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82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湘潭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湘潭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

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

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

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

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

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另外,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诗歌文学传统基础上,建立了特有的中国文学理论与观念。

“诗言志”“兴观群怨”“赋比兴”“修辞立其诚”“诗史”“经典”等,都是非虚构的文学理论与观念。

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

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

看历史要看大势,从大的方面来说,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

说到底,“文以载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即王夫之所谓“践身心之则”)。

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

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

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

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

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文体”多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唯一特色。

B.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文学强调虚构性。

C.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中非虚构性观念。

D.中国文论也有其悖论,即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新文艺研究眼光使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的具体体现。

C.文章第二段,先阐明现点,再比较古今,最后点明虚构和非虚构存在的文学功用。

D.文章引用吴文辉的话说明了中国文史智慧等“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文体”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B.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文学不再是游戏。

C.“文以载道”的“道”具有两层含义,即客观历史大趋势及其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

D.作者认为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关联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又影响当代文学创作。

【答案】1.C2.A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文体’多样是中国古典文学唯一特色”曲解文意。

结合“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分析可知,文中是说“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

B项,“充分证明中国文学强调虚构性”理解错误。

文中是说“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

D项,“即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以偏概全。

原文是“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去掉“有时候”,语气绝对。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论述了新文艺研究眼光使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的中心论点”说法片面。

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文章还论述了“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的观点。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文学不再是游戏”因果不当,原文是“非虛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

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低,无论是学历教育体系的中等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是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的主流。

从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被边缘化除了受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地方片面的引导也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不少地方一味的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一些高职专科热衷于升本,极力摆脱职业教育的内涵。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比如,职业教育在我国只达到了专科层次,并没有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的完整体系,目前的高职院校归属管理为省属及以下,缺乏部级引领,高职院校生源被划入最末一批造成了事实上的末位,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尤为重要。

有学者对比了中美职业教育的差别,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落后。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式的教育模式,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全日制教育模式,缺乏贯彻继续教育的理念。

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职业培训有良好的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摘编自《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扭转陈旧观念迫在眉睫》)

材料二

图表一图表二

(《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当前,亟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提升,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迫切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同时,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不妨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

此外,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二元制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实现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直接挂钩,按需培养,以岗定课,彰显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09年间职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其同比增速却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2010年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

B.2011年为负增长,也是一个拐点,2011—2015年间同比增速和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0万。

C.从图表二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5年,全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由312亿元上升到793亿元,增幅达到了154%左右。

D.2012年的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高于2011年两个百分点,2014年的同比增速达到16%,增幅超过其他年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及地方片面的引导致使不少地方一味地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中高职教育,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B.真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将职业培训的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而且要培养专门的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C.只要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就可以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D.职业教育要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

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等,这些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6.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4.A5.D

6.①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着力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②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和措施上让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③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④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2010年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错误。

结合材料二的图表一内容分析,2006年才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不是2010年。

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曲解文意,文中是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B项,“真正的职业教……而且要培养专门的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说法错误,文中是说“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职业培训有良好的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C项,“只要……就……”错误。

结合“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不妨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分析,“只要……就……”说法绝对化。

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以至于不少地方一味的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一些高职专科热衷于升本,极力摆脱职业教育的内涵。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等分析,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着力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结合“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尤为重要”分析,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和措施上让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结合“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分析,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结合“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分析,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月①

吴浊流

雨已停了,可是院子里还是一片泥泞,那无叶的苦梀树被寒风刮得瑟瑟作响,每晨很早就辘辘响着的牛车也在雨中歇了。

邻居好像都没起来,柔弱的冬阳静静地照着。

被烟熏得黑黑的小屋里,太太抱着婴孩,仍然打着鼾。

旁边像西瓜大的头,一颗一颗排着好几个,仁吉瞪着眼睛看着妻子的睡相,干枯的头发蓬松着,脸上的汗毛长长的,想必好久没有修容了吧,他借着暗淡的阳光,看到老婆的脸,不觉着一惊。

瘦削的脸孔,颧骨高耸,脸色青黄,眼角皱纹重重,越看越怕,越看越觉得她老。

她才三十岁呀!

但脸容却像五十岁了。

她这么辛苦,一定恨我这个无能的丈夫吧。

但她从不抱怒,只是每早四点就起来烧饭,照顾孩子,喂猪、鸡、鸭,然后下田做工。

所以,白天和仁吉很少见面。

在农场里,她让七岁的女儿照顾婴儿,婴儿一饿就大哭,哭声灌入她的耳朵,但不等到休憩的时间,是不能抽身去看他的。

只要稍停一下,监工就会破口大骂。

她只好默默地举起锄头继续工作。

她人在田里,心总是牵挂着家中,五岁的阿清和三岁的阿木,不知会不会和邻居家的那个力气大的坏家伙打架。

若是打起来,一定……似乎耳边有人啼哭着叫她,她不知不觉地停手细听,就在这发愣的一会儿,忽然有人大骂:

“混蛋!

像你这样干,还值五毛钱吗?

