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纪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646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会议纪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术会议纪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术会议纪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术会议纪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术会议纪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术会议纪要.docx

《学术会议纪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会议纪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术会议纪要.docx

学术会议纪要

学术会议纪要

篇一: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范文)

(科研学术年会会议纪要范文)

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第一专题:

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远景及研究前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年刊刊登论文13篇,会上交流论文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对我国地球物理学科研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危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呼吁要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例如首先要恢复地球物理的学科地位,建各种层次的研究所,对学生培养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

2.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源断层重新进行审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对大震时所形成的线状分布的喷水冒沙点,以及地震测深剖面的再分析,认为至少有两段”新”断层被发现。

这对于推动深入研究唐山大震机制有重要作用。

3.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果,以及相应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形态和截止深度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指出它主要滞留在660km间断面,并往西延伸很长距离。

4.对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做了细微的地震学探测和分析。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大震时的水、沙现象和线状分布,作为发震断层存在的痕迹,然后寻找地震测深资料,震源机制资料等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验证(包括排除)。

第二专题: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54篇,年刊刊登论文54篇,会上交流论文12篇。

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资料采集方法、资料处理和成像方法、资料解释和应用等,所涉及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法和电法等。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为:

(1)研究形成了基于波前构建法的2.5维射线走时与振幅计算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

(2)在三分量地震资料噪声衰减的极化分析方法、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虚拟偏移距偏移方法、多波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方法、井间层析成像的多尺度方法、无低降速带区的成像方法等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3)采用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和测井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识别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通过实例,展示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进展、中加盆地非地震地球物理预测稠油藏技术的进展。

二、科技动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围绕噪声衰减、静校正、射线追踪、振幅校正、层析成像和转换波偏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2)研究目标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在钻前预测、缝洞识别和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高精度地球物理成像方法研究和地球物理方法直接检测和识别地质目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三、针对本届年会的情况和本学科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如下两条建议:

(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油气田与煤田勘探最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提高勘探精度,以适应逐渐复杂的勘探目标(复杂构造、低幅度构造、薄层、岩性、裂隙、流体等)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2)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的岩石物理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第三专题:

储层与井中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2篇,年刊录用篇数5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储层预测新技术

论文涉及复杂储层预测技术,包括叠后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频谱成像技术、储层检测技术以及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了从叠后到叠前的复杂储层预测综合解决方案,论文还涉及了碳酸盐岩储层利用不同钻井信息对比进行横向特征分析的具体应用。

2.复杂介质的地震正演与反演新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的小波配点法,将波配点法引入二维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弹性波方程求解,基于自相关函数理论构造了算法。

针对复杂地震反演问题,引入蚁群算法形成一种新的地震非线性反演方法。

3.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论文涉及了三水导电模型中微孔隙组分界限的确定研究,对微孔隙界限的理论与实际确定进行了分析。

针对测井解释中确定粘土含量和粘土水含量的问题,利用岩心分析数据,从几个不同途径计算了粘土水数量,并进行了分析。

4.声电效应测井响应研究

论文涉及了孔隙地层中弹性波与电磁波耦合现象,即电效应,讨论了偶极声源激发的电磁场,对多极源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模拟,对偏心点声源激发声电效应测井响应进行了理论求解、数值计算和分析。

5.实际应用研究

论文涉及物探与地质资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综合解释问题,提出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方法,论文还涉及了常规测井项目中双侧向测井储层评价应用问题,研究了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侵入剖面的关系。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储层预测领域,提出了地震资料的叠后、叠前分析和井资料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地震正反演的新方法中,提出的小波配点法和蚁群算法是新近提出的新方法;

3、声电效应(或震电效应)的机理研究,将是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

第四专题:

基础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1篇,年刊刊登论文21篇,会上交流论文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内容涉及面广,按方法技术分类:

电磁法、电法七篇,磁法5篇,放射性方法2篇,地震方法2篇,综合方法4篇,重力1篇。

应用领域涉及老矿山的找矿,铀矿勘查、大陆科学钻、冻土带调查,地下煤火探测、区域地质填图、铁矿等矿产资源预测等。

(2)主要成果和进展

1.在危机矿山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康国军等对钻孔电磁法的工作和解释方法,如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布设位置,工作频率的选择,异常性质判断等开展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赵淑芬等对纵向二维变化的斜孔,就正常场的求取,R的校正及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唐君辉、韩江涛等分别采用电阻率测深、瞬变电磁法在漠河地区开展永久冻土带分布探测工作,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作了些尝试性工作。

