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497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

D.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表明了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平民也可以有机会步入权贵阶层,故B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几个人物虽然出身于平民,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平民阶层已经掌握国家权力,这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

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

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

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

【点睛】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

是指郡县制、封国制(分封诸侯王国)并行。

3.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

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在唐中期以后,“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C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因为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

4.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

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

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采访处置使变为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兵权和监察权于一身),说明地方权力的相对膨胀,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藩镇割据,排除B;集权于一身,不一定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

5.“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6.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

这反映了该时期

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粮食”“棉布”“盐”,这些与传统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济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位问题,排除D。

7.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进而成为官府开场的便要处。

这反映出

A.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B.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在宋以前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结合材料“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可知,坊市制逐渐被打破,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宗教传播促进经济发展,D选项排除。

8.《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

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

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

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尝君“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各国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诸侯争霸结局,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士”阶层,体现不出分化明显,故B项错误;“无奈抉择”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

9.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出儒学对秦亡教训的吸收,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汉代儒学的外儒内法的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人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排除。

【点睛】“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

“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权力之间具有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公民大会作为权力的最高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不能说明审判流程公开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邦主体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11.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

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

这表明罗马法

A.促使婚姻更稳定

B.以习惯法为基础

C.彰显了公平正义

D.实现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等字眼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公平注重正义,即材料说明在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具有公平正义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可以促使婚姻的稳定,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习惯法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男女平等”。

1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我们不能通过元老院抑或公民大会的命令来驱逐它,我们无须诉诸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它;谁若违背之,哪怕他逃避了对他的行为做出的其他相应惩罚,也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说明当时罗马

A.法律极其复杂严苛

B.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C.法律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D.法律由权威法学家解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没有任何权力可以超过它,因此法律至上,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法律的地位,并未体现出当时罗马法律复杂严苛;C选项错误,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并非代表所有人的利益;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无需诉诸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他,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分析的真正的法律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相关内容可得出答案。

13.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

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

这反映了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

C.政府的立法作用的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材料表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说明英国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仍需完善,也体现出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主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C项错误。

14.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

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

A.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

B.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

C.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

D.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法国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