半做半歇,明天别来了。

她听到监工的叫骂,只好拼力挥锄头,一会儿她的阿清阿木的幻影又映入脑海来。

早晨来时,火柴忘在桌上了,要是他俩拿来玩,就不堪设想了……

她不安的心情从在学校的长男愁起,直到树下的婴儿。

直到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才挨到休息时间,她拖着重重的双脚走到树下,那哭得眼晴浮肿的婴儿见到母亲,更哭得凄惨来了。

她拉开衣襟把乳头塞进婴儿的小嘴里,婴儿“唔唔”几声,吸得潍滋作响。

在对面的树荫下,女工们和监工正悠然地唱着山歌。

片刻之后,大家又得继续做工,直到太阳落山,才疲倦地背婴儿回家。

烧饭、喂猪,照顾鸡鸭,饭后她还要编大甲帽,大概每夜总要织到十一二点才能体息。

所以在白天她很少有时间和丈夫见面。

今朝不知什么缘故,她睡得这样酣,所以仁吉看到就深深地反省了。

起初,太太愈对他亲切,愈勤劳,他便越内疚,越感到自己无能。

但日子一久便习以为常了。

此刻,看到太太那消瘦疲倦的累相,忽然想到了从前的抱负。

结婚时,他想:

“太太,不用愁,忍耐一时我就可以出头。

”他话不但是安慰她,也可以是安慰自己,可是岁月如流,理想被现实压得无影无踪。

当初,他的怀抱算来真也不小。

不是大政治家就是大实业家,或是学者。

凡事都非冠以“大”字不可。

纵使途中有危岩绝壑,并不能阻挠他的壮志,他甚至以太太的理想丈夫自居,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至少也要雇一两个仆妇来何候她。

他当年进农场做雇员,不过是暂时之计,他时常想起西方格言“满足的猪不如不满足的人,满足的人不如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来鼓励自己,他自信蛟龙不是池中之物。

他作为中学的高才生,执笔可以一挥而就,说话可以滔滔雄辩,不甘在乡里埋没,有机会也想去日本东京留学,虽然无钱,也打算苦学。

他的环境虽然不好,但野心却像春草一样烧了复生。

可是心愿毕竟还是心愿,关于学费知何筹措,家属如何生活,都没有详细考虑过,只是幻想着自我陶醉。

可是现在看到太太那瘦弱不堪的面孔,不得不自我反省,终于归咎于早婚阻其壮志。

事实上现在离开这个忠实的太太他能否生存都成问题。

可是他依然自命不凡,野心时常像泉水般涌出。

忙时沉寂,闲时又心潮起伏,最后想到他已是五个孩子的爸爸,仅靠夫妻的工资糊口,并无其他收入。

事实上他又不能离开这份差事,不知不觉十五年了。

这十五年间他虽然对“会社”做过不少贡献,但“会社”从没有改善过他的待遇。

而那些日本同事,同是中学毕业,资历不如自己,却没有一个不升为科长、主任了。

日本人的薪水比台湾人高,又加上六成的津贴,有宿舍,有余钱可供储蓄,制糖会社年年赚钱,只是对台湾人这样刻薄。

想到这里,他怒火冲天,一瞬间凌云壮志,猛然复起,热泪奔流,竟毫不顾忌地向太太嚷:

“兰英,兰英,我要去东京!

太太从梦中惊醒,目瞪口呆,凝视着丈夫,两手按住胸前,期期艾艾地说:

“我的先生,你的美梦还没醒吗?

你想,坚儿马上就要上中学,你还梦想去东京留学,你想你的孩子,你自己的学费……”

她不知不觉地泪珠直流。

仁吉也不敢再自讨没趣,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而已。

可是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他憧憬的世界,他的美丽的梦,纵然再过二十年,还是那样美丽地荡漾在心头。

啊!

像初恋的美梦,甜蜜而艳丽。

藕虽断而丝连,啊!

仍然像热恋一样的心情,永远不会忘掉,他的梦想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发表于1936年

(有删改)

【注】①小说反映了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社会现实。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院子“泥泞”,寒风劲吹,冬阳柔弱,小屋漆黑,交代主人公居住条件简陋,为全文奠定了感伤、压抑的基调。

B.把女工们和监工悠然地唱山歌的情景与仁吉妻子给孩子喂奶时的情景作对比,目的是突出后者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C.小说以仁吉的视角来描写妻子苍老疲倦的外貌,既引出了下文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的叙写,又丰富了妻子的人物形象。

D.妻子的几句话就让壮志凌云的仁吉回到了现实,仁吉深感自己自命不凡、不负责任,愧对了任劳任怨的妻子。

8.本文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请概括插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9.请探究小说以“水月”为题的作用。

【答案】7.D8.

(1)插叙妻子每天的操劳,引出他对自己梦想破灭的回忆。

(2)插叙他毕业后的经历,交代了在台湾中日员工不平等的现实和仁吉一家生活窘迫的原因,引出仁吉发泄痛苦的情节。

使行文富于变化,突出主题。

9.

(1)“水月”象征了仁吉一直难以忘怀的梦想;“水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象征了仁吉的梦想屡次被现实击碎,又不断燃起的煎熬过程。

(2)“水月”暗示了主旨:

梦想的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日统治期间台胞受压榨、受歧视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日本政府的不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仁吉深感自己……不负责任”错误。

结合“仁吉也不敢再自讨没趣,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而已。

可是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他憧憬的世界,他的美丽的梦,纵然再过二十年,还是那样美丽地荡漾在心头”“永远不会忘掉,他的梦想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等分析可知,小说中的仁吉只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东京留学,谈不上“不负责任”。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文本结构内容及插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到对应插叙语段内容,然后概括内容要点。

插叙作用: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等。

结合文章3——7节内容分析,主要插叙了妻子每天辛苦的操劳;结合“他作为中学的高才生,执笔可以一挥而就,说话可以滔滔雄辩,不甘在乡里埋没……只是幻想着自我陶醉”“仁吉也不敢再自讨没趣,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而已”等分析,引出他对自己梦想破灭的回忆。

结合“他的环境虽然不好”“可是现在看到太太那瘦弱不堪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