3.赵震宇等采用综合信息方法对中国铁矿床成矿远景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固定铁矿床i级成矿远景区25个,总资源量为756亿吨。

4.在地下煤火探测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

刘大为提出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地磁资料,可有效地消除地表干扰和区域场影响,突出地下煤火异常;冯杰认为采用小波边缘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推测出煤田烧变岩的范围;李曼则采用二度半多边形变磁化强度人机交互反演确定煤田火烧区取得了好的效果,其建立的烧变岩热剩磁磁化强度随深度变化模型,对烧变岩体进行分层拟合的作法具有创新性,可有助于更准确地圈定烧区边界。

5.我国航空物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熊盛青等介绍了我国最新引进的直升机频率航空

电磁、磁测量系统及其在地下煤火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效果,显示了该方法的良好应用前景。

梁可明等介绍了航空物探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新的应用成果。

6.矿产勘查电法数据处理解释处理方法取得新进展。

翁爱华等介绍了适用于矿产勘查的多模块电法数据解释处理系统GeoElectro。

其特色是对一维反演采作了一维约束反演技术;一是具有联合反演功能;二是采用模型约束的光滑模型反演对电测深观测数据进行二维自动反演,并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因子技术,提高了深部模型参数进一步完善的反演辨率。

崔燕丽等提出针对双频激电测量数据了变频组去耦合校正公式及应用条件了双频激电法。

总之,从今年提交的论文来看,有如下两个特点:

1.相对而言,电磁法(包括航空电磁法和地面电磁法)在矿产勘探勘查的应用文章较多,在方法技术本身,也有较大的进展;2.物探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在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及应用的深度。

如危机矿山的矿产勘查、地下煤火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二、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航空物探尤其是时间域航空电磁法、航空重力测量方法将迅速发展,并将在矿产资源和油气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急需,一些探测深度较大的方法尤其电磁法将得到快速发展,但需在仪器研制和解释方法与软件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3.综合物探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五专题:

水资源、环境、工程勘察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地球物理技术与方法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3篇,年刊刊登论文32篇,会上交流论文14篇。

一、论文涉及主要内容有:

(1)新的方法技术和仪器介绍,如定向钻孔雷达、KS新型水声勘探仪、微分电测深法、横波勘探的进展等。

(2)各种物探方法在水、工、环及工程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如探地雷达的应用,弹性波测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航放、氡测量在环境监测和查找裂隙水、煤矿采空区的应用,瞬态瑞雷波法探测滑坡和路基压实度评价,综合物探探查矿坑涌水,高密度电法探查岩溶、勘察隧道等,约占论文总数50%。

(3)物探方法的正反演、资料处理及模型试验,以及背景干扰因素及消除方法等。

(4)计算机及iT技术在物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如神经元BP网格在电测深数据处理

和定量解释中的应用,堤坝管涌及险情预报的物探-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此领域的工作对象对物探技术有新的要求,需要突破已有的传统物探技术,发展新思路、新方法。

例如,采用宽频带的接收系统,研制KL水声勘探仪,既突破了现有水声勘探仪的勘查难点,又将水声仪和水上浅层地震反射法集合成一种方法;横波勘探突破必须采用专门激发横波的思路,采用通常激发纵波的方式,用横波检波器接收,大大简化了外业采集;改变电阻率测深装置形成了微分电测深法,大大提高了电测深的勘探灵敏度和精度。

(2)在电测深定量解释中,利用神经元BP学习算法,为电法及其它方法定性定量解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包括建立专家系统。

在堤坝预测预报中,建立一套从观测——数据库——随时间作多次监测的“时间-空间”变化对比到综合评价,这种综合物探和iT技术的系统,有益于快速及时地预测预报,也是建筑物的监测、运营监测应有的系统。

(3)工程物探、环境监测、工程质量检测是地球物理技术正在上升期的领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外业采集和资料处理的解释),适应业主紧跟验证(钻孔、开控、灾害突现),因此要简化现场工作,广泛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iT技术,加快资料处理、解释、分析、统计。

