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980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聚焦课堂 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docx

聚焦课堂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

聚焦课堂关注生命——怎样观课议课

听课评课是我国一线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此陈大伟教授(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为什么要提出观课议课这个话题呢?

观课议课与评课议课是一回事吗?

一、关注师生课堂生命质量

我国,每天有数百万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上亿的中小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成长。

这就是一直以来,要关注课堂的质量,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质量,更需要关注师生生命的质量。

师生的生命在这周而复始的课堂教学中延续…………(可以结合一些瞩目精心的案例)

二、何为观课议课

1、观课:

顾名思义,观:

就是看的意思,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子曰),这和我们提出的“看课”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观课”和“听课”就有区别了。

“身在庐山”则无法“识别庐山真面目”,所以“观”者与被观察者有一定的距离,可远可近。

“听”也是观察的一种受手段,主要指向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的往来”。

2、议课:

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议课,既可以是在课前,也可以是课后。

3、评课与议课的区别。

①“评”是比较和判断,对课堂好坏下结论、作出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信息讨论、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②“评”有主体、客体之分,被评者往往处于“失语”状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

“议”强调彼此间的平等参与主体,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

③“评”落脚点是要根据预设的标准,提出教学中的有点和不足;“议”反对面面俱到,它要求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超越现象,通过对话,探讨更加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

④“评”的课堂是教师展示专长和特长的舞台。

教师献课主要是以“表现展示”为献课取向,教者重在展示教学特长(甚至是表演)。

“议课”中的课堂是参与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西献课者与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

“议课”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献课者,可以是录像资料。

4、目前评课之怪状:

之一:

只听不评(完成任务、没有时间等理由)。

之二:

表扬大会(准备充分、思路清晰、组织合理、目标达成、语言生动等,缺点蜻蜓点水或者轻描淡写)。

之三:

听领导的(有领导或者权威一点的在场,就是领导或者权威认识说了算。

之四:

愿听不愿评。

大多数教师的心态就是喜欢听课、听别人评课,自己不想参与评说。

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问题;二是怕惹火上身(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三是评课倦怠(老生常谈、司空见惯)。

三、有效教学与合理教学

(一)评课议课的功能

1、发展教师的专业;2、议出更多的方法和途径;3、促进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4、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行;5、构建合理性的课堂教学。

(二)追求合理课堂教学。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道理。

每一堂课上,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是大家在教学中的共同愿望,尤其是是对于农村学校。

无论是听课评课还是观课议课,课堂教学都围绕一个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里提出的有效教学,他不是单一的追求课堂效率的问题,所指的范围更加宽泛。

【案例】这是一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人有两件宝”。

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儿歌,几乎所有的学生开始笑声朗读起来,老师看见学生读的不整齐,就立即发出了“一、二、三……”的指令,全体同学听到指令,立即停止朗读,紧接老师的话题“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要整齐”(然后老师就接着讲:

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学习“人有两件宝”,现在老师先读一遍,老师读完后学生再读。

老师提示:

“脑”是鼻音不是边音,然后出示音节“nao”,于是学生又开始摇头晃脑的拼读“n——ǎo”,老师又重复“1.2.3”,学生又把刚才的顺口溜大声念一遍………)。

【议课话题】:

1、学生两次朗读你认为是不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

2、学生自己朗读和老师指导下朗读有何区别?

3时间是不是浪费了?

(老师的茫然:

学生不遵守纪律时是不是不管?

学生不整齐是不是要规范?

)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变成了他主学习!

养成了学生“反正老师要讲的依赖习惯”!

浪费了时间,无效劳动,适得其反!

(三)课堂质量的内涵(即追求什么样的课堂质量)。

1、全面发展的质量。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堂观。

课堂是师生生命参与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段历程。

师生的参与不仅是躯体和知识的参与,更是智慧、情感的全面参与。

课堂的质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体现智力发展、智慧发挥、情感体验的质量。

单纯的分数和认知意义上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质量概念,我们需要育人,而不是死死盯住“育分”。

2、既关注当前学生生活、学习的质量,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世界著名的战争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据说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说:

“抚养孩子和教学均来自同样的教育学最基本经验:

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神圣的人类职责。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眼里就不能只有今天、明天,如果只有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学科,缺乏对学生适应生存、适应生活的长远关注,那么这样的老师绝对成不了好老师,即使是眼前有所建树,哪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短期效应!

3、追求教师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教师的工作是什么?

(教学或者是教育学生;教书育人。

人的最基本活动不外乎两种:

一种指向是内部,指人在不断成长与发展中的需求,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

另一种是外界指向,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需要不断的将自己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价值和主体地位,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制度职责、同行比较等)。

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生活,为了养家户口!

)其实工作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只是为了生活,工作就是负担,就缺乏责任感,缺乏工作质量的追求,工作不精彩,生活也就不精彩——因为我们除了工作的时间,其他的生活时间和空间又有多少呢?

