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033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docx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节 遗民诗人

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

(一)代表: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

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

(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

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

2.随着希望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

(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

(一)论诗重情: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

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二)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以落花飘魂抒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初度日占》。

五.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危苦之词,屈富浪漫幻想。

(一)吴嘉纪。

1.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如《风潮行》《朝雨下》《海潮叹》等述泰州天灾;《挽饶母》《难妇行》《过兵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临场歌》《归东陶答汪三韩过访》等反映官吏催租逼税;《东家行》记江北婚嫁陋习;《李家娘》写“扬州十日”;《一钱行赠林茂之》赞遗民品质。

2.直抒胸臆,纯用白描,但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幽淡似陶,沉痛似杜,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二)屈大均。

1.其诗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

2.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杜,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

3.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如《大同感叹》《猛虎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

4.“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

5.和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大家”。

(1)陈恭尹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七律,《邺中》、《读秦纪》等。

(2)梁佩兰诗多酬赠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

(四)阎尔梅。

1.诗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

《满巡抚赵福星遣官招余余却之》。

2.长于古体,《绝贼臣胡谦光》《沧州道中》等豪宕雄壮,诗情激楚。

(五)杜溶诗学杜甫,风格浑厚,五律《登金山塔》《初闻灯船鼓吹歌》。

(六)钱澄之诗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

1.《悲愤诗》《桂林杂诗》《行路难》等以永历时事寄于诗,时歌时泣,悲痛感人。

2.《催粮行》《乞儿行》《田家苦》等,写民众流离惨状,情浓意深,沉郁悲怆。

3.晚年民族感情与田园闲适融合,在《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里白描直写,冲淡自然,既反映农村的生活,又砥砺民族气节。

(七)归庄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

1.《悲昆山》《伤家难作》《断发》《万古愁》曲,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万古愁》是清散曲少有的杰作。

2.《落花诗》16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心态,哀婉酸苦。

第二节古文三大家

  一.清初散文:

唐宋古文传统→明代受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竟陵派抒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

(一)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对散文写作提出要求,大致上回到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

(二)清初论说文多为学者作,有学术和思想价值,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黄书》顾炎武《生员论》《形势论》等。

(三)明末小品文处于衰落蜕变期,作者如张岱、尤侗、廖燕等,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逐渐消歇。

二.文学散文: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桐城派嚆矢。

  

(一)侯方域影响最大。

1.《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

(1)议论而指斥权贵的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等。

(2)抒情而摅写怀抱的如《与方密之书》《祭吴次尾文》等。

(3)评说而论功罪的如《朋党论》《王猛论》《太子丹论》等,有八大家遗风。

2.承韩、欧,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写掾吏、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的作品敢于打破文体壁垒,如《赠丁掾序》,《马伶传》《任源邃传》《李姬传》,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如《李姬传》选3个典型事件,精择李对话,切合身份与心境,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语言,具短篇小说的特点。

(二)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

1.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

2.人物传记表彰抗清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如《许秀才传》《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等,既有淋漓尽致的描摹,也有纡徐动荡的抒情。

3.《大铁椎传》。

4.政论散文精义迭现,《蔡京论》《续朋党论》等独出己见,议论风生;《答南丰李作谋书》《宗子发文集序》,表现出善议论的个性和明理致用的文章风格。

(三)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

1.散文力主纯正,对侯《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等小说写法不满,偏保守。

2.本六经,叙事有法,尤擅碑传,如《陈处士墓表》《申甫传》《书沈通明事》等。

3.《答陈霭公书》《陶渊明像赞并序》《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清晰简要,自然流畅,与唐顺之、归有光等文风相近。

4.《周忠介公遗事》。

(四)廖燕,字人也,号柴舟。

1.思想新颖,议论大胆,如学术文《性论一》《性论二》《格物辨》等抨程朱理学;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

2.《金圣叹先生传》《半幅亭试茗记》。

(五)其他如王猷定、冒襄、姜宸英、邵长蘅、王弘撰、宋起凤等以歌颂抗清斗争及其殉难的英雄志士,形成此时重要题材:

姜宸英《奇零草序》邵长蘅《阎典史传》汪琬《江天一传》全祖望《梅花岭记》等表现崇高的民族思想。

第三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一.清初诗坛有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影响最大。