(4)面对广阔的应用领域,新方法会不断出现,传统方法要不断改进、发展,物探与其它技术的结合、连结,是促进发展的趋向,”思变”是适应市场的必然。

浅层勘查和质检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地、经常地经受跟着屁股后面的验证,甚至是介入工程质量仲裁,为了物探的信誉,弄不得虚。

第六专题: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7篇,年刊刊登论文17篇,会上交流论文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球物理理论、方法方面:

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络搜索法,地震初至波拾取的三重相关法,强地面运动应用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薄储层识别与预测,广角地震勘探效果的物理模型研究,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影响P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的因素。

2.地球物理实验方面:

脉冲源在浅层的波形特征及波速测定,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引力致正负电荷分离与动量矩伴生磁矩,allais引力屏蔽效应实验结果的统一解释,模型材料研制及其在三维复杂介质地震物理模拟中的应用,地球物质综合物理、化学性质测定的进一步研究。

篇二:

参加学术会议心得

赵雅琴:

赴香港参加第三届建设与环境

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来源:

研工部作者:

赵雅琴时间:

20XX-09-02Tag:

点击:

第三届建设与环境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3rdinternationalPostgraduateconferenceoninfrastructureandEnvironment)于20XX年7月11日至12日在位于香港九龙红磡区的香港理工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主办,大连九成测绘企业集团赞助,是市政建设与环境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国际研究生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有百余名建设与环境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分会场报告,参会人员遍及11个国家的一百多所大学。

11日上午9点,会议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正式拉开帷幕,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alexanderwai教授首先致欢迎词,讲解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概况;接着,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Jin-GuangTeng教授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SamsonLiu致开幕词,介绍了学院发展历史、研究领域以及该会的举办历史,并鼓励参会的研究生们广泛交流;随后,香港理工大学Shengweiwang教授作了大会主旨报告,阐述了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经久不衰的主题,Kam-timchau教授则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和求学经历,为我们初涉科研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由于参会人员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多,11日下午和12日的个人报告在三个分会场分6个主题分别进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

学术会议纪要)计、地产、地理信息和环境技术等。

我的论文“Removalofphosphatefromaqueoussolutionsbyusingnovelredmudgranularadsorbents(RmGa)”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并有幸获得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FinancialSupport。

在学校、会议举办方和导师岳钦艳教授的共同资助下,我与课题组另一位参会的杨忠莲同学一起前往香港,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此次环境学的盛会,并在

Environ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分会场做了报告。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英文报告,但是面对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看到其他同行的精彩报告之后,仍然难免有些紧张。

幸而得益于事先较为充分的准备,我在演讲台上报告的时候能够保持较为平静的心态,尽管汇报中出现了个别表达不很通顺的地方,但仍然顺利地完成了报告。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

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

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210

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

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谢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国家交流与合作处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感谢我的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岳钦艳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

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博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将要努力的方向。

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参加第22届关于高级信息网络和应用的国际学术会议心得

[作者]研工部[来源]YGB.SdU.EdU.cn[发表时间]20XX-06-0513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小云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白途思-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感受与心得

前一段时间一直忙着准备和参加上海市内的一个国际会议。

当时选择这个会议,主要是因为在本地举行,不用住宿差旅。

准备了两周的ppt,然后参会两天。

虽然说现在国内对会议的印象都不太好,但是我觉得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况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标准也不同。

我个人觉得,博士生还是应该参与一次国际会议的。

当然,不是什么国际会议都推荐参与。

我个人建议可以翻查国内一下top大学的资助会议列表。

虽然他们的资助可能与你无关,但是,这些会议都是被他们认可的,所以质量应该有保证。

比如我参加的这个会议,我听到很多人对这个会还是认可的。

我的感触也是,比如有三分之一的外国人,来自很多国家,做oral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提问等等。

我就此次参会的一些感受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1、会议日程很重要!

一定要详细看!

因为听那场报告,看哪个poster都要根据日程合理安排。

参会的老手,都是针对性的去听,去交流。

2、不要害怕做oral,成功就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

勤能补拙!