如果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或爱好,那么工作起来就会更加轻松。

工作有了乐趣,生活才有乐趣;工作有了质量,生活才有质量。

(四)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的维度。

一是看是否有效果,也就是说预期的目标与结果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和出现。

如果通过教师的行为引起学生的思考,或者学生起来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有效,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你的教学行为就没有效果。

2、是否有效率。

时间是衡量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我认为:

教学效率=同学们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

首先关注的是学生,他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和建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

有效,就是看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不是让学生收获了、进步了、发展了,看学生是不是学的好,而不是看教学内容完没有完!

3、看集中学生智力活动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心智活动为主,尤其是语文学科。

教学是要发展智慧的,教学的设计要服务于、服从于这个目标。

(学生为什么喜欢游戏:

刺激、兴奋、心智活动)。

4、学生智力活动前加上“紧张”予以限制,是对智力活动质量的保障。

学生智力、紧张兴奋点的把握与控制要适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学有效,体现在学生智力活动有水平、有质量。

5、有效教学的特征和条件

①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其教学行为一般要满足三个要求: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也可以说学习的兴趣(一堂音乐课的启示);二是要指明学习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者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三是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教师教的再辛苦,也可能称不上有效教学。

②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喜欢”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从“学生喜欢”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是学生是否喜欢,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如果课堂压抑、沉闷,学生就不会喜欢;如果课堂环境安全、宽松、愉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高,就喜欢。

二是学生的情绪是否积极。

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边缘化(甚至主动寻求边缘化),对教学活动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充满了敌意,这样的情绪是不正常的,如果学生喜欢就会表现出热情、期待和激动,就会产生一种主动寻求“中心化”的热情。

三是喜欢,还有一个人数比例的问题,有效率的课堂是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只是注意了少数学生,放弃了大多数,也就不可能是好课。

四是注重教学节奏的变换和兴奋点的调整。

③知识的建构与学生的自主构建。

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看,有效教学以下特征:

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重要性;二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认知和理解,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乐趣(天才试卷引发的思考);三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复杂水平的认知和理解;四要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地、直接的反馈;五要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使所学的东西系统化;六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观课议课,不仅仅是追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讨论提高效率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他同时追求“合理教学”。

“合理教学”是观课议课的重要任务。

四、策略和方法

(一)以学论教的策略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保持,而不能单纯的归之生长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在活动、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改造。

根据学习发展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外部教学活动必须支持学生内部的学习活动,“为学而教”是加涅教学观的核心。

根据这一学习观和教学观,他提出了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和不同特点来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条件。

加涅“为学习而设计,为学习而教”的指导思想运用于观课议课,其基本的策略就是以学论教。

所以,观课议课的第一策略就是以学论教。

学生现实的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观课议课中(也是素质教育的两全一发展的内涵),必须坚持以学为本(新课程提倡的以生为本应该是一致的)

2、如何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折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①以学考查教。

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有自己思想意识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直截了当的批评或者总结优点缺点,教师会有抵触情绪,或者为自己寻找理由。

现在通过议学生的学习效果入手来议课,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调整自己教学行为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②以学改进教。

教学的一般路径是:

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

议课从学生的学反向论教:

从学习的效果考查入手——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以此反推教师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

③观课的焦点。

在以前的教学观摩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表演居多,尤其是竞赛课、公开课。

一堂课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甚至在选拔上课教师的时候既要注重教师的表演天赋,还有注重人才。

而以学论教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的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到学生学习状态。

从关注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

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景,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种种生存,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④观课的位置。

要做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无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要求深入学习活动,探寻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

只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才能围绕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提出更有价值的讨论话题,才能使观课议课活动真正实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二)直面问题的策略。

就是观课者根据观课的记录情况,做出一些直截了当的问题探究。

如:

通过观课之后,直接提出(议题)你觉得在你预设的教学活动中,那些是你满意的?

哪些是你不满意的?

那些活动具有实效性?

在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

哪些环节是不必要的?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也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的教学处于“不满意”状态,并立志改进。

(三)平等对话的策略。

首先是要调整两种心态:

一是不要把献课教师看成是表演的“戏子”,不要把听课者当成苛刻的观众,因为戏子的表演主要是取阅观众,而苛刻的观众又往往吹毛求疵(ci),挑三拣四,这种心态没有尊重献课老师,将会使献课老师失去自我;另外一种倾向是,把献课老师看成是作指示的领导或者权威,听课教师成了台下接受训示的群众,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这也是对听课教师的不尊重,他是观众老师失去了自我。

(四)“最近可能区”策略。

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一节课实际运行的又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因此在议课活动中不仅要议出多种可能性,同时要议出相对最佳的路径和方法,使参与教师有所比较和遵从,以免议课从陷入相对主义和无所适从的泥潭。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研究表明:

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促进儿童发展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是现有的(今天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独立地、自如的完成老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是潜在的(或者说明天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和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

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我国有经验的教师总结为“跳一跳,摘果子”的形象概括。

“最近发展区”针对教师而言就是针对现有的教学设施、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五、观课议课的环节和流程

(一)观前对话与交流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希望在一节课中解决很多的教学问题,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1、确定主题。

可以提出这样一些话题进行探讨:

这堂课你想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什么内容?

