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婴幼儿在他出生的短短两、三年里,起码都能完成7大学习任务:

   1.认人和交往:

人的相貌很难区分,但孩子出生几个月就能认识母亲,半岁会区别生人、亲人和熟人,1岁能区别50个不同的脸,3岁认人数以百计,会串门交友。

   2.行走和运动:

婴儿1岁左右学会站立行走,永远脱离动物状态,接着大一点就会跑、跳、翻、滚,运动自如,甚至2、3岁会游泳、溜冰、拍球、走平衡木。

   3.认物和记事:

孩子说话前就会用眼神、手势示意认识事物,到了3岁就认识了人间的万事万物。

前面讲到据心理学统计,人一生获得的知识概念,有95%左右是5岁以前得到的,这是何等惊人的比例!

   4.劳动操作:

每个婴儿在人生的头几年都能很快学会抓、放、拧、拿、按、敲、推、拉等动作,半岁能拣起一粒一粒的小饭粒,3岁就会做简单玩具,并会使用剪刀了,这是多么的能干!

   5.喜爱音乐:

婴幼儿都喜欢音乐,他们能在音乐声中学会唱歌跳舞,动作的灵巧是成人所不可比拟的。

   6.掌握语言:

婴儿期能神奇的毫不费力的初步掌握一国到数国语言,一种到数种方言,这是任何人进入成年后都难以与孩子匹敌的。

   7.识字阅读:

事实证明:

婴幼儿学习识字阅读就像学习认物、说话、走路一样,费不了多大的力气就能掌握。

婴幼儿这种神奇的能力常常令成年人吃惊,感到不可思议。

   以上所讲的婴幼儿的7大学习能力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比较明显的方面,而那些不容易感觉到的方面,如思维想象的发展,兴趣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的培养,性格品德的形成等作为一个社会人基础的奠定,婴幼儿时期的效率都是最高的。

   所以,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太梭利曾说:

“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人的功能在0-3这一阶段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记者:

冯教授,听了您分析胎婴幼儿的特殊世界以后,我们确实觉得需要重新认识孩子,只有正确认识孩子才能科学育儿对吗?

   冯:

是的,科学育儿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儿童观”的基础上,从当今社会的育儿现状来看,特别要强调精心养育孩子的“两个生命”,这就是我要讲的“0岁方案”的第五大理论,即“精心养育孩子的两个生命理论”。

   记者:

难道一个人真有“两个生命”吗?

   冯:

是的,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生理生命,也叫肉体生命;另一个是心理生命,也叫精神生命。

因为人有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过程,它们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两个生命”要同步养育。

   记者:

那么,您提出“两个生命”的学说,到底是否科学?

有什么依据呢?

   冯:

我提出要精心养育孩子“两个生命”,原因有三:

   一是社会在育儿问题上,几千年来根深蒂固地存在“重身轻心”的问题,甚至完全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养育,以为养儿育女唯一的任务是让孩子吃饱、穿暖、长胖、不得病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哪里知道孩子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生命正在饥饿着,嗷嗷待哺,又极需要呵护和保健呢?

   二是人的生理成长和疾病治疗,医学和儿科学已研究了几千年,如今妇幼保健院遍布每个城乡,但营养保健仍很落后。

即使发达地区如上海,独生子女们生活已够优越了,可是一经检查,孩子营养不良竟占50%左右,缺钙、缺锌、缺铁等很普遍;另一种情况是小胖子越来越多,“第一生命”还是没养好。

至于人的心理成长和保健那就更差了,整个社会几乎都在严重束缚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有意无意摧残孩子的心灵,如小时候娇惯溺爱、放任自流,上了小学则强制学习,大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用考试和分数压迫孩子等,这些做法都是在摧残孩子心理发展。

可以说社会对于儿童心理的科学养育几乎还是一块空白,我们怎能不大声疾呼,要精心养育孩子的“两个生命”呢?

   第三,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生理功能的提高好像己经到了极限,如举重运动员要增加半公斤法码,要付出何其艰难的训练;百米短跑健将要增加0.1秒的速度又是谈何容易!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人的生理潜能还有很大的一面,如果科学生活,营养平衡,心理良好,人的寿命至少都可以在百岁以上,不过那是一个缓慢的进程。

至于心理功能的提高,那就有无穷无尽的广阔潜能可以去开发,并且从婴儿开始10余年即可使人的智力高超,性格优良,开发出人的心理品德和人格力量蕴藏着的巨大财富。

所以,人类为了发展自身,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怎能不精心养育自己的“两个生命”呢?

