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23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0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教案

第2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考点一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成就:

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外传:

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③影响:

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①成就: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②外传:

14世纪经波斯传到西方。

③影响: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①成就: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②外传:

14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③影响: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4)指南针

①北宋应用于航海。

②外传:

13世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③影响: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数学

(1)《九章算术》

①成书时间:

东汉

②意义: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计算工具:

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3.天文

(1)天文观测:

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3)仪器制作:

创造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4.历法

(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

5.农学

(1)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6.医学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误区警示] 东汉蔡伦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并非发明造纸术,因为西汉早期已经出现纸。

[图解历史] 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影响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科技素称发达,但不是一直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仍属于传统科技,而且以总结性为主,发展停滞;西方此时则是近代科技的兴起,以创新、理论性科技为主。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启示:

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两大影响:

有利于国计;有利于民生。

(3)三个特征:

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理论。

(4)四大阻碍因素: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

[答题术语必备]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卓越贡献。

2.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科学,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传统科学中。

考向 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成因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史料三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1.史料一中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格,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

2.史料二中“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实践和实用的特点。

3.史料三中“农村公社”“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说明小农经济的存在束缚了科技的发展,加上专制制度的束缚,科技发展逐渐缓慢下来。

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古代中国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

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说明的问题: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地位与影响

1.特点

(1)科技思想:

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2)科技内容:

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3)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4)科技使用: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及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地位与影响

(1)地位:

13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世界,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2)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对点训练]

1.(2017·湖北黄石调研)《梦溪笔谈》记载:

“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解析:

选D。

“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表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作于北宋,“以磁石磨针锋”表明当时人工磁体已经被制造出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按材料意思,制出指南针的是方术之士,用途自然是多见于迷信活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据《全唐文》记载: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中“以版印日历”“满天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17·广东佛山六校联考)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解析:

选C。

“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且后来的提存和改进,都不是中医做出的贡献,故A项错误;合成阿司匹林是欧洲科学家的功劳,与中医无关,故B项错误;中医只是认识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认识止于此而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C项正确;“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可见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1)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4)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1)作者:

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

(2)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3.汉赋

(1)含义:

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原因

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代表

①初唐:

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

边塞诗、田园诗、李白与杜甫。

③中唐:

白居易。

5.宋词

(1)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2)代表: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6.元曲

(1)形成:

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

(1)背景

①政治:

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各方面都超过前代。

(3)代表作:

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误区警示] 诗、词、曲区别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轻巧识记] 古代文学

[图解历史]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答题术语必备]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2.《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考向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衙,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史料二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

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较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

这四派便是:

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史料一中“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说明宋词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盛行源于民间娱乐的需要。

2.史料二信息说明了明清小说的发展具有种类繁多,思想内容复杂;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试答:

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春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内容丰富,或间以杂言,现实感强。

2.战国楚辞的句式非常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4.唐诗流派、诗人众多,既有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又有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5.宋词节奏优美,符合各阶层的需要,更加接近平民,休闲娱乐功能强。

6.元曲的语言通俗、幽默,句式灵活,是综合性舞台艺术。

7.明清小说反映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侧重于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描绘。

[对点训练]

1.(2017·北京昌平模拟)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

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D.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解析:

选C。

题干要求唐诗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均反映了文学家自己的人身感悟,与政治抱负无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诗人希望辅助帝王,让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符合题干要求,C项符合题意。

2.(2017·湖北荆门调研)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田制不立”

B.南宋时期商业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C.两宋政府多与北方政权签订盟约

D.宋词开市民文学之先河,影响深远

解析:

选D。

北宋政府“不抑兼并”,与材料中的商业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商业税比重上升,与商业革命有关,但不属于近世史,故B项错误;两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中的商业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革命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文学的代表宋词兴起,故D项正确。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

1.汉字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2)形成:

商朝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

(1)阶段:

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2)概括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①魏晋:

钟繇、王羲之

②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①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②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等

3.绘画

(1)起源:

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4.戏曲

(1)发展演变:

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

“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误区警示]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

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是山水画、文人画,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注重写意。

[图解历史] 京剧的发展过程

[答题术语必备]

1.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2.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考向 文人画的成就、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代倪珊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史料二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

”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

1.史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

2.史料二中的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追求抒情写意)。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是什么?

试答:

(1)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家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4)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等,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地位

类型

特点

地位

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画的精粹

人物画

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传统绘画体系中,中国人物画占据主体地位

文人画

强调表现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北宋后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风俗画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

古代人物画的一个代表

[对点训练]

1.(2017·广东深圳模拟)清代郑板桥说: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明代徐渭也曾提到:

“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

”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

A.讲究师法自然   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郑板桥和徐渭都没有提到绘画注重讲求师法自然,故A项错误;追求光和色的应用的是西方的印象画派,故B项错误;两人都没有提到勾画精致,故C项错误;郑板桥和徐渭都是明清时期文人画、写意画的代表,材料中“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万物贵取影”说明其主张绘画注重借物表达情感,故D项正确。

2.(2017·湖南衡阳一模)《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解析:

选D。

花鸟画是明清时期主要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墨梅,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是风俗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

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

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解析:

选D。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体现的是立法的基本准则,与材料阐述不相符,故A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体现的是思想家的人伦道德情操,与材料不相符,故B项错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体现的是唯心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与材料不相符,故C项错误;“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故D项正确。

 (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解读题干

信息:

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

主旨:

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辨析选项

解读题干,迁移所学可知,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统一,故选B项

[方法点拨] 文史知识题目考查的知识不固定,题目考查角度也不一样,很难寻找具有共同规律的解答方法,可以运用一般选择题的解答方法。

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要“一看二思三迁移”。

“一看”题干情境、试题解答范围;“二思”备选项与题干要求的关系;三迁移所学或者平时积累的文史知识进行作答。

(2)解答运用肯定法、排除法、推算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特别是要结合平时文史知识的积累基础,作出答案。

(3)在解答文史常识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渗透”。

如与语文、地理、政治等科目知识的联系。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选B。

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2.(2016·高考课标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