一开始会议主席email问我做oral还是poster,我当时不懂还去学者群里请教了前辈。

最后决定选择oral。

其实不要怕自己英语差。

两周的准备时间,ppt很早就做好了,因为paper沾过来的。

但是从头到尾的练习就讲了五遍。

从一开始的49分钟才能讲完,到最后的14分钟。

练习到最后,我都快成机器人了,不用想都知道讲什么,语速和时间也都控制的非常好。

还有要提醒的是,ppt尽量少写字多用图,不要对着ppt念!

ppt中要变换动画效果,要引导听众,不要让人听着想睡觉!

会场上我问一个台湾暨南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为什么不选择oral,他说做oral会被炮轰。

这个我也确实感受到了。

我们session的第一个做oral的国内某大学的一个女生被老外问的哑口无言。

说实在,我

也挺佩服老外的,做研究的精神真是认真,一点不给面子。

其实,我认为被人炮轰也是件好事。

提问的很多都是认真听的,并且能够指出问题的关键或者弱点,这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比如有专家就提出我最后的解选取问题就很好啊,提醒我以后可以深入研究一下选却的criterion。

还有就是有些研究的漏洞也会被指出来。

比如有个国内博士生报告是音乐harmony的优化。

专家当场就问你的harmony标准是什么,她居然说是“音乐好听”,大家郁闷坏了。

3、即使是做oral,也要做一个好的poster。

因为在poster区可以当面交流。

我是做oral的,所以没有准备poster。

但是我去了poster展厅,发现这种形式好啊。

之后我就找会务组把我的ppt打印了一下,贴了出来。

其实,oral只是对演讲人帮助最大,因为提问时间太短,而且来听oral的都是感兴趣的。

poster不同,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的看,遇到感兴趣的交流一下。

就像菜市场一样。

所以,两种不同的交流形式,不应该认为一个有了另一个就不用了。

但是,有些人的poster太不认真。

随便贴一下自己的paper和ppt,这样做是不对的!

poster有专业的做法,poster可以做成彩色的。

poster更像是广告牌,主要的内容应该是研究问题和研究效果,淡化研究方法,因为一般poster的作者会在poster旁边,有什么问题可以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oral和paper最大的区别之处。

所以我觉得,做poster对看poster的人帮助最大,因为可以当面请教很多问题。

4、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貌相,但是这次参会我还是感触颇多的。

首先说,做理论的穿着都比较朴素。

我们餐桌的一个女的美籍华人做理论的,穿的跟国内博士生似的(博士生穷嘛。

)。

但是那些做应用的教授都是西装革履的。

当然这不是最显著的。

最显著的是,我发现穿着比较朴素的,人也确实比较搓。

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一点感受而已。

所以说,人靠衣装还是有道理的。

另外有些学者太不像话,光脚穿凉鞋,衣服也不熨一下,胡子拉碴的,别人没法跟你交流。

连我这么锉的人还穿了袜子和长裤,动用了我最好的一件外衣。

否则别人跟你交流都降一个档次!

开会是为了交流,不要总是together。

第二天的晚宴,我们的餐桌离主席桌最近。

两个德国教授,一个日本教授,一个东南亚的,一个美国本科生,一个美国教授,一个武大教授(伊拉克人),还有我。

本来还有个英国小

篇三: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20XX年12月16日,第一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宣布成立。

学术委员会主任杜善义院士,委员干勇院士,高从堦院士、舒兴田院士、欧阳世翕教授、董建华研究员、韩艳春研究员、陈建峰教授,科学顾问左铁镛院士出席了会议。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王芳书记、王子镐校长等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杜善义院士主持,首先由实验室主任陈建峰教授做了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XX年年度报告,详细说明了实验室在过去一年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科研工作进展情况。

听取了陈建峰教授的工作汇报后,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审议,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做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定位、自身特色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

学术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充分肯定了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

实验室工作务实,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经多年发展,实验室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在有机无机相材料模拟与设计、纳米颗粒大规模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及制品工程化、弹性体复合材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同时,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有:

1.方向与定位:

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自身特色。

从省部重点实验室过渡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观念上必须改变,

定位于国家需求,尖端的高技术。

2.自身特色:

有机无机材料做的地方比较多,如何突出自身特色还需进一步探讨。

3.运行管理:

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