   记者:

冯教授,在养儿育女上,社会对生理生命的养育比较重视,对心理生命的养育一是缺乏认识,二是缺少方法。

您还是重点讲一讲养育心理生命的方法吧!

   冯:

与养育孩子生理生命一样,心理生命也无非是要给孩子全面丰富的营养和适度的锻炼,即从小给孩子十分丰富有趣的生活感受,使早期教育的内容多样化,方式趣味化。

   “0岁方案”确定给孩子的精神营养,即教育内容有4大原则:

   一是在孩子身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二是在激发孩子兴趣的前提下,教育可以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不求甚解,也不必要固定不变的课堂模式;

   三是给孩子的精神产品,应当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如高雅音乐、经典童话、名家名篇、科学小实验等;

   四是能给孩子真切、真实的生活感受,就不要满足于模拟的游戏活动去代替。

   根据以上的4大原则,“0岁方案”创设了15个“早教区”和105项参考活动。

   记者:

这15个“早教区”是养育心理生命的精神营养分类吗?

   冯:

可以这么说,这些都是全面养育孩子的精神营养“菜单”,又是心理锻炼的“运动项”。

我只能简要介绍,至于实施的方法就得详细阅读《0岁方案》主教材和相关的配套教材。

这15个“早教区”是:

   1、训练五官:

孩子出生以后就要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器官,使孩子耳聪目明,心灵手巧。

   2、体育运动:

“三翻六坐九来爬,周岁会走叫妈妈”,对这些要稍作超前训练,如2个半月时学翻身,7个半月学爬行。

会走路以后要多进行走、跑、跳等动作训练,多玩大型儿童玩具和儿童体育器械,养成运动习惯。

   3、礼貌交往:

让孩子喜爱交往,文明礼貌,有说有笑,落落大方。

不认生、会串门,上幼儿园不哭,认识各种职业的人。

   4、认识万物:

从抱起来“看世界”开始,认识玩具、餐具、家具等物品;认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日月星辰等等,见到什么就教什么,扩大视野,培养好奇心。

   5、音乐舞蹈:

天天听高雅音乐和儿童歌曲,经常观看歌舞表演,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音乐、歌舞的喜好。

   6、美术造型:

1岁多开始看他人画画,以后开始学涂鸦,鼓励孩子大胆涂抹,教孩子搭积木、捏泥、雕刻、剪纸等。

这些都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爱美的情操。

   7、发展语言:

要把小婴儿当成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见到什么就对他讲什么,做着什么就说什么。

多对孩子进行讲故事、念儿歌、背古诗、读成语、猜谜语等语言训练活动。

   8、学习劳动:

孩子会走路以后就要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可以学会的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以利孩子培养品德、增长能力、发展智力、养成习惯。

   9、制作玩具:

帮助孩子制作不倒翁、转陀螺、竹蜻蜓、纸飞机、风筝、风车、灯笼、万花筒等等小玩具和做各种科学小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的智慧品质。

   10、种植饲养:

教孩子养花、种树、种庄稼;教他学会饲养各种小动物,包括小鱼、小虾等。

这些活动都能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培养耐心和认真做事的品质。

   11、观察提问:

要养成见事就问的习惯,喜欢观察与思考。

例如,“天上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 “大象的鼻子为什么特别长?

”……从小爱提问,长大以后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

   12、认识自然:

大自然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带孩子到高山、森林、海洋、沙漠、田野、湖泊中去玩、去看、去问、去搜集标本、去测量土地……这样孩子就会见多识广。

   13、熟悉社会:

大社会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要带孩子去工厂、农村、军营、商店、超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寺庙、名胜古迹、少数民族区等地方去玩、去看、去问、去搜集纪念品……

   14、学数形时:

1—2岁开始学习数数,数多了就会建立数概念,就容易学习加减计算;2岁时就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并能分清长短、宽窄、厚薄、远近、上下、高低、里外、前后、左右等等;逐步分清时间,学会认钟。

   15、集体生活:

孩子也必须在亲子园、幼儿园中进行游戏活动,因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协作办事、竞争意识、领袖能力、服从精神、遵守纪律等重要品质,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养成。

   在“0岁方案”的15个“早教区”之外,还有其它种种玩和学,如下棋、集邮、阅读、摄影、钓鱼、游泳、编织等等都是早期教育极好的内容。

   记者:

冯教授,听说“0岁方案”培养的大批早慧儿中有很多都是三、四岁脱盲,五、六岁广泛阅读,甚至博览群书的孩子,这真有点神奇。

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的神话,也有人认为一定是拔苗助长的结果,我们想听听您对这方面的看法。

   冯:

每个孩子都可以像认物、说话一样不知不觉学会识字、阅读,这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拔苗助长“拔”出来的。

我前面说过,宋国的愚人拔苗助长,很快就把苗拔死了,哪有把孩子“拔”成天真活泼、人人喜爱的早慧儿?