二.钱谦益,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等。

(一)明朝时期。

1.仕途坎坷,感时愤世,郁塞苦闷。

如《初学集》愤慨党争阉祸;《乙丑五月削籍南归十首》《费县三首》《狱中杂诗三十首》等既有清正之士的孤愤,也有失意者的感喟。

2.忧虑国事。

如《狱中杂诗三十首》《谒高阳少师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八首》;对李自成、张献忠仇视;也有《王师二十四韵》揭露“王师”屠杀。

3.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

(二)入清后诗歌。

1.除悲明反清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

《有学集》中《夏五诗集》《高会堂诗集》等是反清复明“专集”;《西湖杂感二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书梅村艳诗后四首》等哀感顽艳,沉郁苍楚,既有失国之苦,也有耻辱及忏悔,还有诋斥新朝,描写清兵蹂躏破坏的作品,如《吴巨手 斋诗》。

2.《后秋兴》(结集时题名《投笔集》)一扫哀悼明亡的悲怆凄苦,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胜利唱凯歌,如第一叠《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龙虎新军旧羽林)。

3.郑军失利,连叠十三韵,记录郑成功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军事斗争及他和柳如是的抗清活动,实为“诗史”。

如《后秋兴八首之二·八月初二闻警而作》《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

4.明灭无主,无所归依的失落和葬身无地的哀痛,使《投笔集》笼罩上沉郁悲凉的情调,表现“不成悲泣不成歌”的愤慨,画出思想情绪演进的轨迹。

(三)自觉致力于清诗建设。

1.对明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批判继承:

对复古派取其借鉴精神,但不囿于“汉魏盛唐”,剔除模仿形似;对反复古派“取其申写性灵”,摒弃其“师心而妄”,“轻才寡学”。

2.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

3.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广收博取,对补救明七子模拟盛唐与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清代诗风,起“导平先路”作用。

4.钱诗尤工近体,七言律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长篇和组诗多。

5.《后秋兴》是大型的七律组诗,8首一组,相互关联,13组诗浑然一体:

连叠杜诗原韵,至十三叠104首,另附自题诗4首,无斧凿凑韵之痕,是创造性的史诗巨制。

6.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故能肇开风气;又延引后进如王士禎、施闰章、宋琬、冯班等,被称为清诗开山宗匠。

三.虞山诗派。

(一)受钱谦益影响,江苏常熟产生的,主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

(二)代表:

冯班。

1.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

2.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

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

3.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

第四节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一.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二.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黍离之痛,以明末清初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志在以诗存史。

这类诗歌约有四种:

1.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

2.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

3.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

4.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

5.此外还有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以“诗史”自勉,“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真实。

(二)悲吟痛失名节的主题:

以清顺治10年出仕为标志,堕入失节的痛苦深渊,如《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忏悔自赎,表现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

三.艺术性。

(一)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二)最大贡献—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基础上,自成“梅村体”。

1.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重叙事;辅以初唐四杰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风情韵味;融合明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2.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情节的传奇化:

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

3.“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

4.“梅村体”代表作—长篇歌行《圆圆曲》。

(1)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委婉笔调,讥刺吴为私情叛明降清。

(2)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

(3)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重新组合历史事件,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传奇色彩。

(4)细腻刻画心理,委婉抒发感情,运用比喻、联珠,化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增强诗歌表现力。

(5)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

(6)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于华丽辞藻中。

三.影响。

(一)吴兆骞。

1.《秋笳集》写塞外风光和郁愤情怀,苍凉激楚。

2.《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与“梅村体”诗歌一脉相承。

(二)清末王闿运《圆明园词》樊增祥前后《彩云曲》杨圻《天山曲》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梅村体”遗响。

第五节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一.明末清初词坛。

(一)揭开清词帷幕—陈子龙。

1.推尊五代北宋,以“婉畅浓逸”为宗。

2.沧桑变后,《湘真词》抒复明之志和亡国哀思,突破纤柔靡曼。

(二)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归等的遗民词。

1.王夫之。

(1)《船山鼓棹词》初、二集和《潇湘怨词》。

(2)以顺治八年分界:

前期怆怀故国,宛转多思,如《满江红·新月》《忆秦娥·灯花》《昭君怨·咏柳》等,比兴寄托,寓意深邃;后期归隐衡阳,有《摸鱼儿》“潇湘小八景”8首,摹写河山,缅怀故国,激励斗志;康熙10年写“大八景”,表达志节。

