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43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docx

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

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

Ø第1题【单选题】

1919年,美国的杜威应胡适邀请来华讲学,他目睹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后感慨地说: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

”材料反映出()

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

B、中国儒学的复兴为大势所趋

C、新文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

【答案】:

【解析】:

Ø第2题【单选题】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解析】:

Ø第3题【单选题】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解析】:

Ø第4题【单选题】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

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答案】:

【解析】:

Ø第5题【单选题】

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

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

这说明()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答案】:

【解析】:

Ø第6题【单选题】

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

“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由此可知,他旨在()

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诗体

C、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

【解析】:

Ø第7题【单选题】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Ø第8题【单选题】

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

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答案】:

【解析】:

Ø第9题【单选题】

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公等从事西学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多非。

即吾圣人之精义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这表明严复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A、用西方学说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中西方文化皆有可取之处

C、认为西方学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D、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肯定

【答案】:

【解析】:

Ø第10题【单选题】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

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

”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荀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陈独秀

【答案】:

【解析】:

Ø第11题【单选题】

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说:

“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

”指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

C、联邦制

D、共和制

【答案】:

【解析】:

Ø第12题【单选题】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一派的态度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解析】:

Ø第13题【单选题】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答案】:

【解析】:

Ø第14题【单选题】

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成为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C、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D、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

【解析】:

Ø第15题【单选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C、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答案】:

【解析】:

Ø第16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

【解析】:

Ø第17题【单选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Ø第18题【问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

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

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

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年成果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解析】:

Ø第19题【材料分析题】

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到: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大地里,……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触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斌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儒学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据材料一,二,三,谈谈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各有何特点?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思想内容和成果来论证学者钱穆“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的观点(要求: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杨.28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Ø第20题【材料分析题】

古代中国文化是一元的,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

近代多元文化生态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历史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

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艺,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三: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分析这一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

据材料四,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答案】:

【解析】:

Ø第2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

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

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

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

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

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

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

1919年,胡适提出:

“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

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答案】:

【解析】:

Ø第22题【材料分析题】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

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

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两方思湖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认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抵起思想解放运动?

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生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

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

请说出相应的理由。

【答案】:

【解析】:

Ø第2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大力研究明史。

清末“排满革命”是重要社会思潮,章太炎是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

清人“灭支那而毁历史”,以致“明之遗绪,满洲之秽德,后世不闻”,这显然是章太炎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要投身明史研究,以保华夏文化之种。

而他的明史研究则为他的“排满”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其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以“夷夏之辩”为核心的种族光复思想。

晚年,章太炎回忆说:

“明末满人攘我神州,近三百年,我人今日独能恢复我固有之国土。

盖亦以儒者提倡民族主义,已深入人心”。

他所谓儒者所倡之民族主义,其实就是“夷夏之辩”。

在进行明史研究时,他一方面对明人所代表的华夏“年历冠带”表示推崇,另一方面则着力于将满洲刻画为“夷狄”,渲染其野蛮与残暴。

章太炎是“以一个明朝遗民的思想,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对其明史研究特色的一个极佳注脚。

——摘编自尤学工、余康《论章太炎的明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太炎明史研究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章太炎明史研究的特点并对其研究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

【解析】:

Ø第24题【材料分析题】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

为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有何影响?

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答案】:

【解析】:

Ø第25题【综合题】

从上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试从上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