   三、四岁识字很多,五、六岁广泛阅读甚至博览群书的人历史上大有人在。

例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顾炎武、梁启超、郑板桥,还有徐悲鸿、李大钊、周恩来、鲁迅、郭沫若等等,都是几岁学会识字阅读的。

我们“0岁方案”的老顾问于光远先生曾对我说,他就是5岁读《三国演义》的。

以前,人们一定会认为那是少数神童和天才吧,现在“0岁方案”终于揭开了这个谜,我们培养了无数的三、四岁脱目的小读者,从中总结出了这方面的规律。

这就是我要讲的“0岁方案”第六大理论:

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相似发展的理论。

   我们要知道孩子识字阅读并不是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他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孩子不会识字、读书,就像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认东西,不爱听音乐一样,是最根本的素质缺陷;识字阅读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完全可以像听话说话那样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

   因为孩子识字阅读是人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人没有语言就不能思维和想象,不能思维就跟动物相差无几。

例如,妈妈带着一个4岁的孩子出去散步,看到天上有架飞机飞过,孩子说:

“妈妈,你看天上飞机飞,轰隆隆,我要开飞机。

”孩子这一思维和他想象开飞机的情形,全靠词语(语言)表现出来。

假如他没有语言,脑子里就一片混沌,什么思想也没有,就像小鸡偏着头看蝴蝶飞过,小猫歪着脑袋看蜻蜓一样,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而已,而且看过即忘,没有记忆,可见语言之重要。

但是,人的语言不只一种,有好多种,以声音为媒体刺激听觉器官达到大脑理解的语言叫“听觉语言”,也叫口头语言;以文字为符号刺激视觉器官达到大脑理解的语言叫“视觉语言”,也叫书面语言。

此外,还有触觉语言(盲文),手势语言(哑语),而这些语言是残疾人必须学的,正常人一般不用它。

而一个正常的孩子应该同时掌握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这两种语言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也完全能够同步、相似发展,做到两、三岁不知不觉会听话说话,而且也会不知不觉会识字阅读。

这是婴幼儿的潜能加早期的生活游戏教育,也是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办到的人生大事。

   记者:

冯教授,关于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的理论非常独特新颖,那么两种语言对人来说同样重要吗?

   冯:

同样重要,但各有千秋,又能相互补充,只有“两语”同步,那么人的语言就全面发展了。

先说说听觉语言吧,它是人日常生活的交流语言,其最大优点是使用简便,伴随人的表情易于理解,但缺点也不少,它不便保存,不能反复听、反复研究,又不规范,说话往往罗里罗唆,它还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完了就像一阵风吹过一样无影无踪。

所以文献资料一般不用听觉语言保存,也不用它作为教材。

   视觉语言除了使用不够方便以外却有许多优点:

一是便于保存和反复研究;二是语言规范,用词丰富而深刻;三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汉朝司马迁写的书我们今天仍然能阅读。

视觉语言是更好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和文献语言。

   以上两种语言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成为完整的语言,孩子如果“两语”同步发展,还能相得益彰,学起来更快更好。

因为,学听觉语言时多了一个视觉形象的记忆支柱,而学视觉语言时又多了一个声音记忆的支柱。

   视觉语言在养育人的心理生命、发挥人的心理功能上还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是汉字是一幅图画,识汉字能开发人的右脑功能,非常有利于提高人的联想能力。

例如,汉字刮风的“风”,加个疒字头成为“疯”,目击汉字立即就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但是,如果是用字母拼起来的拼音文字“feng”,看了以后谁知道它是“起风”呢,还是“发疯”或者是“丰收”呢?

拼音文字不能产生联想,而汉字在目击的瞬间就能理解和想象,所以学汉字的人特别聪明;二是汉字又是艺术文字,世界上只有汉字演化成一门优美的书法艺术,这是其它任何文字都办不到的;三是早期视觉语言的发展还能培养孩子安静专注的性格和终身爱书的美德,使孩子极大地丰富知识,培养起高尚品德,吸收名家名篇的“思维流”并变成自己的“思维流”。

如果说听觉语言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生存的话,那么视觉语言则把人从愚昧人提高到文明人的水平线上;四是视觉语言的早期开发极利于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钻研能力,而对一个人来说,自学能力特别重要,它是成才之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