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74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docx

陶行之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

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

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

而杨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

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

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

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

  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

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

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

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

杨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

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

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

  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就像于顺华老师那样,他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开。

这样的老师,不正是和同学们融入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

记得有次改卷,正好和于老师一组,他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

他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

  这个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学做一个人

初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有意思,做一个人很难吗?

为什么还要学做呢?

待满怀好奇往下看时,却再也没有“有意思”的感觉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在问自己:

你是一个整个的人吗?

说句实在话,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我确信自己在做人上,没有问题。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呢?

陶先生认为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八十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一个健康的身体,算是有吧。

当然,我认为身体健康还得是心情舒畅,有一个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就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

“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这话说得太好了,只要我们保持年轻的心态,无论多少年龄,都会充满活力。

要有独立的思想。

我想有独立的思想,但你让吗?

你能允许我对你的安排提说明我自己的看法吗?

我想上级最烦的应该是有独立思想的下属了,时不时地对下达的命令问几个为什么的人能不惹人烦吗?

想到学期开始,让学生们写新学期的新打算,有同学写到:

一定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中学。

这在我看来,没有什么,这只表达了孩子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想要好好学习不好吗?

想要考个好中学不对吗?

结果就这一条,让人家好一顿的说。

为什么?

人家说,现在都素质教育了,为什么学生还要这样写?

这个班的老师是怎么给学生讲素质教育的?

是呀是呀,人家上面说要素质教育,你却在这里让学生们考个好中学,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学校里的大大小小的领导有机会都会到班上看看后面黑板报上学生们写的“新学期的新打算”;于是,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劝我把学生写的那一句改了,至于改成什么自己看着办。

我为什么要改呢?

那不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小学毕业了,不是还有一个民校要考吗?

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呢?

素质教育不是不让学生们学习了,也不是不考试了,那为什么不允许孩子们那样说呢?

因为一直想不通,所以那句话也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有改,是的,我等待着他们下一次的到来,如果学校没让出第二期板报的话。

这只是千千万万个例子当中的一个。

领导们仔细想想,你会允许你的老师们有独立的思想吗?

老师们想想,你会允许你的学生们有独立的思想吗?

话好说,事难办呀。

要有独立的职业。

当教师这么多看,算是有独立的职业吧。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我想,我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三种要素,独缺了中间一项,为什么会独缺这一项呢?

我想领导们都应该知道答案,嘿嘿!

我是不知道,我只知道什么事,等领导安排了再说,领导怎样安排,我便怎样去做,一定不会犯错误。

三种要素细数下来,我还真不能算是整个的人,缺了什么呢?

应该是思想罢。

“真”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场桥中心小学郭克胜

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最深感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是他,开辟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先河,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大步。

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

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了学有所得。

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72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

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会是呢感的好坏。

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

一副图:

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副图:

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那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人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近,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理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

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总是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调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么样。

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

“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

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事实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序。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此。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功助长。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

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升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

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

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

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习《陶行知文集》有感

(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听到这句话,知道了陶行知的名字,8年前的暑假,我来到了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由于分管陶研工作,零零碎碎对陶行知有了一些了解。

后来,还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做“小学课堂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学习了有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有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放假前,收到徐州市陶研会关于举办第一期陶著读书班的通知,要求自学规定的篇目并将学习心得、论文或疑义写成文章,采用交流、讨论、小结的方式学习。

其实,办公室的书架上厚厚的那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已经摆放多年,今年的暑假下定决心细细研读。

虽然感觉对先生知之不多,虽然感觉自己才疏学浅,但仍愿心怀敬畏之心随着一行行文字,去追寻先生的人生轨迹。

今年的夏天并不炎热,宁静的午后,平心静气地打开共984页的《文集》。

翻看目录后发现《文集》按四个时期共收录陶行知论著226篇,共70多万字,汇集了陶行知教育论著中最精华的部分,集中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

书后还附录了陶行知生平表。

为了细读,我改掉了以前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快速阅读的习惯,每篇文章至少读两遍,有些段落用笔圈划,有些语句大声朗读。

感谢先生的高论,感谢先生的妙语,先生的朴实严谨、正直洒脱令人如沐春风……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四)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鹿文亭

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

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

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

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

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

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

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

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

“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

“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二

张玉春发表于2008-1-2510:

23:

00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的校训,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刚开始提出时叫“教学合一”,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才调整为“教学做合一”。

并把“做”放在突出的地位,作为教学的中心。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有了“做”,先生与学生的界限就不那么严格了,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同一样东西——实践、经验以及由此构成的生活。

所以,陶先生又说:

“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

为了强调“做”的重要,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见解。

他反对“坐而言”,主张“起而行”。

他认为,亲知、闻知、说知等三种知识中,“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而“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他指出: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

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

”他还以形象的比喻强调了“行”的首要意义: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并说“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让他做有思想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

可现在的孩子哪还有做的机会,他们在家中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事,孩子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什么家务活,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

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也使孩子失去学会动手能力的机会,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现在的中学生只会泡方便面,不会下面条,更别说做饭菜了。

别说学生,就是刚毕业的老师也是这样的,前几年我校一年轻老师下面条,从地里拔了几棵青菜,不摘菜根,也不洗洗,直接放锅里。

别的老师问他怎么不洗洗,她竟然感到很惊讶“还要洗洗?

”。

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

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提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学习。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壮校附小覃丽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自己12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恪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一些“磨叽”。

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健康的人格。

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

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

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

其三,对待学习,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认与尊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

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

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3、教育孩子勇敢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

勇敢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凝聚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

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暑假这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了解了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现在,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一、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

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