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606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docx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

经济系统分析

课程论文

 

姓名:

命题:

D

 

D题金融生态评价问题

金融产生、存在的环境、系统、背景就是金融的生态体系。

不同的金融生态体系有不同的金融结果。

比如中国的金融生态体系从无到有,正在形成。

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不可能出现在缺乏会计准则、公平、公正、透明、法制、诚信的不发达金融生态体系中。

由于不了解金融生态,人类在金融面前栽了很多跟头。

如1993年前后,不仅我们中国人没听说过金融生态,就是连华尔街也不明白,中国人用很短的时间创建了全球最多的期货交易所,华尔街惊叹中国很快成为超越美国的期货大国。

事实和结果是那些交易所只是没有金融生态环境的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必将倒塌,别无选择。

现在请你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1)建立一个反映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

2)结合中国各省数据,进行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分析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为例

摘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出金融对经济体系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金融类似于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秩序,违反这一规律和秩序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相较于经济学中的概念,金融更像是一个生命体,它存在、发展、不断变化,既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在不断的影响周围的环境。

从这个方面讲,金融和生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2004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做的“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演讲中,就将“金融生态”概念正式提出,赋予其内涵,随后金融生态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选择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作为研究范围。

从经济基础、金融资源、社会信用法制建设、金融法律法规、政府政策、信用机制六个方面选取24各指标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创性的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相结合,来共同确立指标的权重。

然后运用已建立的金融生态体系对全国各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对各省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排序,通过分析找去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针对此提出建设性的曾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生态;层次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结合;区域经济增长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国内外现状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方法及路线

2.金融生态平衡理论

2.1金融生态学说

2.2金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主要特征

3.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

3.1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3.2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设计

3.3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各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实证研究

4.1评分标准

4.2各省评价数据的来源

4.3综合得分及来源

5.金融生态与区域增长的关系

5.1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增长相关性

5.2政策性建议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白钦先(2001)在研究金融资源论时最早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行了描述。

央行行长周小川(2004)率先将生态学的概念应用到金融领域,并对金融生态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他提出后引起我国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

将生态系统理论和观念应用于金融领域,并创造性的提出?

金融生态?

概念,是近年来的事.然而,这一概念的提出,则为目前处在困境中的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重构在战略、手段和方法上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说,中国金融体系的重构,不仅要着眼于金融系统内部在政策、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更要重视和加强金融体系赖以健康和有效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健全和建设.因此,从学术上讲,将这一概念进行充实,形成内容新颖、体系科学和范围明确的所谓?

金融生态学?

这一学科,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其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无论是金融系统本身在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是金融生态环境在法律、制度、文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是比比皆是.但相较于金融系统本身而言,金融生态环境现实考察和系统研究更显不足,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甚至已经成为危及金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致命因素.

如何科学、客观的审视、诊断和评估当前金融生态现状,寻求系统、合理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抗击体系性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当务之急,对全国主要地区和城市的金融环境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则是这项系统性工程的重要基础工作.

1.2国内外现状

1.2.1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几乎还没有出现金融生态(Financialecology)这个概

念,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中国特有的。

从理论上来讲,市场和各个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在统一的经济体内部,应当是没有太大差异的。

在这种经济体内,个体风险差异和产业之间的风险差异是可以存在的,前者是由由信用等级不同而导致微观经济主体间产生个体风险差异,后者是由于经济周期影响和经济结构变动而产生的产业之间的风险差异,但是明显的风险差异在各个地区之间不应该存在。

换言之,在统一的经济体内,各个地区之间不应该存在有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因此,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学研究中很少有涉及到金融生态文献。

然而,从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的演变来看,金融生态中的法律问题一直都是受关注的重点。

从国际研究方面看,金融生态建设的视角主要关注于金融生态的法律方面,金融部门的制度建设受到格外关注。

2004年11月20~21日,“20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柏林召开,会上20国集团发布了《关于金融部门制度建设》,总结了各成员国家在“金融部门制度建设”中应该优先注意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20国集团主要强调了法律制度这一方面,认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对金融部门的制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998年RossLevine提出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RossLevine还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作为金融媒介的外生变量——法律和调整的外部环境,能对经济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3年,M.M.G.Faseh和R.C.N.Abma用25年的数据验证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证实了金融改革的法律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确实有促进作用。

2004年,ChandanaChakraborty和GlenvilleRawlins提出观点,认为金融资源的流动会受到法律制度的影响[5]。

2005年,FranklinAl1en和JunQianandMeijunQian提出了在中国法律制度和金融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经济仍然高速增长,并分析了金融、法律、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1.2.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方面以及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

(1)理论研究

贾新政(2005)从金融宏观调控加大力度、人民币加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改步伐、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四个方面,描述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分析造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

得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关乎整个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结论。

王晓毅(2006)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认为金融生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寒暑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他在文中指出,金融生态重在建设,“经济决定金融生态环境论”是一个误区。

在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种成功实践,包括市场主体推动型、市场与政府合力推动型以及政府主体推动型这三种成功例证,指出了在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市场发展、法制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还存在问题,倡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创新、法律环境和政府服务体系的建设。

王艳萍(2007)从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从法制环境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着手,阐述了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信用法律环境和金融法制环境三方面都不够完善。

她认为主要通过改善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来达到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改善。

王仁祥(2007)认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国家货币政策更加有效的发挥效用,可以提高区域经济金融竞争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打造“资金洼地”的必备条件。

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入手,分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韩大海,张文端等(2007)试图从理论上剖析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金融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用机理,提出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用模型,并得出金融生态距离指数和金融生态协调指数对一个地区获取的金融资源配置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结论。

(2)实证研究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大块:

对各级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12](2005)确定了九项用以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包括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以及金融部门独立性,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以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状况为产出,以上述九个因素为投入,构建了一个刻画金融生态环境边界的超曲面,进而得出了刻画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6)基于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说,构建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估广东省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出运用评级方法来比较不同区域金融生态状况以及运用金融生态指数来比较同一区域不同时期金融生态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构建跨行业的金融监管体系,以此来共同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的建议。

黎和贵(2007)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不同的地区样本,运用定量指标对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指出金融不是孤立的,它内生于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

他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打造“资金洼地”的基础,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提升。

李正辉,万晓飞(2008)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生态各个层面的分析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三方面的指标,选取金融生态国际竞争力与金融发展水平的乘积作为间接作用指标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利用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5年至2007年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金融生态国际竞争力及其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并不显著,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形成的,且在这种间接作用中具有乘数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和中国金融生态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在提升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乘数效应的发挥。

胡滨(2009)以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为例,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并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地区金融生态评价结果,以及重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表现较好,老工业基地典型问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实力不是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绝对标准等一般结论。

王玥(2010)尝试性地将组合赋权法和神经网络模型有机结合运用于区域金融生态的综合评估中,构建基于加权分层的BP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采用某省2008年度县域金融生态数据对提出的基于加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