(3)体兼骚、辨,不时突破音律的限制,多寄托,风格遒上。

2.屈大均。

(1)《道援堂词》,又称《骚屑》,豪健雄放。

(2)《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紫萸香慢·送雁》有辛词的气骨。

(3)《梦江南》《木兰花慢》感伤凄婉,饱含遗民亡国悲怀。

3.今释澹归。

(1)《彳扁行堂词》作于出家后,苍劲悲凉。

(2)喜稼轩、竹山韵,如《贺新郎·感旧次竹山兵后寓吴韵》等,但比辛弃疾、蒋捷词多苦涩味。

如《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

(3)《沁园春·题骷髅图》7首等联章叠韵,动辄数首或数十首,为雄放一派翘楚。

  二.清初词坛代表:

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纳兰性德;“京华三绝”。

(一)阳羡词宗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

1.学苏、辛,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2.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新乐府”精神,拈大题目,写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词史”。

(1)《夏初临·本意,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尉迟杯·许月度新自金陵归,以〈青溪集〉示我感赋》等眷怀故国,悲悼明朝灭亡;

(2)《贺新郎·纤夫词》《八声甘州·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等记赋役征丁、兵燹破坏之苦;

(3)《南乡子·江南杂咏》《金浮图·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不绝,词纪田家语》等写苛捐杂税、自然灾害,抒民生之哀,冲破“诗庄词媚”的畛域。

3.其风格源于辛弃疾,但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无苏词洒脱旷达;以悲愤苦涩笔调抒感伤故国之情,如《夏初临·本意》。

4.《醉落魄·咏鹰》咏物言志,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壮襟怀。

  

(二)随着清朝统一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雍、乾三朝。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

1.《江湖载酒集》等词集4种,开创浙西词派,与李良年、李符、沈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并称“朱陈”。

2.尊词体,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圭臬;与汪森辑《词综》,推衍词学宗趣和主张;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投合文人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

3.多“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

有《静志居琴趣》写男女爱情,《茶烟阁体物集》和《蕃锦集》的咏物集句。

4.情词,如《高阳台》“桥影流虹”,《桂殿秋》“思往事”《无闷·雨夜》“密雨垂丝”,《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鹊桥仙·十一月八日》等。

5.因身逢易代,也提出词中十之一“言愁苦者”,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悲哀与亡国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

所以《江湖载酒集》词作,时见愤激,哀婉沉郁,如《长亭怨慢·雁》、《风蝶令·石城怀古》、《百字令·度居庸关》、《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等。

6.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创造,给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三)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

1.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产生“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再目睹官场的腐败,借词宣泄失望烦恼,如《蝶恋花·出塞》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全部词作。

2.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悠渺,执著缠绵,是其词作的重要题材,如《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等。

3.为妻卢氏早逝写的悼亡词,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等,极哀怨之致,也显示了纯正的情操;标出悼亡的有七阕,未标题目而近追恋亡妇、怀念旧情的有三四十首。

4.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纯任感情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5.《惠风词话》况周颐:

“国初第一词人”。

三.曹贞吉咏物怀古、哀生伤逝之词,寄托遥深,如《百字令·咏史》《贺新郎·再赠柳敬亭》《满庭芳·和人潼关》等,雄深苍浑,法度谨严又出新意,折射世事;代表作《留客住·鹧鸪》。

四.顾贞观《金缕曲》纯以性情结成;所著《弹指词》以情取胜,宛转幽怨。

此外吴伟业、彭孙、毛奇龄等,也写有优秀词作,蔚成群星闪烁的灿烂景观。

第六节王士礻真与康熙诗坛

  一.王士礻真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一)论诗以神韵为宗,主旨与锤嵘《诗品》“滋味”说、司空图“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大体相同,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为最高境界。

1.《蚕尾续集序》: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威之外者何?

