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39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B卷.docx

高三语文一轮单元卷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B卷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语文卷(B)

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

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

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

哪管。

③青毡:

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

④貂蝉:

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

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E.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

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

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

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

②传邮:

朝廷文书。

③吏俗区区:

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

④尧封:

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

B.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C.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D.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土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E.全诗一路写来,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2.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

野鸡鸣叫。

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2.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

(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①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②。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①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

②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

《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

“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

”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

D.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E.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

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

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

B.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的苦楚。

C.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D.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E.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

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

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情景。

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白的情况。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的形象。

E.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心境。

2.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

(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杏花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①,含笑堕宫井。

怊怅②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景阳妃:

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

隋兵攻陷台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②怊张:

惆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二句:

一座石桥横跨空阔的水面,茅屋坐落在清澈的溪水边,点出了杏花生长的环境。

B.三、四句:

俯身观看杏花在水中娇艳美丽的倒影,诗人觉得这水面的仙姿远不如本身美丽。

C.五、六句:

这水中的杏花一如当年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一般含笑凝睇、楚楚动人。

D.七、八句:

阵阵微风吹起层层涟漪,弄得美人的装束也凌乱难整,让人顿生怜惜惆怅之意。

E.王安石对杏花情有独钟,在他数首吟杏花诗中,这一首十分别致,侧重表现杏花的情操。

2.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②仍是卓文君。

【注】①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

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紧张。

②当垆:

面对酒垆,指卖酒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既有深重的感叹,还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也许就只好以旷达处之的无奈。

B.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C.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

D.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

E.本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

2.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

(6分)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11分)

小松

唐代·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

宋代·仲皎②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

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

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2.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

(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本诗构思极为巧妙,作者体物入微,将秋雨过后无相院前的群山之景写得生动自然。

E.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2.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

次韵登凌歊台①

萨都剌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崇台②。

离宫③夜有月高下,辇路日无人往来。

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

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注】①凌歊台:

位于安徽黄山之巔,南朝宋建宫于凌歊台上。

次韵:

和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

②崇台:

高台。

③离宫:

封建时代皇帝在都城外建造的宫殿。

这里指凌歊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去复回”三字,写出了山势起伏,迂回曲折,难于行进的情景。

B.第二句说那飘浮在山头的白云,还在环绕和回护凌歊台,似有留恋之意。

C.颔联一“有”一“无”,写出了凌歊台曾经的热闹繁华与今天的人去楼空。

D.尾联再次回到眼前景物,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残碑、衰草、荒烟、绿苔。

E.全诗风格豪放,语言清新典雅,意境宏大开阔,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2.颈联借景抒怀,蕴含哲理,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①(其二)

杜甫

宓子②弹琴邑宰日,终军③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注】①这首诗写于诗人携家居夔州时,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

②宓子:

孔子弟子。

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③终军:

汉人,年十八赴长安,入关时关吏付与繻(出入关卡要道的凭证),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弃繻而去,后果然有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字面上题水楼,实际上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滞留他乡的飘零之感。

B.诗人借用宓子贱鸣琴治单父的典故,意在夸赞终明府在夔州善于理政。

C.诗人借用终军过关而弃符信的典故,意在勉励终明府应有高远的志向。

D.首联先说宓子再说终军,颔联先说终军再说宓子,交相对应,错落有致。

E.颈联写因众宾客衣衫被雨淋湿,诗人赋诗歌咏欢宴的兴致受到影响。

2.有人评价诗歌尾联,赞其“光景绝妙,寄情无限”,结合尾联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11分)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

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

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

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四、五句移情入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

秋山显得那么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E.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句子分析。

(6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11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

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

黄色的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

③湔祓:

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

④割鸡:

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孔子到了子由做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用典故与对比,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B.“何意陆沉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它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C.诗人一反律诗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回环往复的效果。

D.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E.王文通是一位才华横溢、贫贱自守、远离官场、愤世嫉俗之人,诗人与他遭际相似、品格相类,他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2.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灞原之上风雨停歇,雁群自北向南不断飞过的萧瑟画面。

B.作者看到他乡树木落叶纷纷,想到自己羁留于外地,顿生落寞漂泊的伤感之情。

C.“寒”字写出在寒气的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饥寒交迫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而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E.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6分)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语文卷(B)

第十三单元古代诗歌鉴赏

答案

一、

1.

【答案】CE

【解析】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

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

E项,“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不当,“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用了《世说新语》里关于向往朝廷的典故,表达了关切之意和劝说兄弟要“用心读书,积极上进,求取功名”的拳拳之心,并不高昂。

2.

【参考答案】(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

(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

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解答时先答出场景,再分析手法。

“从今便忆,中夜谈笑情软”,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

“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谈笑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何当”为设想之词,所以“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虚写,想象夫妻重逢之时的生活场景。

二、

1.

【答案】A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E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词语,C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对“出岫云”理解有误,当理解为“出岫孤云”,写身世漂浮之感;D项,本诗没有抒写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抒写的是身世漂泊的悲哀、亡国失土的痛苦、异国为官的烦恼和眼下暂时摆脱俗务的欣慰等复杂感慨。

2.

【参考答案】①移情人景。

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

②对比映衬。

此联紧承颔联,与之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

③对仗工整。

“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句从手法看,中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与之前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捱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合,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三、

1.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

2.

【参考答案】①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

②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乡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③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解析】“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而诗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四、

1.

【答案】CE

【解析】C项,“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说法错误,首联次句“风流在武昌”是写风流人士都聚集到了武昌,没有运用夸张手法,且本诗是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结合注释——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风流人士聚集在武昌也是为了陪宋中丞,故“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说法是错误的。

E项,“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说法错误,虽然兴犹未了,但并没有“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故选CE。

2.

【参考答案】第一问:

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

第二问:

①视听结合。

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

②比喻修辞。

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内容能力。

颈联是诗人夜登南楼所听所见。

诗人通过“笛吟”“晓霜”等意象,写自己夜登南楼,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清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