重点突出什么?

你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有充分的准备?

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

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观课议课主体的来源。

教科处、教研组或者年段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或者有目的地收集教师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先解决什么?

然后解决什么?

在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开展阶段性主题活动。

一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解决一些困惑,落实一些理念,使大多数教师都有所收获。

3、观课议课前的说课。

一是对学生的介绍;二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义的理解,不仅要介绍我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等等。

三是强观课在一定的主题上(授课老师确定,也可以是教研组、学科组确定)。

(二)观课中的任务和要求

1、重点观察

2、随机观察与记录

3、全面观察

六、观课议课的视角和方法。

(一)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1、教学实践的目的性。

教学实践的目的性,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

①有较明确的教学目的(目标);②教学目标具有现代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或较大价值;③教学目的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一方面教学主体对教学目的抱有较大的期望值;另一方面教学主体要自觉接受教学目的的引导,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为教学目的的不懈努力。

2、教学实践的规律性。

①遵循规律。

(认知规律、心理与身理阶段性和差异性规律、儿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等);②发现规律。

教学实践是解决新问题的实践活动,新的问题都蕴含着一定的规律。

③“双向”合规律。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关系”的双方都优于另一方处理好关系的“责任”。

比如学习时间是学习成就的前提;又如上课时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行为也可能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学实践就是要把教学实践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

(二)三种观课视角

第一种:

以人为本的视角:

追求教学主体合理性。

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有头脑、能思维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和社会团体(课堂上每个学生是主体、学生群体也是主体)。

“客体”是实践活动的对象和结果,比如教材教学设施设备等。

鉴于以上理论,陈老师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双主体”都显得不尽合理,都不能成为指导建设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的批判。

主体是地位问题,主导是作用的发挥问题;教师主导,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主体,那教师是什么?

因此在此讨论的是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就是主体间性的视角。

(这些理论的问题在此不做详细研究。

主体间性意味着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我——你”关系。

主体间性强调在交往中达到理解和达成共识。

因为教和学的活动在课堂上是同时进行的,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案例一】课堂上教师抽学生答问,一个答不上,就继续抽下去,直至有学生回答正确为止。

答对的最后一个同学坐下了,前面站着的学生教师既不示意学生坐下,也不予理睬,也不予评价,继续若无其事的上课!

【案例二】许多语文老师都喜欢在课文朗读过后问学生:

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者那些句子?

这样的动机本来是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

有没有遇到有这样的学生“我都喜欢!

”、“我都不喜欢”?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是训斥、愤怒、轻视、置之不理还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继续问下去?

以人为本的视角: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和感受。

第二种:

全面发展:

追求教学目的的合理性。

教育不仅要教育今天的人,更要注重“教育要发展人”。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目标”,就是说三者本身就是目标。

不能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成了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工具盒手段,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身价值。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知识丰富,懂得多!

”,“这个人本事大!

”,都是“这个人”知识和技能外显的结果。

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统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学生成为了自主意识的主体,掌握了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

(行为测试培训后,第一个学生走出去之后,又返回来给在座的老师们打招呼)。

【案例一】一堂作文课教师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试卷,也叫做“天才试卷”的课堂效果。

全班69人,只有两个人是做对了的,为什么?

第三种、善假于物:

追求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善假于物”可以事半功倍,只有“君子”、只有人才才能“善假于物”——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运筹经营。

(一)、反思教师个人理论的合理性。

1、教育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

2、教育观念。

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的认识和看法。

3、教育理念

(二)观察讨论行为的合理性

评判几个教学行为:

1、行为一。

一个村小的代课老师(幼教专业上小学),在执教一年级“带拼音识词”时,她用扑克牌制作了这些词语的“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通过学生学习,认读后,他把这些纸牌卡片抛到窗外的操场上,让学生去找朋友的活动。

2、行为二: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一文时,教师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一:

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行的缓慢,离群群后孤单凄惨的的叫声中,一步步推断出这只大雁受伤的?

大雁听到弦响就会掉下来的?

(寓言:

故事和道理!

这个设计有必要吗?

3、行为三。

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背诵课文段落。

除了简单的齐读、自由读、关上书读、再看着大屏幕阅读,之后学生就能背诵了?

其实这和硬背有多大的区别?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如果没有特殊的或者更好的方法,不如让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那么课堂上怎样的指导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七、观课议课的准备和工具。

(一)准备什么?

1、心理准备。

①对课堂“不满意”的态度;②直面问题的勇气;③坦诚对话饿精神。

2、同伴准备。

①成为课堂教学信息的提供者;②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着;③成为教育经验的提供者;

3、引领者的准备。

①实践理念以身示范

②引领反思善于提问。

③揭示可能,理论引导。

(二)课堂观察的工具。

1、观课议课的准备

重点是指工具的准备。

包括录音、录像等资料(位仅以议课提供依据)。

2、记录量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