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69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唐山一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王海审核人洪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笔字笔在答题纸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脆弱性D.连续性

2.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3.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4.《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该图反映了(  )

①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②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呈快速增长态势

③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经济扩张性加剧

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①外敌入侵破坏了工业基础

②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货币严重贬值

③美国商品挤占了国内市场

④繁重的捐税给工商业者带沉重负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9.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10.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

D.毛认为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11.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2.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

目 录

●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孟晓苏

●第五章 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李源潮

●第七章 农村工业化:

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李克强

●后记 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厉以宁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13.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

“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

“此事汝母知否?

”严阿苏: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14.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15..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D.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16.“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

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

”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B.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D.人们更愿意去报刊中寻找真相

17.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

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19.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20.“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

“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22.以下对曲线图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

A.由新航路开辟引起的

B.基本实现了水上运输工具的变革

C.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3.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A.新航路开辟中B.殖民扩张过程中

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4.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⑧④D.②③④

25.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

材料主要说明(  )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26.1931年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为爱国者。

他说: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27.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罗斯福赢得了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和黑人等选民的广泛支持。

罗斯福执政后,哪些政策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的利益(  )

①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调整农业③复兴工业 ④以工代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观察1933~1937年美国经济活动指数表(1923~1925年月平均指数100)

时间

经济活动指数(月指数)

工业生产

就业

制造业工资总额

1933年3月

56

62.3

38.3

1935年12月

104

94.2

80.5

1937年9月

117

112.2

109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战的影响B.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自由主义政策推行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9.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这表明(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30.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比较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利用科技发展新兴产业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A.①②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

31.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明错误的是(  )。

A.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

B.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C.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32.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33.图8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

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34.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5.列宁曾说: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借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④主张放弃国家计划手段干预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36.影响下图曲线②变化的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37.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

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3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9.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40.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

“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第Ⅱ卷(综合题,共20分)

二.材料阅读题。

(41、4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41.材料一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他提出:

“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

增加通货。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

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

“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

“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

”“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

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新商业文明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

(6分)

42.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逐渐形成城镇。

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乡村经济逐渐衰落。

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

据上海地方志载:

“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

这对于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较大规模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60年,农业不堪重负,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6000多万。

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即所谓“离土不离乡”。

——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的含义。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和第三次人口转移的政策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B

A

D

B

D

A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B

D

B

A

D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D

A

D

A

D

B

C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C

B

C

B

A

C

C

C

二.材料解析题

41.

(1)主张:

经济立法;完善国家的金融体制;通过教育培养经济人才;兴办实业(经营国民生计)。

(4分,任意三点)

(2)因素:

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信息化。

(6分,任意三点)

42.

(1)特点:

市镇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市镇商业活动范围广,交易量大。

(4分)

(2)含义:

农业人口向乡镇企业中的工业转移,而不是向大城市转移。

(2分)

政策因素:

第一次是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的轨道。

第二次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