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神韵”即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2.推崇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王、孟诗是其创作典范。

3.王诗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年“事两宋”,晚年宗唐,“神韵说”贯穿始终。

(二)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的“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承王孟派,含情绵渺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如成名作《秋柳四首》,《秦淮杂诗》20首,《冶春绝句二十首》,《再过露筋祠》等,含蓄空灵,把鼎革后的失落迷茫转向超脱和玄远,追求幽静淡泊之美,强化了诗的审美特征。

(三)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宗宋的反映和结果:

《蜀道集》《南海集》意境开阔,气概不凡,风格苍劲雄放,如《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南阳》《荥泽渡河二首》等,即景感怀,吊古伤今,格调激越,气韵沉健,风格近杜。

(四)清新自然如《茅山进香曲》,轻捷明快如《大风渡江四首》,格调激越如《枭矶灵泽夫人祠二首》,旖旎柔媚如《悼亡诗·哭张宜人作》等,表现出多方面艺术造诣。

(五)神韵诗为其独擅,实践自己诗歌理论主张,开创神韵诗派,成员中较著名的有吴雯、洪、宗元鼎等。

  二.康熙诗坛:

朱彝尊和王士礻真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称“南施北宋”;查慎行和赵执信是后劲。

(一)浙派开山祖—朱彝尊。

1.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祁六座上逢沈五》《祁六紫芝轩席上留别》《梅市逢魏壁》等可见抗清活动的蛛丝马迹。

2.诗歌感慨沧桑,沉痛激切,如《同沈十二咏燕》咏物抒怀,借飞燕表达亡国之悲;

3.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如《捉人行》《马草行》《晓入郡城》等,揭露兵火乱后的萧条景象和统治者的残酷野蛮,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4.登临游览吊古伤今,如《雁门关》、《鸳鸯湖棹歌》100首等。

5.入仕清廷后歌功颂德、交际应酬之作连篇累牍。

6.归田后描写自然山水如《天游观万峰亭》、《延平晚宿》等清丽可读。

7.《玉带生歌》以咏文天祥遗砚,推崇文天祥及其抗元气节,曲折流露心绪。

8.其诗以学力、辞藻见长,用笔雄健,叹息故国沦亡,感慨民生疾苦,俯仰艰难身世,大抵苍凉悲壮,郁怒激烈;后期格调平和,追求醇雅,安于恬淡,师法也从学唐到兼取两宋,反映清初诗坛演变趋势,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

(二)施闰章。

1.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诗歌铺叙时事,叹息民艰,如《卖船行》《临江悯旱》《牧童谣》《浮萍兔丝篇》《病儿词》等真挚沉痛。

2.宗法唐人,反对浮华,但格调平缓,温柔敦厚,缺少“唯杀恚怒之音”;认为词场无须“兵气”,应当温婉和气,即使上述反映民瘼的作品,也终和且平。

3.工于五言,风格空灵淡泊,如《燕子矶》冲淡闲远,委婉忠厚,较多文人高雅的格调和诗教品质,反映出与遗民诗人的区别。

(三)宋琬。

1.突出反映伤时叹世之感,《庚寅狱中感怀》《晨星叹》《九哀歌》《诏狱行》等,写其受诬系狱的不幸遭遇,抒发哀痛愁苦。

2.关注民生的如《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渔家词》等,感慨沉重。

3.凭吊故国如《赵五弦斋中讠燕集限郎字》《长歌寄怀姜如须》等,苍凉激宕。

4.写山水风光的如《登华山云峰台》、《登西岳庙万寿阁》等,诗风雄健。

5.其诗由学明七子上溯到宋、唐;擅写七言诗,风格雄深磊落,虽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体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四)查慎行。

1.诗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2.擅白描,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入深出浅,时见精妙。

如《芜湖关》《白杨堤晚泊》等铺写时事,慷慨愤激;《芦州行》、《悯农诗》等,刻写民瘼,情辞真切。

3.旅途纪游和登临怀古,如《舟夜书所见》,古风如《五老峰观海绵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等意境壮阔,笔墨雄放。

4.近体凝练有力,如《题杜集后》。

(五)赵执信。

1.《谈龙录》崇“诗中有人”之旨,重反映现实,力去浮靡,揭露社会黑暗,申诉官吏罪恶,如《氓入城行》《道傍碑》、《吴民多》、《水车怨》等。

2.罢官漫游和归田闲居之作也时露愤激和不平,《寄洪思》《涉淄水感怀》等。

3.写山水田园风光色彩鲜明,自然真切,如《蓬莱阁望诸岛歌》、《太白酒楼歌》等。

4.宗法晚唐,自写性情,清新峭拔,不讲含蓄,和神韵诗冲和淡远异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